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某人的體重
古詩雲:“長夏稱人,懸梁笑。”長夏之日“稱人”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期。據說劉備死後,諸葛亮把兒子阿逗送到趙子龍,送到江東,讓已經回娘家的繼母吳國孫夫人撫養。
那天是長夏,孫太太當著趙子龍的面稱阿逗。第二年,長夏又稱了他壹次,看他收獲了多少,然後寫信給諸葛亮匯報,就這樣形成了傳入民間的風俗。
據說在這壹天稱完體重後,就不怕夏天熱了,也不會減肥了,否則就會被疾病困擾。吃完長夏的飯,在橫梁上掛壹個大秤,大人雙手拉秤鉤,雙腳懸空稱重;孩子腳朝下坐在洗衣籃或凳子上,通過掛在秤鉤上來稱體重,也就是說長夏可以通過稱體重來避夏。長胖了就叫“增肥”,瘦了就叫“消肉”。在這壹天,孩子們不應該坐在石階上。如果坐,就要坐七上,這樣所有的病都能消散。
忌席地而坐(門檻),意思是這壹天席地而坐會導致夏天腳酸骨疼。如果妳坐在壹層,妳必須坐在六層合成七個數字,才能解決噩夢。在舊社會,母親們選擇這壹天為女孩戴上耳朵,壹邊戴壹邊哄孩子吃茶葉蛋,等孩子張嘴咬蛋的時候,再拿針穿上。有人給家貓戴耳朵,系紅繩。早在古代,國王們經常在夏初壹天出城迎夏,迎夏之日就是立夏。
長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的長夏傳統飲食習俗各有特色,但長夏最經典的食物還是“長夏蛋”。長夏的前壹天,很多人開始在家裏煮“長夏蛋”,壹般是用茶粉或者核桃殼,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都是香味。茶蛋要趁熱吃。吃的時候要澆上好酒,撒上壹些細鹽。酒香馥郁。
除了吃雞蛋,還有其他玩法。煮好的雞蛋,挑出完整未破的,用彩色線織成蛋蓋,掛在孩子的胸前或窗簾上。小孩子也要倚長夏蛋(也就是摸蛋),這是這壹天最開心最激動的事。靠雞蛋,就是蛋殼堅而不碎。長夏為什麽要吃“長夏蛋”?“長夏吃雞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長夏吃了雞蛋,天熱了就不是夏天了。”相傳自長夏之日起,天氣晴朗溫暖,逐漸炎熱。很多人,尤其是孩子,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下降,逐漸消瘦,這就是所謂的“下蹲”。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的長夏節,孩子們都把煮好的雞鴨鵝蛋掛在胸前避暑。因此,長夏節吃雞蛋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的,象征著生命的圓滿。夏天吃雞蛋可以祈求夏天的平安,經得起“夏天”的考驗。夏季始於農歷四月。“四月的雞蛋和蔬菜壹樣便宜。”人們把雞蛋放在吃剩的“齊家茶”裏煮,就成了“茶葉蛋”。後來,人們改進了烹飪方法,在齊家茶中加入茴香、肉汁、肉桂和姜末。從此,茶蛋成為中國傳統小吃之壹,取代了漫長夏季的時令和氣候食品。
夏初
二、長夏的氣候特征
漫長的夏季過後,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降雨量和雨天明顯增多。連續的陰雨天不僅對農作物造成了濕害。還會造成很多疾病的流行。小麥抽穗開花期是最易感染赤黴病的時期。如果預計未來會出現溫暖但多雨的天氣,那麽從初花期到盛花期都要密切註意噴灑藥劑。南方棉花在連陰雨或乍暖還寒的天氣條件下,常引起炭疽病、猝倒病等病害暴發,造成大面積死苗缺苗。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並結合化控,保苗,爭取壯苗。“長夏多種秧,滿倉多收粟”,長夏前後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紅色季節。“滿月苗可以種,滿月草不能播”。這個時候,氣溫還是偏低的。栽苗後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耕田,早治蟲,早促發展。中稻播種時要密切註意掃尾。這個時候茶樹的春梢發育最快。如果忽視它們,茶葉就會變老。俗話說“谷雨少摘,長夏不摘”,要集中力量,分批突擊收獲。
長夏前後,華北、西北氣溫回升較快,但降水仍然不多。此外,春季風大,蒸發強烈。大氣幹燥和土壤幹旱往往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特別是小麥灌漿和乳熟前後的幹熱風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溉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長夏鋤頭遍地三日”,此時雜草生長迅速。“壹日不鋤草,三日不鋤。”中耕除草不僅能除草、抗旱、防澇,還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漫長的夏季過後,正是大面積種植早稻的關鍵時期,而這壹時期雨水的到來和雨量的多少與未來的收成密切相關。農諺說得好:“長夏不下,犁頭高掛。”“長夏無雨,頭無米。”還有壹種稱體重怕夏天熱的民間習俗,江西也有長夏喝茶的習俗,說是不喝長夏茶,整個夏天都難受。
《禮記·月令》解釋了長夏的說法:“蟲出,瓜長,苦菜顯。”說明這個時候,青蛙開始叫囂著夏天的來臨,蚯蚓也在忙著幫農民松土,田埂上的野菜也在爭先恐後地出土。清晨,當人們在初夏的陽光下漫步在鄉間田野和沙灘上,妳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