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世界的東方。然而當歷史進入十九世紀之後,中國卻明顯地衰落了,從1840
年鴉片戰爭開始的壹百多年,中國處在了西方列強的蹂躪之下,跌進了災難深重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經歷的這段悲慘的命運,是壹種偶然的不幸呢,
還是某種社會主導因素發展的必然結果呢?這是壹個當今中國社會並未清楚地認識的
問題,值得進行深入地研究,並且弄清這壹問題對中國今後的發展也有非常重要的現
實意義。
學術界壹種比較流行的觀點是:中國近代的衰落是由於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造成
的,這種觀點有壹定的道理,但其實這只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為什麽中國的
封建專制統治那麽漫長呢?這是有深刻的社會文化原因的。社會文化是壹個社會變化
發展的內在主導因素,它決定了壹個社會變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走向。導致
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特別漫長的社會文化原因才是近代中國衰落的真正原因。在探討這
壹文化原因之前,先讓我們分析壹下:封建專制統治是怎樣使中國走向衰落的。
封建專制統治以君主個人高度集權和君位世襲制度為基本特征,這種制度使國家
的興衰主要取決於君主個人的賢明與昏庸。君主賢明的,就選任壹群賢臣,
制定壹些英明的政策,於是壹時間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君主昏庸的,就往往奸臣當
道、朝綱頹廢,社會壹片烏煙瘴氣,甚至於刀兵四起,國破家亡。這就是所
謂的人治——“其人存,其政舉;其人亡,其政息”。中國古代各王朝的興盛壹般都
在開國後的幾十年。那些開國的君主們都是在前壹朝代滅亡之際群雄逐鹿的
的戰亂局面中,憑著其英明才智戰勝眾多敵手,才最終奪得天下,所以他們是憑自已
的才能而取得政權,而後代的君主則不然,全是憑血緣而當政。皇帝兒子多
的,或許可以從中選擇壹個相對來說優秀壹點的,只有壹個兒子的,就無論如何都得
由他繼承,既使是正在吃奶的孩子也要被抱在龍座上君臨天下。壹種維護君主專制統制的文化,使專制制度更加穩固和久長,這是中國的封
建制度特別漫長的文化原因 . 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思想理論為
主體,還包括墨家、法家、
兵家等壹些學派,其中儒家思想居於主導地位,儒家思想在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方面也
起了主要的作用。 儒家學說創立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它的基本政治主張是維護西
周的宗法等級
制度。宗法制度以嫡長子繼承制度為主要內容,強調維護家長、族長對家庭、家族的
成員和財產的世襲支配特權;國家的結構與家族的結構相似,周王室是天下
最大的宗族,諸侯是較小的宗族,諸侯要接受周王的統治和調譴。在春秋時期,宗法
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周王的權力日趨削弱,諸侯的勢力日益強大,周王逐漸
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權;在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權力不斷加強,時常左右著君侯的
廢立與軍隊的征伐,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
孔子對這種局面非常痛心,他政治思想的出發點就是“復禮”,即恢復西周的宗
法等級制度。他強調“正名分”,即糾正各種違反西周的宗法等級制度的現
象;孔子特別提倡“孝、忠”,倡導人們嚴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
法倫理原則,希望君主要象君主的樣子,要高貴,受到效忠,臣子要象臣子
的樣子,要忠於君主;父親要象父親的樣子,要有權威,兒子要象兒子的樣子,要孝
敬父親,概括地說就是對父親要孝,對君主要忠。孔子將社會倫理關系歸納
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
婦聽、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就是五倫原則,在歷史上起了維護專制統治的作
用。
從表面上看,孔子對君臣、父子、夫婦等雙方都提出了要求,但實際上在專制社
會裏,他們雙方之間的權力義務是不平等的,權力集中於前者,義務集中於
後者,如果為君者不仁,為父者不慈,為夫者不義,後者除了規勸之外,便無可奈
何,而如果為臣不忠,為子不孝,為婦不聽,前者便可以動用國法、家法對其
進行肉體和精神的制裁,甚至消滅。五倫原則實際上是對後者加了壹道精神枷索。
孔子思想體系裏另外壹個重要內容是“仁”,他將壹切美好的品行都稱為
“仁”,而將“孝悌”看作仁的根本,孝是孝順父母,悌是尊敬兄長。他把對君主的
忠誠和服從看作是孝的延伸和擴大,強調家為國本,君父壹體,忠孝相通。
可見孔子強調“孝”是為了“忠”服務的。這樣孔子便把家族倫理與國家制度結合起
來,忠君不再僅僅是國家制度的要求,也成了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從而加
重了對臣的制約。以上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其維護君主
專制統治的目的。 孔子是位大教育家,他編篡了壹系列古代文化典籍,開辦私
學,廣收門徒,
傳授文化,也傳授他自己的思想,使其學說廣為傳播。孔子之後,又有孟子和旬子兩
位大學問家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學說成為春秋時期諸子百家中
影響最大的壹家。孔子的學說因為不符合當時諸侯爭霸戰爭的需要,尤其是他要求諸
侯們效忠於周王這種主張是諸侯們所不願意聽的,所以孔子的學說並未被當
時的諸侯們接受,沒有取得政治上的地位,然而,他的學說卻符合後世統壹了天下的
君主們維護專制統治的需要,因而倍受推崇,孔子也被專制君主們尊稱為“聖人”。
孔子之後,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人還很多,漢朝的董仲舒就是其中有很大影響的
壹位。董仲舒是西漢時期的儒學大師,他提出了“君權神授”理論,認為君
主是代表上天來統治人世的,君主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天下的壹切權力都應大壹統
於君主 .董仲舒把孔子的五倫思想與陰陽五行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三綱
五常”理論,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他認為在君主、父子、夫婦三
種關系中,前者為陽,後者為陰,而自然之道是陰附於陽,所以後者服從前
者是天經地義的。“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理論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成
