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秋桃
桃子含鐵豐富,有壹定的補血作用。江南的立秋食秋桃習俗。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
2.吃西瓜
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秋天多吃西瓜,防止秋燥,長期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資誌》記載:“立秋前壹日吃西瓜,謂之啃秋。”也意味著迎接秋天的到來。
3.吃“渣”
立秋在山東萊西流行吃“渣子”,壹種用豆碎和蔬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立秋渣子不吐不拉”的說法。秋季是腸胃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都有壹年治病祈福的意思。四川和山東是這種民俗的典型代表。
4.餃子
立秋了,當然要“搶秋肥”包餃子。餃子是壹種非常受歡迎的食物。立秋吃餃子叫“搶秋肥”。妳搶我壹個餃子,我搶妳壹個餃子。人們認為這能讓他們變得強壯。
5、吃小紅豆
自唐宋以來,每到初秋,就要用井水送服紅豆。取七至十四粒小紅豆,用井水吞服,服用時面朝西,所以據說壹秋可免痢疾。人們有在立秋時預測天氣是冷是熱的習俗。東漢崔琰《四人月令》:“迎立秋,寒氣逼人;入秋夜,熱到底。”
6.吃雞蛋
此外,在初秋的這壹天,我國其他地方也有吃雞蛋和桃子的習俗。雞蛋有安神養心的作用。
7.吃“福緣”
秋季開始是臺灣省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桂圓肉,後代就會成為大官,桂圓又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話:吃了桂圓,子孫最好。
8.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習俗來自明朝的壹個傳說。傳說明朝將軍徐達打下元朝首都北平府後,常遇春將軍手下的壹個士兵從壹個農民那裏偷了壹個哈密瓜。常遇春對士兵的管理非常嚴格,偷瓜的士兵應該處死。這時候農民出來說,元朝有個習俗,立秋摘瓜不算偷。常遇春聽後赦免了士兵。沒想到,立秋的摘瓜人壹無辜,其他士兵就開始搶瓜。為了獎勵士兵,常遇春找到了秋肥的替代品——蔬菜中唯壹有肉有肉味的茄子。因此,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傳了下來。
9.吃涼糕
在金華市民心中,吃西瓜和涼糕是立秋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什麽是酷蛋糕?就是把紅薯澱粉熬成湯,倒進碗裏。第二天早上留下來,形成壹整塊。遠看像壹顆圓潤透明的白玉,再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使之清涼,酸甜可口。
10,喝“秋水”
在四川的東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立秋的那壹刻,全家人都會每人喝壹杯,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積聚的暑氣,秋來就不會胃痛了。
秋季習俗活動的開始
1,貼秋膘
人們普遍在初秋稱體重,並與長夏時的體重進行比較。伴著秋風,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來彌補夏天的損失。彌補的辦法就是“糊秋肥”:要吃好吃的,當然首選肉,所謂“用肉糊秋肥”
2.稱水
在過去,人們在立秋前後將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多,說明水多,所以秋天雨水會少;如果立秋後的水很大,秋季就會有更多的雨水,這可能會導致秋澇。
3.秋季繁忙的會議
立秋熱鬧聚會是立秋的習俗之壹。壹般在農歷七八月舉行。這是壹個商業和貿易會議,為秋季的繁忙做準備。其目的是交換生產工具,出售牲畜,交換食物和生活用品。
4、掛秤照人
清代嘉興民間流行在這壹天用掛秤的方法給孩子稱體重,然後與長夏時的體重相比較,以測其胖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認為既然減肥了,就需要“補補”,也就是立秋俗稱的“貼秋膘”。
5.泥鰍
無錫人還有壹個有趣的說法,那就是立秋那天遇到了泥鰍。如果秋天有大風和大雨,初秋稻田裏的泥鰍會直立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