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內容來源於現實社會生活,但並不完全按照生活的原貌來表現,而是經過藝術的提煉和加工,使內容更具典型性。這就是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原理。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系,又稱“角色行當”、“腳色行當”,簡稱“行當”。其實職業和角色的初衷是不壹樣的。角色是傳統戲曲中根據性別、年齡、地位、性格等特征劃分的人物類型。比如劇中壹般的男人叫“盛”,老太婆叫“”,性格粗暴的男人叫“架子臉”(副網)。行當是傳統戲曲演員的職業劃分類型,是根據演員所扮演角色的不同類型及其在表演藝術中的不同特點而逐步劃分的。角色是指劇中人物的類型,職業是指演員的職業分工。後來,由於某壹行業的演員往往扮演某壹類型的角色,形成了各種專業化的行業,角色和行業在習慣上往往互相借用,形成了“角色行業”共用的說法。
專業分工在京劇和其他地方戲中很常見。京劇的行當直接繼承了我國傳統戲曲行當劃分的特點,並在京劇的發展中,形成了這類劇種的特點,極具代表性。
(壹)京劇的歷史傳承
中國的傳統戲曲表演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參軍”和“倉頡”兩個固定角色。宋元雜劇時代和明代傳奇有“雜劇十二主體”之說,角色分為:副端、老學生、正學生、洋人、大臉、二臉、三臉、老聃、鄭丹、肖丹、鐵蛋、雜。1790慧半來京時,慧聚有九個角色:末、命、小生、外、旦、糊、夫、凈、醜。徽班以後來京的漢劇,角色最為工整,分為末、清、生、旦、醜、外、小、糊、夫、雜十類。這是京劇形成之前的行當劃分。
自京劇形成以來,其行業的劃分和分類經歷了幾次變化。起初京劇的行當分為“十個角色”,即:生、旦、凈、端、醜、副、外、雜、武、流。後來又有了“十線角色”的說法,即“生而醜於終,跌(翻筋鬥)於下手”,其中“跌”和“下手”都屬於武術。這個說法其實只是六個職業。
上世紀20年代,“梨園會”(京劇演員的組織)曾將京劇演員分為“七行七科”。舞臺演員分“七線”:老學生線、青年學生線、旦線、凈線、醜線、武線,通俗。“武功”就是演武俠劇的各種配角。“大眾”是在演出過程中扮演旗手和跑龍套的演員,也叫“溫堂星”。除了打旗子跑龍套,還打各種男零工。後臺服務人員和舞臺後臺協作者分為“七科”:音樂,即文武場面,現在叫樂隊;刷裝部,也就是管行李箱的,也叫“箱護”,管大行李箱、二行李箱、三行李箱、旗包;化妝部,又叫梳頭,是專門給丹嬌化妝的人;含帽族,即頭盔盒;戲劇壹般科目,即檢驗場;交通科,那個曾經負責催劇和跑道的家夥;領克之後,負責聯系劇場,組織業務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七句臺詞、七個題材又有了變化。七行進壹步簡化合並,逐漸確定了活、丹、凈、醜四個行當。七科中,隨著劇團的重組、舞臺的凈化、工作管理制度的完善,經典、戲劇、傳播科被取消,剩下的四科主要由樂隊、後臺管理人員代替。
(二)健康、危險、清潔、醜陋
京劇發展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直到今天,生、旦、凈、醜已經成為京劇的四大業務。成千上萬部京劇中的人物不計其數,都可以歸為四大行當:生、旦、潔、醜。在每壹個大排裏,妳可以做更細致的劃分。下面根據業務分別介紹。
1.盛航
出身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在京劇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生活中有老學生,有青年學生,有武生,有紅生,有娃娃生等等。除了洪生和吳生長著壹張歪臉,其他同學都是素面朝天,專家術語叫“帥”,就是外表都幹凈漂亮。
老學生又叫“徐生”、“鄭聲”、“胡子生”。壹般都是有正義感的中老年男性。主角都是黑胡子。以前京劇有三條線,分別是原生、外生、末生,後來統稱為老學生。根據表演藝術的不同特點,老學究可分為努力的老學究、沒落的老學究和靠柄的老學究。老安公學生,又叫“唱剪老學生”、“王”等,多演帝王將相,在舞臺上以發聲為主,沈穩穩重,故稱“安公”,如《上天臺》中的、漢光武帝、《捉放曹》中的陳公等。沒落的老學生,也叫“做工作的老學生”“老工人”大多扮演年老或精神狀態衰退的人,以做工作為主,故稱“衰派”,如《四子》中的宋土傑,《賣馬》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依靠老人,大多扮演武將的角色。以靠(戴盔披甲)、用劍用槍(劇中人使用的武器)命名,再加上定軍山老將黃忠、《和平之戰》中的華雲、鎮潭州的嶽飛等。不管是什麽樣的老學員,都是以唱歌為主,用自己的聲音。安宮的老學生要唱得旋律婉轉,沒落派的老學生要唱得悲憤壓抑,靠的是他們激昂大方的唱腔。此外,在京劇歷史上,也有壹些資深演員,他們文筆好,武功高,會唱,會演戲,會耍把戲。後來,他們被稱為“文武百官”,如程長庚和譚鑫培。
