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外國文化節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外國文化節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國外的各種節日,其文化內涵都被抽空了。我們離不開節日,也不忍心看到所有的節日都變成購物節、吃飯節。我們需要在傳統中找到彼此溝通的信心。

我們的大多數傳統節日都與古代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當我們告別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傳統節日的功能在工業生產時代開始衰退,西學東漸,西方節日在這片土地上迅速興盛,甚至有篡奪主人角色的勢頭!聖誕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感恩節似乎成了光榮的“中國節”,在商家的精明宣傳和年輕壹代的盲目跟風下火上澆油——傳統節日漸行漸遠,西方節日大行其道。

西方的節日很激烈,但如果硬要說和當年壹樣可怕,可能有點誇張。雖然西方世界的節日文化在基督教誕生之前就已經開始萌芽,但它真正的成長是在基督教統治之後。自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利瑪竇利用儒家經典在中國傳播《聖經》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已經存在了四個多世紀。

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節日並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1949以後,大部分節日作為封建殘余被廢除,只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幸存下來,其中只有春節被列為法定假日。從1949開始,我們的國慶假期只有七天。直到1999年國務院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辦法》,才增加到10天。這壹水平與中國宋朝的69天、日本的15天、韓國的16天、澳門的22天和美國的23天相比,顯然太低了。傳統節日的降級和洋人節日的囂張,構成了這個時代最戲劇性的壹幕。

20多年前出生的人仍然依稀記得在每天翻頁的舊帝國日歷上詳細標記的季節和節日日期。打開目前很多日歷,傳統節日只剩下春節了。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祭祖、端午喪、七夕乞巧、重陽敬老、上思(三月三)、夏季至日、中原、冬季至日、臘八、祭竈等重要節日都從日歷上消失了。同時,農業祭祀、祖先崇拜、神靈崇拜、驅邪消災等特殊儀式消失。那些千百年來輝煌浪漫的儀式,只有古書中的後人才能經歷?

不可否認,現在的傳統節日確實有水土不服的成分,但如果妳把它們當成我的失落,馬上投入到外國節日的懷抱,那無異於向皇宮扔刀子。節日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調節,也是維系民族認同的紐帶。有意思,但也很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美國的教師節,中國臺灣省和香港的教師節都定在孔子的生日,也就是9月28日,但我們刻意避開了這壹天。

為什麽國外節日火爆,傳統節日冷清?學者認為這是文化上的自我輕視和自我殖民。近代史留給人們的不僅是無盡的怨恨和憤怒,還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後和挨打成了人們對近代史的習慣性總結,麻木、自卑甚至仇恨成了大多數人對自己文化的態度。

人類本身只是進化的壹個偶然分支,人類歷史背後的鐵律只是人類中心主義主導的愛好。現代化進程不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必然歸宿,更不可能是拯救人類的“上帝之城”。相反,現代化進程的侵略可能對人類的“文化生態”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在這種看似註定的情況下,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國外的各種節日,其實都被抽空了,變成了招搖的裝飾品。比如聖誕節來到我們身邊,也是壹個消費日,或者說是壹個時尚標簽,不會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構成太大威脅。相反,真正的危險來自於我們自己。像中秋節這樣壹個溫馨的節日,卻成了月餅商家炫耀技藝的秀場,成了無良政客腐敗炒作的渠道。

費孝通曾提出,中國作為壹個世界大國和文明古國,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胸襟和誌氣:“各有各的美,美之美,美與* * *,天下為壹。”這個理想也可以用來表達我們對待節日的態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認同嚴重缺失的今天,我們的職責或許不是打著節日的旗號賺錢花錢,而是帶著虔誠認真地過好自己的傳統節日。

節日面具下的眾神狂歡

新周刊/李國慶

節日是文化的壹部分,是極其重要的壹部分。它們規定了壹個人的文化身份,以儀式化的方式維系著人與傳統的關系。在全球化想象下,人類的許多價值觀正在趨同,節日可能是維系人們文化認同的最後壹道屏障。維護傳統節日,並不是以壹種簡單排外的文化保守主義來抵禦聖誕節等外國節日的“入侵”,將外國節日擋在國門之外,而是為了防止全球化浪潮導致的民族文化價值觀的空殼化和商業化傾向。

即使我們已經豐衣足食,奔跑在小康路上,不再奢望春節吃喝,甚至可以隨時親吻歐洲的空氣,東京的潮流,紐約的時尚,香港的迪士尼,我們對節日的渴望依然處於饑餓狀態——聖誕節、元旦、情人節、元宵節、萬聖節、中秋節、春節、愚人節、重陽節...現在的節日多到可以用天譴這個詞了。我們還是抱著絕對超級全球化的態度,對傳統的、舶來的、定制的節日總是樂此不疲。

讓社會學家不安的是,至少從表面上看,傳統節日呈現出末路狂花的趨勢,而舶來品節日卻泛濫成災。這種轉變自然會引發知識分子的“保衛春節”宣言!

