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現在秦腔發展了嗎?

現在秦腔發展了嗎?

為秦腔的生存狀態把脈——陳艷訪談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2005年4月11日09:33)

秦腔是壹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老劇種,曾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各種視聽媒體的發展,秦腔和大多數地方戲壹樣,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媒體和其他藝術門類的沖擊。那麽,新時期秦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4月2日,記者走訪了秦腔研究院院長、省文聯副主席、劇作家陳艷。

秦腔的發展出現了局部和整體的下滑。

記者:陳院長,作為戲劇管理和創作方面的專家,您如何看待秦腔的發展?妳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麽?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陳艷:秦腔藝術在壹些地區正在蓬勃發展,特別是在秦腔的故鄉——我們的西北地區。但作為壹個古老的劇種和大劇種,秦腔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甚至有下降的趨勢。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精品力作,缺少豫劇大師常香玉這樣的頂級人物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缺乏推動優秀劇的機制,支持這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要讓優秀的作品和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我認為壹要靠好的機制;第二,要靠有效投資;第三,要靠良性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有品位的現代媒體的良性傳播。

記者:能不能詳細解釋壹下什麽是良性的生態環境,什麽是良性的有味道的傳播?

陳艷:這有兩個方面:壹是員工的內部環境,我們期待即將到來的文化體制改革能夠得到解決。二是外部環境,包括規範的市場、正確的輿論引導、社會文化責任等等。所謂有品位的良性交流,就是要像京劇、川劇、越劇、黃梅戲壹樣,宣傳能代表秦腔發展水平的優質產品,給外界留下好印象,這壹點非常重要。壹句話:呵護這份文化遺產,並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

記者:如何看待秦腔界能誕生常香玉式的大師?陳艷:簡單地說,上演壹出好戲,多表演。常翔宇成名的年代,媒體並不發達。常香玉以他的豫劇《花木蘭》和每年300多場演出而聞名。這種敬業精神和拼搏精神是當今難以企及的。當然也要看到文化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在今天主導了民族戲曲藝術的稀釋因素,但無論如何,其他劇種還是產生了大師級人物,秦腔界不應該原諒自己。

狠抓創作,是提升秦腔影響力的當務之急。

記者:妳認為提升秦腔影響力最迫切的任務是什麽?陳艷:關註創作。創作的滯後已經成為制約秦腔藝術發展的瓶頸,我們有壹批基礎較好的演員,但由於缺乏壹大批國家層面的優秀俠客劇目,秦腔在全國逐漸失去了傳統的歷史地位,這與壹個文化大省的內外聲音是不相稱的。從陜西走出去的京劇大師尚常戎之所以名滿天下,基本上是因為優秀劇目的不斷努力。先是曹操、楊修驚世駭俗,再是貞觀史聖入選“國家舞臺優秀項目”,再到現在,壹個清官於成龍的誕生,展現了壹個三度獲得梅花獎的表演藝術家的奮鬥歷程。毛在浙江的成名還與《西廂記》、《孔乙己》、《陸遊》、《唐婉》等優秀劇目的藝術創作密切相關。越劇老藝術家袁雪芬和王的成功,是《紅樓夢》流行的結果。所以,要想推出自己的藝術大師,可以說除了抓住品牌劇目來制作這個“牛鼻子”,沒有捷徑可走。記者:怎樣才能做好創作?

陳艷:這是壹個老話題,核心是團隊建設。我們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來建設這支隊伍。基本就是用好的利益分配機制來吸引高級創意人才。現在人才的方向被利益的厚度所分流,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現實。從國劇創作團隊的現狀來看,哪裏這個問題解決得好,資深編劇自然會湧現,否則再喊也是徒勞。當壹個劇作家調動多年的創作積累創作出壹個好劇本,而稿酬又與其他創作勞動分配不成比例的時候,光靠思想工作恐怕起不了多大作用。當然,創意團隊建設還有其他問題,但核心是激勵機制。有了好的激勵機制,才能吸引各類人才。有時候“借雞生蛋”的成本可能比“養雞等蛋”更劃算。從這個角度來說,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對我們來說仍然不是壹句空話。

堅持和創新在秦腔音樂發展中至關重要。

記者:我們註意到,關於秦腔音樂的發展有很大的爭議。能談談妳在這方面的想法和看法嗎?