2蕭聲主要演男青年,化妝不蓄胡子,長相清秀帥氣。蕭聲唱歌有尖音和假聲,說話也有真假聲。蕭聲用的假聲和丹丹的不壹樣。蕭聲的唱法應該是堅定、有力、寬廣、明亮的。聽起來清澈卻不柔媚,渾厚卻不粗魯。根據人物性格和地位的不同特點,可分為袍帶、範、淩子生、窮和武。壹個穿長袍的小夥子,也叫紗帽小夥子,扮演壹個做官的小夥子。戴紗帽是它的主要標誌。這些角色多為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怪雙會》中的趙沖、《陳三亮爬堂》中的陳葵等。範學生常扮演青年學者和風流儒雅的公子,手持扇子,身穿文生巾,打褶,故又稱為“打褶學生”。扇子是幫助角色表現魅力和優雅的特殊道具。比如傅鵬在撿玉鐲,張君瑞在西廂。淩子生,又名“雉雞尾”,是其主要標誌,多演武將或文武雙全的人物。扮演紫菱需要武術。在腳手架和舞蹈的幫助下,許多舞蹈動作都是和紫菱壹起表演的。如《英雄》中的周瑜,《呂布與丟番圖》中的呂布,《木刻齋》中的楊宗保等等。窮學生,多演落魄文人學者,“在表演上特別註意做工夫”,主要表現人物的酸臭味,習慣踩鞋後跟以示清貧,故又稱“鞋生”,穿富衣是其主要標誌。富衣是綠色的褶皺上打了許多五顏六色的補丁,意思是這些人雖然現在很窮,穿得很差,但將來仍然會很富裕,所以被稱為“富衣”。比如《打壹個薄情的情人》裏的莫吉,《聯盛商店》裏的王明方。武,主要扮演年輕的英雄人物,表演武術,唱歌,念經和工作。從武學上看,吳與吳笙相似,但唱和念都用的方法。如《八錘》中的陸文龍,《借趙雲》中的趙雲,《石秀》中的石秀。
③武生扮演擅長武術的青壯年男子,分為長期依賴武術的和短期搏擊武術的兩種,俗稱“劈”和“撇”。“劈”是指穿厚底靴,“撇”是指穿薄底靴。龍靠武藝,武藝與腳手架並重,如長阪坡的趙雲,冀州的馬超,普爾曼的。短打武術學生穿緊身短褲。重視武術特技,如三岔口的任、十字坡的、夜跑的林沖。扮演中老年英國人物的吳老生,比如百良樓的吳鎮,劍峰山的秋成。吳生也演過壹些勾面劇(吳敬梓劇),比如鐵龍山的姜維,那高登的戈登。猴戲裏的猴王壹般都是吳生演的。
(4)紅生是指壹個紅臉老人,主要扮演關羽和趙匡胤的角色。他的歌聲高亢渾厚,表演有著特殊的框架和造型。這個演員應該有紮實的武術功底和特殊的訓練。主要劇目有《華容道》、《走向麥城》、《古城會》、《水下七軍》、《斬黃袍》等。
⑤娃娃扮演孩子的角色。多由童靈(兒童演員)扮演,披著兒童發髻和茶衣,用自己的聲音演唱,多使用老式的聲音。如果壹部戲裏同時有兩個兒童角色,那就壹輩子演壹次,比如汾河灣的薛丁山,《三娘龍芯》裏的薛壹戈,《蓮花燈》裏的白木香和秋兒。許多著名演員年輕時都唱過《嬰兒生活》。
2.丹航
京劇舞蹈扮演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丹行分為鄭丹、花旦、花石、京劇藍調、烏丹和老聃。
①鄭丹,俗稱“青衣”,因其穿著藍色的褶子而得名。主要演莊重的中青年婦女、少女,表演特點是唱,動作幅度小,動作穩。讀韻為白,唱腔為重。比如《三擊掌》裏的王寶釧,《二宮》裏的李燕飛,《桑慧遠》裏的羅敷。
(2)花旦多演少婦。穿短衣服,如夾克、褲子、裙子、外套;有時我會穿長衣服,繡五顏六色的圖案。人物大多活潑開朗,動作敏捷靈動。表演主要是做工作說白,以京白為主,韻白較少。比如《打壹個薄情的情人》裏的金玉女,《烏龍院》裏的燕喜嬌。
(3)京劇藍調多演擅長武術的中青年女性。武功沒有吳丹那麽兇,不用“打”(即摔、踢、抓、兵器絕技),重唱、重做、重舞。比如金山之戰的梁紅玉,木刻齋的穆。
④吳丹飾演的女子武功高強,勇武過人。表演以武術為主,特別是運用特技來“打”。以前的吳丹和京劇藍調主要有兩個區別。第壹,吳丹踩了高蹺,京劇藍調沒有。第二,吳丹有“打”,京劇藍調沒有這個本事。吳丹穿短衣,專註武功,不重復。比如《打焦贊》裏的楊排風,《打宋武鋪》裏的孫二娘。
