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秦漢藝術有什麽特點?

秦漢藝術有什麽特點?

在漢代的工藝美術中,青銅器仍然占有壹定的地位。漢代的漆器、絲織品和陶瓷都成為藝術史上的重要項目。

與戰國及以前相比,漢代青銅器的種類大大減少。壺(或鐘)是漢代青銅器的流行樣式。壹般都是素顏不加修飾,只鍍金。有的很華麗,線條細如發絲,刻著行雲流水或人畜。漢代還流行羊、駱駝形狀的馬鐙和各種形狀的香爐。有壹種爐,俗稱“博山爐”。爐上部呈山形,山中有樹木和野生動物,由人形和板塊連接而成。據記載,漢武帝時,長安有能工巧匠丁慢。在他華麗的作品中,有紫金香爐和雕刻有珍禽異獸的九層金博山香爐(《西京雜記》)。漢代的青銅器中,銅鏡非常發達。

漢代銅鏡的背面裝飾,如同瓦當壹樣,在漢代裝飾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成為專門研究的對象。漢代銅鏡裝飾是在壹個圓形平面內以鏡鈕為中心的構圖設計(東漢末年的“戲臺鏡”除外,即許多神仙人物的浮雕圖像並排排列,不適合有中心的圓形構圖)。這種多樣的構圖反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藝術家。

戰國時期以鏡鈕為中心,由雲朵和神話動物組成的旋轉構圖,在西漢初期繼續流行。戰國晚期和秦漢時期的銅鏡還很難區分。西漢時多向外散構圖:鏡外緣向內連數弧(八弧、十二弧、十六弧為多),鏡鈕周圍有動物、雲紋圖案(“之字形鏡”、“星雲鏡”),或上下左右突出若幹草形花瓣狀圖案(稱為“草葉鏡”)。西漢的壹種“雲雷弧鏡”是漢鏡最簡潔樸素的構圖。非常善於利用密度、規律變化和不同閃光程度的對比。西漢末年東漢初,因圖案混有“T”、“V”、“L”而得名“正鏡”。有“T”、“V”、“L”等形狀之間極細線條構成的寫實動物圖像,外圍用銘文、牙齒圈出,最外邊是壹圈彎曲的雲紋。整個構圖,除了中間圈的動物(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是由許多同心圓組成的,收到了穩定嚴謹的效果。這種鏡子發展到東漢後期,浮雕出動物形象,加上神仙。外緣雲紋復雜,更自由靈活;齒線或匝數增加;規則線消失(獸鏡,龍虎鏡,人像鏡等。).東漢三國時期以前,浙江紹興出土的銅鏡(可稱為“紹興鏡”)以董與西王母相會為題材,處理方式定制化,浮雕的高低層次簡化為不同的平面。

漢代銅鏡裝飾中的地方個體紋樣差異很大。紐扣,紐扣的形狀,銅鏡的斷面也成為判斷時代的依據。

銅鏡上鑄有三字或七字銘文。西漢以後的銅鏡,銘文中有制作年份,鏡文多為吉祥語,如:“方上真好如鏡,上有仙人鳳鳥,渴飲玉泉饑棗,飄在雲端,四海長存,二親子孫福壽如石,國安。”邊疆各族人民的青銅器也豐富了漢代的藝術成就。

雲南晉寧石寨山發現古代西南部落的各種青銅藝術品。A區壹號墓出土的隨葬品裝飾豐富,具有特殊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其中有壹個鼓形鳥四足殼容器,蓋子上鑄有18個小銅像,顯示壹個女奴隸主在監視從事編織等勞動的奴隸。還有壹個外殼容器,蓋上有四十壹個小銅像,似乎是殺祭壹根銅柱的儀式(柱上立著壹只老虎,柱上纏繞著兩條蛇)。鼓身上有八個刻有淺陰線的數字。手裏拿著武器做追趕的姿勢。此外,封面中央還有壹只四足動物,上面有壹個小銅鼓,上面有長著巨大犄角的野牛和另外六頭牛。器腰有雕虎形耳,陰線淺刻三條雲形帶紋。在同壹座墳墓中還出土了兔子、鸚鵡、鹿和站在銅制杖頭上的人物形象。還有壹個大概四三厘米高的女性形象。上面的人和動物的形象生動真實。人物形象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具有生活的內容。老虎的形象和常見的中原差不多。

墓中發現的銅鼓是過去在越南西南部和北部發現的各種銅鼓之壹。鼓上裝飾著船、長羽毛的人、鳥和牛。銅鼓是西南部落重要的文化藝術遺存。晉寧石寨山墓葬中發現的青銅兵器與過去四川發現的類似。在四川發現的遺跡都是所謂的“巴蜀文化”。矛和戈的樣式也沿襲了中原早期(殷和西周早期)的樣式,但其上的裝飾是獨特的。斧霰的刀刃發展成了自己獨特的月牙形。“巴蜀文化”青銅器是壹個有待進壹步研究的體系。

在內蒙古西部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旗發現了大量的古代匈奴小型青銅器,這也是壹個有待研究的系統。其中,代表作品是以狩獵為主題的鏤空銅板和刀柄上裝飾有動物頭像的刀。這種青銅器因其自身的特殊風格,壹般被稱為“鄂爾多斯青銅器”。因其與南西伯利亞(如明斯克)和黑海沿岸發現的“斯克泰”(古代遊牧部落)青銅器相似,故又被稱為“斯克泰藝術品”。內蒙古西部古代匈奴人的青銅器,從題材和與北亞、西亞的聯系上,可以看出他們狩獵和遊牧生活的特點。他們的青銅器的手柄上裝飾有動物頭像的刀,這也在河南安陽殷墟的遺物中發現。

