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長夏很有趣。奶奶或外婆會給孩子準備用絲線或毛線織成的袋子,用來裝雞蛋。每個家庭都會蒸或煮壹鍋雞蛋。鴨蛋和鵝蛋大多很少見。每個孩子上學時通常帶四五個雞蛋。到了學校,他就會開始爭雞蛋。誰先打破蛋殼誰就輸了,勝利在望也是自然的。輸的人會把雞蛋吃得很漂亮,因為他小時候,我們相信老人說的”。
那壹天,我必須稱體重,而且是用很大的秤。孩子抓住了秤鉤,繩子穿過了壹根竹子。兩個大人壹提,分量就出來了。帶著魚鱗鉤四處搖擺更有趣。有詩說:“長夏有奇聞時,巨秤高掛竹籃,老少皆上秤,新繩斷。”長夏說稱體重的目的是祈求身心健康,不胖不瘦,防止“夏天”,順利度過炎熱的夏天。現在稱體重太方便了。我想不會再有人用這種方法了。
中午,長夏用時髦的菜肴供奉祭品,全家人聚在壹起吃長夏湯飯。午餐通常是糯米拌豇豆。根據中醫理論,糯米也是壹味中藥,有暖胃補中、益氣止瀉的功效。餐桌上壹定要有茶蛋、竹筍、帶殼豌豆、禦膳等特色菜肴。長夏為什麽要吃茶葉蛋?相傳民間有壹句話:“長夏吃壹個雞蛋,力大壹萬;長夏不吃雞蛋,卻上上下下。”因為雞蛋的形狀像壹顆心,所以人們認為長夏吃了壹個雞蛋可以讓他的頭腦不失去金錢。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種習俗無疑是有益於健康的。雞蛋或鴨蛋富含蛋白質。況且茶蛋是用雞蛋或者鴨蛋和茶葉壹起煮的,營養價值更高。據醫學專家介紹,在所有飲料中,茶是抗癌護齒之首。所以長夏吃茶葉蛋是有積極的科學意義的。腳骨筍(形似人腿骨)是長夏的另壹個獨特菜名。把竹筍切成三四寸,放在鍋裏,用食用油、醬油、料酒、味精煮熟,就是說人的腿和竹筍壹樣強壯,可以長途跋涉。帶殼的豌豆形狀像眼睛。在舊社會,人們患有眼疾。為了消除眼疾,長夏通過吃豌豆祈禱自己的眼睛能像新鮮豌豆壹樣明亮清澈壹年。說起禦膳,這又是壹道特色菜名,舟山人中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入侵中原,康王趙構為躲避金兵,從臨安(今杭州)逃至明州(今寧波)漂洋過海至郭昶(今舟山)。康棄船上岸,金兵在後面跟著他。他跑了,把蔬菜踩得面目全非。誰知那晚下了壹場春雨,但這地裏種的蔬菜生命力很強。第二天,它們居然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長得郁郁蔥蔥。因此,民間稱這種蔬菜為“禦膳”,也稱“君特”,意為“被皇帝踐踏的蔬菜”。長夏吃禦膳是因為人們像禦膳壹樣祈求旺盛的生命力,壹年四季都生機勃勃,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健康長壽。
長夏的由來和傳統習俗。
顧名思義,長夏是指夏天的開始。但是各地氣溫不同,入夏時間其實也不壹致。根據氣候學,五日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的標準。
每年農歷4月,公歷5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開始。民間習俗視之為夏天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作物長勢旺盛,對棉花等作物進行中耕管理。農業諺語:“三朝長夏到處鋤地。”並通過設置壹個陽光燦爛的夏日來獲得壹年的財富。有句農業諺語“長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舊習俗使夏天成為傳統的民間節日,稱為“長夏節”古代天帝率百官在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直到明朝,人們才開始品嘗新的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品新、送禮、稱人、煮新茶等習俗。江浙壹帶至今還保留著吃長夏蛋、健康筍、五虎丹、三半等“吃進補食品”的飲食習俗;在雲南宣威,有金合歡枝紅花的大門壓制祭祀,墻壁用骨灰圍起來,以避蛇。中國的壹些少數民族也有過長夏節的習俗。
在漫長的夏季,福州流行用鼎烹夏煮。定邊糊(也叫鍋邊糊)是用米糊煮鍋而成,配以蝦仁、蝦油、蔥、金針、黑木耳、蛤蜊,或少量蘑菇、蛤蜊幹等海鮮清湯。它的味道極其鮮美。凡是生長在福州或者長期生活在福州的人都愛吃。它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和福州的特殊標誌。背井離鄉到國外生活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聽到“定邊糊”這個詞,仿佛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壹種熱愛家鄉的風味小吃。
《長夏煮丁》邊緣的“制夏”盛行於明末清初。漫長的夏天已經進入農忙季節。這壹天煮定邊不僅是為了全家人吃好了再下地幹活,也是為了讓鄰居們壹起品嘗。就像涮三腳架的邊緣,“壹粒(涮)熟了”來連接感情。體現福州人“金邊銀村”的傳統美德。
根據定邊糊的傳說,“制夏”吃定邊還有更深的含義。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侵擾。戚繼光率軍進入福建鎮壓倭寇,受到各地民眾的歡迎。老百姓經常送飯給齊家軍治病。壹天,齊家軍到達福州南郊,壹路上打了幾個勝仗,決定在這裏休息半天。南郊百姓早就在家中聚集美食,告慰三軍。沒想到,從長樂出發,又有壹個敵人沖到了福州南郊。齊家軍緊急集結,準備戰鬥。村民們在做飯,燒菜,設宴慶祝,卻不能開酒席。我不知道是誰出的主意。大米磨成漿,肉絲,蛤蜊,百合,木耳,幹蛤蜊,扇貝等。被混合煮成高級清湯,鍋邊漂洗米漿。不到壹刻鐘,壹罐又壹罐就糊好了。所有士兵吃完後奮勇作戰,不到兩個小時,所有敵人就在海邊被消滅了。“做夏”有愛國主義的內涵,緬懷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