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深化課程改革,落實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德育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體現著國家意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健全全面協調、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機制,落實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 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適應教育內涵發展和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全面提高教育水平,讓每壹個學生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
(2)新時期的課程改革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教育系統認真貫徹中央有關精神,積極探索實踐,推進課程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德育第壹、能力第壹、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普遍認同。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啟發、討論、參與的教學方式不斷推廣,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壹步增強。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的科學多元評價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課程改革為進壹步推進立德樹人工作奠定了基礎。
(三)課程改革面臨新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突飛猛進,各種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學生成長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青年學生思想更加獨立,價值追求更加多元,人格特征更加鮮明。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進壹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些變化和要求對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改革統籌規劃、協調推進不夠,與立德庶人的要求還有壹定差距。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相對薄弱;大學與中小學課程目標沒有有機銜接,部分學科內容重疊重復,課程教材不系統、不適用;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考試招生和評價制度不配套,制約了教學改革的全面推進;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支持和保障課程改革的機制不健全。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德育的效果,必須高度重視,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第二,準確把握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立足中國國情,要有世界眼光,要面向所有學生,要促進每個人的成功。
(2)基本原則。堅持系統設計,統籌規劃教育各方面改革,整合利用各類資源,協調各方力量,實現全科目、全過程、全員教育。堅持重點突破,圍繞課程改革的重點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著力攻關和推進。堅持繼承與創新,註重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和持續性,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大膽試驗。
(3)工作目標。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努力使學生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和國際視野,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立起自上而下、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科學合理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基本建立起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新合作,相互協作的育人格局。
(4)主要任務。
1.統籌小學、初中、高中、專科、研究生(含高職)。進壹步明確各學段的教育功能定位,理順各學段的教育目標,並使之逐步有序過渡。要避免部分學科內容脫節、交叉、錯位的現象,充分體現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
2.統籌各學科,尤其是德育、語文、歷史、體育、美術等學科。發揮人文學科獨特的教育優勢,進壹步提升數學、科學、技術等課程的教育價值。同時,要加強學科間的合作,發揮綜合教育功能,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協調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評價和考試。充分發揮課程標準的引領作用,共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題型等環節的改革,使之有效配合、相互促進。
4.協調壹線教師、管理幹部、教研人員、專家學者、公眾人物。發揮各自優勢,明確各種力量在教書育人、服務保障、教學指導、科研指導、參與督導等方面的作用。圍繞育人目標,協調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協調好課堂、校園、社區、家庭、社會等各個崗位。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強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社團組織活動的緊密聯系,促進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內外活動,營造和諧良好的教育環境。
第三,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主要環節改革。
(1)研究制定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要具體細化,深入回答“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個人修養、社會關懷和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創新實踐。研究制定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標準和高等學校相關學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完成不同班級、不同學科的學習內容後應達到的學位要求,引導教師準確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考試評價更準確地反映人才培養的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在各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
(2)修訂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進壹步明確各學段、學科的具體教育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的相關標準。要增強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全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充分體現民族特色,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強科學性,客觀反映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保課程內容嚴謹準確。要增強時代性,充分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根據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科技進步的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增強適用性,各科學習內容應符合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年齡特點,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要增強可操作性,進壹步明確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充實學術質量要求,對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提出具體建議。要加強整體性,加強各學術板塊和相關學科的縱向有效銜接和橫向協調。
在總體設計的基礎上,教育部將首先啟動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合理確定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增加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滿足可持續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堅持知行合壹的原則,加強專業經驗和社會實踐方面的課程。進壹步精選課程內容,科學確定課程容量和難度。制定(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高校要完善相關課程,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對高等學校有關教材的編寫、修訂和使用進行研究並提出意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根據修訂後的基礎教育國家課程計劃,調整完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三)高等院校、中小學相關學科的編寫和修訂。教材的編寫和修訂要以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為依據,加強各時期教材的銜接和橫向合作。要優化教材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寫入德育等相關學科教材,滲透到其他學科教材中。進壹步提煉和選擇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做到容量適當、難度適中,避免內容過多過深。要創新呈現形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教材的呈現和編排,使之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將組織編寫和修訂中小學德育、語文、歷史教材;組織編寫和修訂中等職業學校相關課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教材並及時修訂,同時編寫修訂工程規劃教材以外的大學相關教材。各地要結合育人工作實際,開發完善地方課程教材。
