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穩”就是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的自給水平。
“兩個協調”就是蔬菜生產與需求協調發展,牧草生產與畜牧業協調發展。
品種結構調整以保證口糧和糧食為重點,重點發展口糧稻麥,優化玉米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食用大豆、馬鈴薯和雜糧雜豆。
棉花的重點是穩面積、增產量、提品質、增效益。
油料作物的重點是以兩油為主,多油並舉,以油菜、花生為主,因地制宜發展耐旱、耐鹽、耐瘠薄的向日葵、芝麻、胡麻等小油料作物。
糖料的重點是穩定面積,提高產量和含糖量,增產增效。蔬菜的重點是穩面積、保質量、保效益、保供應。
飼料作物應該栽培和多樣化。根據水產養殖生產布局和規模,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因地制宜發展苜蓿、飼草燕麥、黑麥草、飼草油菜等優質牧草,逐步建立糧食、經濟、飼料三元結構。
東北地區區域布局調整的重點是“穩、減、擴、建”,即穩定水稻,減少非優勢地區的玉米,擴大大豆、雜糧、薯類和飼料作物,構建合理的輪作體系。
在黃淮海地區,重點是穩字當頭、有保有壓、保安全,統籌糧飼,穩定小麥和蔬菜面積,適當調減華北地下水嚴重超采的小麥,種植耐旱耐鹽的棉花、油葵和馬鈴薯,適當調減低產夏玉米面積,擴大花生、大豆和飼料作物種植。
長江中下遊以“兩穩壹促”為重點,即穩定雙季稻和油菜面積,發展優質弱筋小麥和雙低油菜,提高品質。沿江沿湖開發利用濱海鹽堿灘塗資源種植棉花,開發冬閑田拓展飼草作物。
華南的重點是“兩穩壹擴”,即穩定水稻面積,穩定糖區,擴大冬種面積。
在西南地區,重點是穩糧、擴經、增飼促牧,多種作物間作,增產增收。穩定藏區水稻、小麥、青稞,擴大馬鈴薯和雜糧雜豆種植,擴大優質油菜生產,減少雲貴高原非優勢區玉米,改用優質飼草,推廣間作套種和生態復合種植,提高土地產量,促進增產增收。
西北地區以穩夏秋、穩棉供、特色增效為重點。穩定小麥等夏播作物,積極發展馬鈴薯、春小麥、雜糧雜豆,因地制宜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飼草作物。穩定棉花種植,發展特色小糧油作物。加強玉米、蔬菜、馬鈴薯、苜蓿等種子生產基地建設。
優惠政策1完善農產品價格政策
統籌考慮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料、棉花等作物的比較效益,完善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釋放價格信號,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種植結構。
2 .實施結構調整補貼
今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在中央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整合30多億元支持農業結構調整。開展耕地輪作試點,推廣糧豆輪作、糧經輪作、糧飼輪作等種植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糧改飼試點規模,農牧結合,促進飼草生產和畜牧業協調發展。探索開展地下水漏鬥區、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退化嚴重地區休閑農田試點。
3.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建設口糧田。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開展土壤改良、肥力提升和養分平衡,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肥力水平。搞好東北黑土退化區、華南土壤酸化區和華北土壤鹽漬化區綜合治理,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
4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種業科技創新,加快培育和推廣壹批高產、優質、多抗、適合機收的突破性新品種,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壹輪品種升級。推進技術集成創新,深入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造和模式研究,集成組裝壹批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技術模式,示範促進均衡增產和可持續發展。
5 .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
開展新型高效農業機械研發,推廣壹批適用於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環節的新型機具。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重點解決水稻機械插秧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花生、馬鈴薯收獲的突出問題,加大蔬菜、牧草生產機械裝備研發和示範應用力度,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
6.完善金融和保險政策
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補貼、貼息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形成多方投入機制。加快建立農業信用擔保體系,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融資問題。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
7.加強生態保護。
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壹防治,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打好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壹控兩減三基”目標。
8 .加強農產品市場監管
加強農產品生產、消費、進出口、儲運監測預警,完善主要農產品儲備調控體系,加強進出口監管,增強國際市場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