⑤花衫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壹種新型擔角,融合了青衣、花旦、京劇藍調的藝術特色。花衫未成型之前,壹個演員不可能同時扮演青衣和花旦。為了豐富丹丹的表演藝術和藝術表現能力,王瑤卿將青衣恬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和京劇藍調的武術功架融為壹爐,開創了唱、讀、做、打並重的丹丹事業。人們把它命名為華山(花旦和青山的結合)。京劇四大名家編創演出的新劇,大多屬於花襯衫的範疇,每壹部新劇都力求在唱、念、做、演上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於吉,《漢明妃》中的王昭君,《索林囊》中的薛香玲,《紅樓夢》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裏還有壹種旗裝,穿清朝旗手的衣服,梳旗頭,腳穿花盆鞋,說北京白。齊莊丹表演的角色不僅限於清代女性,歷代都有,包括《蘇武牧羊》(漢代)中的胡阿雲、《四郎探母》(宋代)中的鐵鏡公主。
⑥老聃專門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著裝,身材,走秀都和青衣不壹樣,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用地方噪音演唱,唱腔接近老學員,卻有著女性的圓滑的魅力。比如《女將》裏的佘太君,《婆婆的紋身》裏的婆婆,還有《蹲伏聖甲蟲》裏的康。
3.清晰線條
網名,又稱“畫臉”、“畫臉”。主要扮演性格、品質或外貌特征突出的男性角色。面部化妝素描面部化妝,演唱時使用寬調假聲,表演動作大,突出其性格、氣度、氣勢。網線分為三類:正網、副網、武網。
1鄭經通常被稱為“大臉”。因為是以唱功為主,所以也叫“唱功”。《二》中的許就是壹個典型的有著壹張漂亮臉蛋的歌手。因為他手裏拿著壹把青銅錘,“青銅錘美顏”成了美顏唱歌的代名詞。在很多包公劇中,唱功也很重。因為包公是素描黑色臉譜的代表人物,“黑頭”也成了唱功的代名詞。鄭靜飾演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正直正面的人物,比如《二進宮》中的許趙巖,《我的美人案》中的包拯,《趙氏孤兒》中的。
②副網俗稱“二花臉”。因以勞作、誦經、表演工作為主,故又稱“架子花臉”、“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礎;很多架子花的戲都是作品和唱功並重的,比如《連環畫》裏的竇爾頓。所以壹個花架子演員不僅要有高超的武功,還要會表演,會念經,會唱歌。架子花多為直爽人物,如張飛、郁亮、焦贊、牛臯、李悝jy、竇爾敦、曹操等。此外,類似小醜的表演風格,臉書的彩繪臉,也屬於副純範疇,如《數糧》中的胡偉和《法門寺》中的劉表。
③吳京俗稱“武花臉”、“吳二華”。因為表演以摔打為主,所以也叫“打臉”。因為吳京的部分角色已經由吳生出演,吳京的戲路範圍日漸縮小。吳京的角色就像《白水灘》裏的青面虎,《鉑爾曼》裏的黑風。
醜陋
行為醜陋,俗稱“小臉”。因為化妝時在鼻梁上抹壹小塊白色粉末,故名“醜”。因與網線中的大面、雙面並列,故又稱“三面”。醜陋行為的“醜”是指外表的醜,而不是品質的醜。醜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陰險的人物,還有正直善良的形象。醜有兩種:文醜和武醜。
文醜京劇裏的各種幽默角色都是文醜演的。文醜可分為方巾醜、袍醜、茶醜、巾醜、彩丹。醜八怪方巾主要扮演壹個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文士、謀士、教師等職業,如《英雄》中的蔣幹,《烏龍院》中的張文遠。有文官,有武官,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如神頭堂的,棋盤山的程,昭君出塞的。茶衣醜八怪扮演各行業的下層勞動人民,以穿著藍色短上衣(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擺渡人,《宋武胡大》中的酒保,《小牛郎》中的牧童。醜巾介於醜方巾和醜茶衣之間,表演風格比醜茶衣略嚴謹,如聯盛店的掌櫃董和女子演繹的崇義。蔡丹,也被稱為“醜女”,是壹個由醜女演員扮演的女人,如《拾金不昧》中的劉媽媽。
②武醜,俗稱“開篇跳”,飾演壹個武功高強、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角色。吳醜不僅註重跳躍的技巧,更註重說話的清晰度和力量。比如三岔口的,九龍杯三大盜的楊,鄢陵的賈。
京劇業務的劃分在以往的祭祖活動中也有所體現。以前戲班祭祀神靈時,往往擺放五種供品,代表生命的五大主業,丹、凈、終、醜。比如壹碟花生代表健康,壹碟雞蛋代表丹星,壹碟鹽粉代表失敗,壹塊豆腐代表醜陋。這種用五個祭品代表五個行業的祭祀方法,應該是很久以前的了,因為在這種祭祀中,最後壹行還是作為獨立的行業存在的。到了本世紀初,最後壹行已經與生活融為壹體,失去了作為貿易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