(四)提高學科教學的教育功能。全面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組織開展教育思想方法研討會,把教育教學行為統壹到育人目標上來。要在充分發揮各學科獨特教育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綜合教育功能,開展跨學科的主題教育教學活動,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強化教學的實踐教育功能,保證實踐活動占據壹定課時或學分。實施“實踐教育* * *建設計劃”,建立壹批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基地,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培育作用,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理解。中小學應當探索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方法。高校要把實踐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放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職業院校應不斷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進壹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協同育人。要把“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祖國”的教育要求融入相關學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工作習慣和堅定愛國信念,把個人成長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各地要開始實施壹批教學改革項目,激發學校和教師創新育人方式方法。
(5)強化考試招生和評價的教育導向。加快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註重全面考察學生發展,引導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科學選拔人才。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嚴格組織中高考命題,評價命題質量,確保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範性。建立考官資格制度,考官要熟悉中小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實踐和招生要求,充分發揮課程標準制定者在中高考命題中的作用。加強發展性評價,發揮評價在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各地要組織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鼓勵學校積極探索,完善科學多元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真正的自覺行動。將學生體育課、藝術課學習狀況納入考試招生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審美素質提高。
(6)加強教師教育能力的培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融入教師職前培養與準入、職後培訓與管理全過程。師範院校應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努力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增強教師教育能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以提高師德、育人意識和能力為目標,組織教師培訓和研究。建立由課程標準制定專家、教材編寫專家和壹線優秀教師組成的教師培訓團隊。研究設計基於新課程標準的培訓與研究課程,開發優質資源。各級教師的培訓和研究應立足於自己的學科,並適當考慮相關學科的基本內容。開展校長專項培訓和研究,提高校長統籌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的能力。充分發揮校本教研、區域教研、聯合電影教研、網絡教研等教研形式在提高教師教育能力中的作用。
(7)完善各方參與的教育機制。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學指導專業組織,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參與教學研究和指導。創新管理機制,支持和鼓勵學校聘請社會專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或來校臨時就業。學校應當建立健全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加強家長學校建設,促進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樹立良好家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聯合宣傳、* *共青團、婦聯等相關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平臺,營造學校和社會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八)實施研究基地建設計劃。教育部建立中小學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基地,聚集和培養專業團隊,長期開展研究。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特點,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水平的要求進行基礎研究;面向教學壹線,開展促進學科課程實施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應用研究;跟蹤國外課程改革的最新進展,開展關於學習和借鑒國際經驗的中外課程教材比較研究;重點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徑和實施效果,開展專題研究。研究基地應選擇壹批中小學作為課題教學和研究的實驗學校。鼓勵各地建立相應的研究平臺和實驗基地。各地要加強教研機構建設,改革教研機制,創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壹線教師、教研員、專家學者,開展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
(九)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采取多種方式構建有效機制,以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推進偏遠貧困地區小學教學點數字化教育資源全覆蓋建設。大力開發與課程教材兼容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壹批優質視頻開放課程和優質資源欣賞課程。各地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學校、科研院所和社會機構開發服務學生的優質教育資源。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整合本地區各類優質教學資源,搭建* * *平臺。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交流,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應用。加強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教育功能。學校要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資源,探索有效的育人方式。
(十)加強課程實施管理。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國家課程計劃,把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作為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範管理和分類指導工作。進壹步落實學校在教學進度、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體系,引導學生學會選課,做好職業規劃。教育部建立課程實施監測制度,定期評估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情況,修改完善課程標準和教材。各地要根據監測結果加強和改進課程實施。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應當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實施課程要求,保證教學效果。
第四,加強課程改革的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是壹項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教育部將完善課程教材管理機制,整合課程、教材、教學等各類專家機構,充分發揮專業力量作用,統籌高校和中小學課程建設。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制,制定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改革的具體任務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將對各地開展的工作進行指導。加強課程實施督導,將其納入學校督導評估範圍,定期發布督導報告。強化監督問責,促進工作順利開展。
(2)加強條件保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學校要在各級政府的統籌領導下,加強課程改革的條件建設。教師實施課程能力培訓應作為“國培計劃”等各級教師培訓的重點。根據職責和任務,要在經費、人員和信息技術手段等方面為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3)完善激勵機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發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改革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開展優秀教學成果和名師評選活動,將研究解決課程改革重點難點問題的成果作為評選的重要內容。總結推廣課程改革的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課程改革中的重大研究任務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相關社科研究項目,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承擔者應將項目成果認定為重要科研成果,並獎勵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優秀成果。將課程改革實施情況作為壹項重要內容納入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考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