慶祝中國節日。

“所謂節日,就是大家在這壹天放下手中的工作和煩惱,開開心心地聚在壹起。唱歌,跳舞,甚至吃喝。當然,對於我這種不愛湊熱鬧的人來說,節日是學習的好日子。”沈宏非寫了壹篇名為《節日》的文章,文章壹開始就談到了節日的精神意義。

這種解讀平淡如水,歌舞升平,有著華麗的精神意義,卻缺少了正面臨欲望和消費沖擊的物質意義,難以深入中國節日的核心。對於喜新厭舊的中國人來說,節日的意義不是壹成不變的,還隨著全民超女或者周傑倫口齒不清的唱腔而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前節日的意義和今天的意義絕對不壹樣。隨便找個60歲以上的老人,他都會告訴妳,春節的意義就是穿新衣,吃大魚大肉。問問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會告訴妳,春節的意義就是放鞭炮,辦春晚,回家過年。再問80後,他們會告訴妳,春節的意義就是放松,旅遊,打飛機,收壓歲錢。

當全世界都戴上滑稽的聖誕老人帽子時,也暗示著中國節在走下坡路。我在谷歌上搜了壹下,中國有20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包括中和節(2月2日),上巳節(3月3日),正月(6月6日),夏天的至日節,中國的情人節,冬天的至日節等等。我相信許多人對這些節日的名稱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參加這些節日,以及每個節日上的必樂了。

所以專家很焦慮,覺得現代人失去了傳統。因為這些節日與我們中國的子孫息息相關,比如春節、立春、元宵節、中和節、上巳節、清明節、正月十五、夏至日節、七夕、中秋節、正月初七的“勝日”和四月初八的“浴佛節”。

從根源上分析,中國傳統節日的產生乃至傳承發展都根植於千年農耕文明,這也符合專家發言的三個特點:服務於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為其描繪了特定的季節節點;中國人推崇的“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排除了這些季節節點對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賦予了它們更多形而上的意義。儒家倫理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所推崇和利用,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現實意義和實現形式。隨著這些具有特定歷史內容的因素的陳舊,傳統節日的文化象征意義凸顯出來。

捍衛春節是為了維護中國人的文化尊嚴和身份。

著名民俗學專家高有鵬,現任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聖誕節前夕,他在河南大學舉辦了“捍衛春節宣言”報告會。據在場記者了解,這場精心策劃的講座並沒有引起校園學生的強烈興趣,只有百余人參加,1萬學生的大學。

新周刊:除了春節,中國還有中和節、上巳節、天全節等傳統節日,甚至在西方節日進入中國之前都不為人知。有什麽問題?

高友朋:妳剛才說的那些,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總共有20個左右。如果把所有大大小小的節日加在壹起,就是24個節氣也有300多個。但確實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應該說,傳統節日壹旦成為文化的符號系統,就具有了特殊的節日功能,可以支撐其發展到壹定階段。造成他們弱勢地位的原因有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壹點是,在過去的100年裏,中國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中國人的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物質化。傳統節日所註重的“精神宣泄”功能已經不那麽重要了,人們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強烈地感受到它們。這時候外國節日以商業經濟的形式擠進來,很容易搶占空缺。現在,中國所有的節日都變成了節日,無論做什麽,都毫無文化可言。

新周刊:有人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影響了世界,世界改變了中國。傳統節日在與外來文化的公平競爭中落後。

高友朋:這個說法肯定不成立。首先我強調壹下,我不認為中國所有過聖誕節的人都是盲目崇洋媚外的。追求新鮮感是人之常情,過度保護傳統會產生負面作用。但民俗和傳統不是簡單的文化形式,而是制度,維系著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舉個例子,我在壹棟樓裏住了好幾年,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我鄰居的名字。這是因為我和他都缺失了壹些本該有的傳統和習俗,讓我們缺乏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所以彼此不交流。春節的意義在於,它為所有中國人提供了壹個聚會的機會,並體驗中國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意識,從而使他們更加接近。聖誕節不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妳在那裏找不到歸屬感。喧囂過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依然松散冷淡。在任何壹個國家,民族節日肯定是最重要的。只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下日漸式微,這絕對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新周刊》:有哪些節日是普通人可以自由選擇的。難道非要用“保衛”來要求他們選擇傳統節日嗎?

高友朋:我在宣言裏說:“要滅其國,先滅其史。”可能有人會覺得小題大做,但我確實有這個顧慮。保護春節只是壹個契機。我們真正想保護的是中國人的文化尊嚴和身份。妳可以想象壹下,有壹天全中國的人都去過洋節了,沒人管春節了。如果那樣的話,估計我們的文化就要分崩離析了。

新周刊:在同樣的背景下,日本和韓國在保護自己的傳統方面做得很好。妳怎麽想呢?

高友鵬:日韓國民已經過了沖動浮躁的時期,而中國人還處於不安定不理智的階段,缺乏自信,沒有正確估計自己文化的價值。因此,將“端午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將是韓國人。

新周刊:拋開文化因素,妳認為人們有可能重新對春節產生興趣嗎?

高友朋:春運的再開發將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國外的節日,比如聖誕節,充滿儀式感,聖誕樹、聖誕帽、唱詩班等符號讓它迅速感染人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足夠的道具和符號,所以過春節的人基本都停了。目前,恢復中國人關於春節的記憶是壹個大問題。

  • 上一篇:國外傳統村落研究史
  • 下一篇:好句子摘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