《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動物題材與戰國兩漢時期流行的狩獵、人獸之爭(如虎咬馬、妖吃羊等)有關。),而且對動物形象的處理非常簡單樸素。

漢代精美工藝品的主要生產者是當時政府的工匠,他們的名字和姓氏很多都保留在青銅器上。銅鏡上經常有“方上”(主管工藝美術的官方政府)、“西蜀”、“廣漢”(有工人的手工業中心區)等字樣。根據文獻記載,這些工人每年都要花很多錢,比如川西、廣漢的工人每年要花500萬元;作為少府所屬的右坊、考坊、東園丁,壹年花費5000萬。這些政府作坊的部分成品可以由政府出售。

漆器也是政府作坊生產的手工藝品之壹。

戰國至西漢初年的彩繪漆器產於長沙,至今難以劃清時代界限。東漢末年的漆器發現於朝鮮平壤(漢代樂浪縣的故鄉)和河北北部的淮安。與西漢時期基本相似,但制作和裝飾有所改進,顏色種類增多(大量使用紅色和黑色,紅色為絳紅色和橙色)。圖案更活潑,風格更接近寫實。

平壤出土的漆器上有文字表明產於四川,是廣漢郡或蜀郡的皇家作坊生產的。上面寫著工匠的名字和他們負責的工序。制作壹個纖維夾層的烤盤需要九道工序。

在平壤的漆器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彩籃,上面繪有孝子的故事(如丁嵐和老萊子)和歷史故事(如紂王)。雖然人物比例不成比例(頭大,為清晰起見),但面部表情和神態都極其生動。

漆器比石雕更便於表現雲彩的浮動和動物在雲中飛走。在河北淮安和朝鮮平壤都發現過帶有這種裝飾的漆盒和漆盤。除了山西陽高漢墓出土的以外,平壤附近也發現了同樣主題的金、銀和銅管。

漢代有專門的絲織技術作坊。山東臨淄及其附近的淇縣自戰國以來就是世界著名的工藝中心,尤以漢代的絲織業聞名。祁縣的絲織品有各種各樣的名稱,如平紋“蘇皖”、輕薄絲、有孔織、提花“綾”等。祁縣也有刺繡。陳留縣香邑(今河南開封附近)的織錦也是贊不絕口。

在新疆發現了漢代的絲綢。絲端上標明產地、長度、重量,說明是祁縣的產品,作為商品銷往國外。

根據蒙古、新疆、甘肅發現的漢錦,可以看出有非常先進的技術。有提花菱形花紋的絲綢,更有五彩錦和“織”的。漢錦使用許多顏色,如紅色,棕色,黃色,青色和藍色來編織許多圖案。有的很簡單,有的很復雜,如雲、龍、動物等。,甚至還有文字編織,如《長壽》、《長樂亮光》、《登高》(即《中野紀》中的“大登高錦”或“小登高錦”)、《漢人繡龍,子孫不急用》(即《中野紀》)漢代的“編織”(即後世刻絲是中國絲織的壹種特殊技術。編織時,小梭子可以模仿繪畫編織出自由圖案),可以編織出山、樹、雲等圖案。在漢代的絲織技術中,已經出現了“釘線”的刺繡方法。

在漢代的陶器中,壹定數量的在黑陶上塗上特殊的顏色,在灰陶上塗上白色的粉末,然後再塗上黑色和紅色的裝飾圖案。這些陶器現在被稱為模仿銅器皿或其他家用器皿的明代器皿。漢代有兩種陶器值得特別註意:鉛釉粗陶和透明釉炻器。

低溫燒制的鉛釉陶器是在中國流傳已久的壹種陶器,漢代發現的這種陶器是已知最早的遺物。這種陶器表面上釉,釉中含鉛,燒制溫度在800攝氏度左右。釉面最常見的顏色是綠色,其他還有黃色、棕色、白色和藍色。漢代鉛釉陶器的造型很多。青釉或橙釉的壺,飾有浮雕狩獵紋,看得出來完全像青銅。

浙江富陽發現許多透明釉炻器(半陶半瓷),可能是西漢時期的圓盒和洗陶。河南信陽發現最早的永元十壹年(公元99年)墓磚和六件隨葬品。後來在杭州發現了永康二年(公元168年)年號的墓磚和同時出土的鳥亭。此外,在廣州還發現了西漢初年上釉的陶尊和東漢有釉點的明器(考古學家的意見也可能是天然釉,不是人工有意加工)。相隔這麽遠的地方都發現了釉陶,說明漢代出現釉陶不是偶然的。這種釉陶同樣的特點是胎薄、堅、可聞,燒制溫度在1000度以上,釉面透明,如玻璃狀、墨綠色或草綠色。廣東發現的釉陶,透明釉的垂直厚度為不透明的濁白色和深藍色(如宋代鈞窯釉色)。這種在杭州發現的漢代釉陶,已經可以算是南北朝隋唐以來流行青瓷的真正開端了。

三國時期,在浙江紹興和南京附近發現了大量的青瓷,包括孫吳年號的墓磚和年號的瓷器。可以看出,到了三世紀中葉,這種青色釉的顏色已經不再有強烈的黃色味道,這說明瓷器釉中鐵的減少,在燒制技術上又向前邁進了壹步。

漢代的漆器、絲織、制陶技術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並形成了南北朝、隋唐以來工藝傳統的壹些基礎。漢代工藝與其後續發展傳承的關系已經顯而易見。

  • 上一篇:祁門旅遊景點介紹祁門有哪些旅遊景點?
  • 下一篇:端午海報的網上制作——如何在電腦上制作海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