為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強有力工具,因而成為後世統治中國達兩千多年的封建
正統政治思想。董仲舒還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采納,自
此以後,學習儒家經典成為進入仕途的階梯,儒家經典大為流行,儒學因而取
得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體地位,儒家思想從此主導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
董仲舒之後,南宋時期的朱熹是又壹位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重要人物。他以
儒學為基礎,融合佛家和道家的理論,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大成,創立了“理
學”。他借鑒道家論道的方式,指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以三綱五常為核
心的封建禮教是宇宙的本源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是“天理”,號召人們“存天理”;
他把人們心中不符合封建禮教的對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追求視為不符合
天理的人欲,要求人們自覺地從頭腦中清除出去,即“滅人欲”。理學適應了封建君
主們維護專制統治的需要,被宋以後的各朝大力推行,成為官學,致使“四
海之內非程朱之書不讀”,封建禮教進壹步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封建倫理
道德諸如“君叫臣死,臣得死,臣不死視為不忠;父叫子亡,子得亡,子不
亡視為不孝”、“烈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觀念深入人心,嚴重
地毒害了中國人的思想,無數的人因為恪守忠臣、孝子、烈女、節婦的封建
禮教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 孔子、董仲舒、朱熹三人只是儒家維護君主
專制統治的三個突出代表,其他
在歷史上在這方面有較大影響的還有很多人,以儒學的發展形態——理學為例,就不
是朱熹壹個人的獨創,理學發源於唐代的韓愈、李翺,經北宋的周敦頤、邵
雍、程顥、程頤繼承和發展,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朱熹之後,明朝大學士丘浚對其
進行了更全面的總結和發揮。綜上所述,維護君主專制統治是儒家政治思想
的主要內容。在中國古代社會,由於專制君主們的提倡,儒家學說取得了中國傳統文
化的主導地位,從而使儒家政治主張牢牢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自覺
地接受和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對中國走出封建社會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中國古
代傳統文化除了儒學之外,還有墨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學派,他
們在政治方面也都是屬於維護或不反對君主專制統治的。先說墨家,墨家是戰國時期
的壹個學派,創始人墨翟,墨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他
的思想中沒有明確地反對或主張君主專制統治的內容,這實際上是認可君主專制統治
的。墨翟有個觀點是要求老百姓都同意“天子”的主張,君主贊成的大家都
應贊成,君主反對的大家都應反對,前提是“天子”的主張要服務於天下的公利,這
其實是不可能的。他的這種觀點被法家吸收並推向極端,起了不好的作用。
法家也是戰國時期的壹個學術派別,代表人物有商鞅、韓非、李斯等,他們主張
“變法”、“以法治國”,為結束戰亂走向統壹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法家
主張君主高度集權,國家的壹切權力都應集中到君主手中,可見法家是維護君主專制
統治的。再說道家,道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處於僅次於儒家的地位,創始
人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老聃,以虛靜無為,修身養性為宗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既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治,也反對法家的法治,具有否定現實政治的傾向,
但他們沒有批判過君主專制制度的弊端,而是希望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甚至是沒有
任何政權組織、“民同野鹿”的原始蒙昧狀態,這是壹種希望社會倒退的想
法。最後再談壹下佛家,佛家是東漢時期從印度傳來的宗教,並在中國大地上紮下了
根,與儒家、道家壹起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以追求靈魂
超脫生死輪回、得到永恒幸福為目的,不關心現實社會政治,當然也不反對君主專制
制度,佛教教導人們戒除欲望、忍受苦難,實際上有幫助人們安於君主專制統治的作
用。
古代中國人非常重視實用性,側重於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研究,而不喜歡看不
到即期功效的對事物內在規律的研究,所以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絕大多數都
屬於實用技術,而科學性的東西象勾股定理、圓周率等則很少。技術研究與科學研究
有很大的區別:技術研究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用各種方法去試,發現某種
方法能夠實現目的,以後就使用該種方法,或者在無目的的情況下,偶然發現某種方
法能夠達到某種效果,便把它記住了,以後就用該種方法去實現該種效果。
可見技術研究以實用為目的,與經驗密不可分,因此也有人叫它經驗科學,其實它主
要是技術而不是科學。
以四大發明為例,就全部是技術,中國明朝時期完成的三部傳統科學的大成之作
《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也都是屬於對前人典籍的整理
和以往經驗的總結,也都是技術。而科學研究是在觀察大量客觀現象或進行很多試驗
的基礎上,結合數學分析,對事物的規律做出推測,然後通過試驗進行驗證,
對發現的不足或錯誤進行修正,然後再實驗再驗證,直到得出可靠的結論。這種研究
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探索規律。古代中國人由於缺乏對自然界客觀事物
的足夠興趣,也由於思維方式上的原因,科學研究壹直沒有發展起來。我們知道簡單