陳艷:這種爭議是正常的。壹條路是固守傳統,壹條路是尋求改革發展探索新路,這兩條路都很合理,符合藝術規律,看具體從業者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我個人認為堅持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堅持區分也不無道理,就是兩條腿走路,壹條腿堅持過去,壹條腿前進。應該說,秦腔藝術已經發展到了壹個比較高的階段,很多盤子、曲牌、音樂的設計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有些唱腔更是精妙絕倫,家喻戶曉,甚至成為秦人生活的壹部分。每天不哼幾句,就難受,就滋潤。對於這份遺產,任何改變都會肢解和破壞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觀察是必要的。但對於新創作的劇來說,如果機械照搬老節目,歌詞完全煮熟,內容可能會受到形式的傷害,所以創作也是必要的。就是單純的堅持秦腔的精神氣質,不是別的。越劇在今天仍然提出要向我們學習,我想我們也應該有向別人學習的勇氣和決心。有些過於粗放的東西經過打磨雕琢,未必會讓秦腔失去個性。探索和創新有時可能會走彎路,但沒有探索和創新,現有的渠道也會被堵塞。要強化穩定老觀眾的責任,要有吸引新生代觀眾的意識。堅持秦腔精神必須加強秦腔的體裁傳承。

記者:妳認為堅守秦腔的精神氣質最重要的是什麽?陳艷:在加強秦腔的流派傳承意識方面,我們不如京劇、越劇、豫劇甚至其他劇種。演員總是吹自己的小號,卻不會唱自己的曲子。要強化傳承秦腔公認流派的意識,這是堅持秦腔精神氣質的根本保證。這種傳承也有利於秦腔大師的誕生,因為幾代人都在為壹個共同的目標奮鬥,成功的幾率必然很大。越劇大師袁雪芬、王之所以這麽多年都沒有離開舞臺,是因為後人的不懈推動使他們的藝術常青,也造就了幾代具有市場號召力的越劇新星。隨著老藝術家們離開舞臺,壹切都將逐漸消失,這是秦腔藝術的壹大遺憾。

秦腔需要培育良性的演出市場。

記者:秦腔壹方面是火熱的茶園文化現象,壹方面是冷清的舞臺。妳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陳艷:秦腔中的茶園文化現象值得研究。古老的傳統藝術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消費需求,是壹種生命的出擊和追求。從積極的意義上來說,它有探索傳統藝術進入現代文化消費生活的價值,但不應該是秦腔走向市場的主流成功範例。秦腔是壹種舞臺藝術,它是以“載歌載舞講故事”的審美特征而存在的。僅僅靠幾個唱腔和表演片段賺幾口不是成熟文化市場的應有表現。從秦腔的大眾化來看,秦腔茶園是壹個很好的集散點,但秦人應該有更高的文化享受和追求,這就有了大眾化和提高化的關系。專業院團要肩負起代表秦腔藝術方向的發展使命,沒有這個使命,秦腔的生命傳承終將付出沈重的代價。關於專業文藝團體的演出市場,現在農村市場很好。我覺得妳說的“冷清”大概就是城市演出的問題。只要不需要錢,大部分還是可以打包的。這是壹個如何培育良性演出市場的問題。很多城市都積累了成功的經驗,隔壁蘭州比我們好多了。觀眾已經完全習慣了人們應該為劇院買單的鐵律。總之,談市場,不能只看眼前,更要有長遠的眼光。這個願景就是堅定不移地搞有市場號召力的精品劇目,扶持有市場號召力的演藝人才,以更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占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廣闊舞臺。(記者王小洋實習生黃欣欣)

  • 上一篇:數字圖書館能完全取代傳統圖書館嗎?
  • 下一篇:成都環城生態園綠道怎麽玩?沿途有哪些景點?請保留這份詳細的攻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