的技術可以因為自發地契合了客觀規律而取得成功,而復雜的技術如近現代
工農業生產技術則必須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之上,科學不發展,技術的進步必然趨
於停滯。中國古代從宋朝開始,生產技術進步的速度就逐漸減慢下來,到明
朝中後期,開始被歐洲超過,十九世紀初已經遠遠地落後了(參考《中西五百年比
較》)。科學技術的落後直接導致了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落後。因此,中
國傳統文化中缺乏科學成份也是中國近代衰落的壹個重要文化原因。 除了科學技
術的落後導致中國社會經濟的落後之外,歷代王朝重農抑商的統
治政策也是造成中國近代社會經濟落後的壹個重要原因。農業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
的生存基礎,中華民族的祖先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就是以農業采集為主要生
活來源的兩個部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深刻地認識到農業是衣食之本、財富之
源,歷代王朝的統治者也都深深懂得“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因
此他們自發地形成了重農主義的政策傾向,論述農業重要性的著作歷代不絕,成了中
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重視農業本是無可厚非的,但由於對農業
的過分重視,歷代統治者都把工商業視為影響農業發展的消極因素,他們認為農業是
生產糧食衣帛的,工商業是消費糧食衣帛的,如果從事工商業的人多了,就
會導致衣食不足,“壹夫不耕,或受其饑;壹婦不織,或受其寒”(賈誼《論積貯
疏》)是這種觀點的突出表述。這種思想忽視了工商業對農業的基礎和促進作
用,如鐮刀、鋤頭等農業生產工具都是由手工業提供的,生產工具的改進直接提高了
農業的生產效率,這種思想更認識不到商品經濟對農業生產的調節作用:如
果從事工商業的人多了,糧價上漲,就會刺激農業的發展。 在這種思想的作用
下,歷代統治者都視農業為本而視工商業為未,采取了重
農抑商的政策,如漢昭帝就曾明確下詔說:天下以農桑為本。重農抑商的政策有:實
行嚴格的戶籍制度,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限制人口自由流動,獎勵耕織,
設置重重關卡,對工商業者征收較高的賦稅,以及明成祖以後的“海禁”(禁止海外
貿易)政策等。這些措施都明顯地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維護了男耕女織式
的家庭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模式,限制了社會分工的深化和生產規模的擴
大,使科學技術失去了賴以產生和應用的土壤,抑制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所
以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此外,儒家“正其誼不謀其
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重義輕利”、“先義
後利”等思想以及壹整套嚴密的家族宗法制度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手腳,對商品經
濟的發展起了阻礙作用,而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更是直接扼殺了資本主義經
濟的萌芽,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中國不同,歐洲國家在古雅典、古羅
馬時就重視發展工商業,工商業經濟就比較發達。歐洲文藝復興之後,在資
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過程中,各國都采取了積極扶持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推動了社會
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北方鄰國俄國雖然也是壹個封建主義濃厚的國家,但是
從彼得壹世起,歷代沙皇都註重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使俄國保持了比較強盛的國力
和軍事實力,得以不斷地向外擴張和爭霸,就是這個國家瘋狂地從中國掠奪
了壹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又迫使外蒙獨立出去。由此可見,中國歷代重農抑商的
統治政策也是造成中國近代衰落的壹個重要文化原因。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衰落
的原因有:
1 、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極端缺乏民主,並且傳統文化中具有濃厚的維護君主
專制制度的思想。 2 、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科學成份。
3 、歷代專制王朝重農抑商的統治政策。 以上原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中國近
代的衰落。從內因方面講,中國近代所遭
受的屈辱,中國人民所經受的苦難,都是由於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弊端造成的,是因為
這些弊端造成了中國的落後,然後才導致了外國的侵略和欺侮。雖然中國近
代經歷了那麽悲慘的命運,但是中國人卻並未深刻地反思過其中的原因,只是在五四
前的新文化運動時期,有少數知識分子對此問題進行過反思,如吳虞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陳獨秀在《新青年》中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主張,魯迅在
《狂人日記》中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但是由於國際國內復雜的社會形
勢,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很快就轉變了方向,對封建文化的抨擊並沒有深入下去,
影響也不深遠,此後中國人便幾乎再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時至今日,我們整個民族還未清楚的認識到中國近代衰落的原因,還未普遍地認
識到傳統文化的弊端,更談不上對其進行批判和拋棄。所以傳統文化的弊端
尤其是封建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還在繼續阻礙著中國的前進和發展。
如人們頭腦中由於長期專制統治造成的奴性思想還很濃厚,唯上、從上意識
還很強烈,權力意識、民主觀念還很淡薄,壹些不民主的言行竟公然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