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稱光影,因用動物皮雕刻的人物在燈光的照射下通過亮布表演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布袋戲之壹。皮影戲皮影戲,原名“皮影戲”或“燈影戲”,是壹種用燈光照亮動物皮或紙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演出中,藝術家們在白色幕布的背後,操縱戲曲人物,用當地流行的曲調演唱故事,並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在河南和山西的農村,這種簡單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唱歌或伴奏音樂。在電影電視等媒體不發達的過去,皮影戲曾是最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壹。皮影戲是中國漢族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稱之為“驢皮影戲”。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壹代又壹代的祖先,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皮影戲不僅是木偶藝術,還是地道的手工藝品。它由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制、繪畫等幾道工序制成。皮影戲制作精美,工藝精湛,表演生動活潑。受外界環境、動物皮質地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各地皮影造型風格各異。到了元代,皮影戲已經流傳到各個國家。這種起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吸引了許多外國戲曲愛好者,人們親切地稱之為“中國皮影燈”。制作過程如下:先將皮革浸泡、刮平、磨平,然後由藝術家在上面繪制各種人物的地圖,用各種類型的刀具進行鏨刻,再塗上顏色。雕刻時,壹般是正面雕刻,有時也是反面雕刻。畫染講究女性的發飾和服飾以花、草、雲、鳳等圖案為圖案,男性則以龍、虎、水、雲等圖案為圖案。忠臣有五面,小人有七面。人物造型和戲劇人物壹樣,生活、丹、潔、醜角色齊全。皮影戲的高度是55 cm,皮影戲的高度大約是10 cm。皮影戲演員的四肢和頭部是分開雕刻的,由線組成,表演時可以自由活動。壹個皮影戲演員要用五根竹簽才能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令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裏要有過硬的技術,嘴裏還要說、念、彈、唱,腳下還要剎鑼鼓。皮影戲的屏風是壹塊1平方米大小的白紗。白紗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又脆又亮。演出時,皮影戲動作貼近銀幕,人物和繽紛的色彩真的令人動容。皮影戲因其道具小、表演方便、不受場地限制、演員無需正規訓練而受到人們的歡迎。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之為“挑壹擔”的藝術。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心愛的公主李夫人病逝,武帝神思恍惚,華仙皮影戲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有壹天出門,魯豫裏的孩子手裏拿著布娃娃玩耍,影子在地上映得惟妙惟肖。李少翁心中壹動。他用棉花和絲綢雕刻李夫人的形象,給它塗上顏色,並在他的手上和腳上放上木桿。晚上,皇帝被邀請坐在他的帳篷裏,用方形的窗簾和蠟燭觀看。武帝高興得愛不釋手。《漢書》中的這個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的最早起源。皮影戲最早誕生於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頭戲、皮影戲、驢皮影戲。發源於中國陜西,清代興盛於河北。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主要用於著色。在中國,很多地方戲曲都是由皮影戲衍生而來,皮影戲所采用的表演原則和藝術手段也對電影的發明和藝術電影的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如今,中國的皮影戲正在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也是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領導人交流的好禮物。皮影戲起源於中國西漢時期的陜西省滑縣(古華府)。它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世界上被人們戲稱為最早的移動皮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的鼻祖”。皮影戲又叫“皮影戲”、“光皮影戲”、“土皮影戲”,有些地區叫“猴戲”、“紙皮影戲”等。它是壹種戲劇,由動物皮或紙盤雕刻而成的人物輪廓被燈光照亮,以表演故事。戲曲和唱腔多與地方戲互動,地方戲由藝人操縱,用音樂演唱。據說中國皮影戲藝術從13世紀元朝開始傳入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亞歐國家。從世界範圍來看,18世紀的歌德,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都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給予了高度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的民間藝術。從清朝到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達到頂峰。許多皮影戲演員繼承了他們父親的事業,並代代相傳。無論從皮影造型、演技唱功、流行領域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官宦府邸的許多王氏大士紳,都以請名師刻片、儲精工片盒、私養片班為榮。在民間的農村小鎮,皮影戲班比比皆是,壹個鄉壹個市有二三十個皮影戲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節日豐收、祈福拜神、嫁宴慶生,都少不了搭臺唱影。甚至這部劇(系列)都要熬通宵或者持續十個半月。壹個廟會可以有幾個電影團對打,非常熱鬧,其繁榮程度從老式的皮影戲就可以知道。然而,中國皮影戲藝術的發展並非壹帆風順,經歷了風風雨雨。清朝後期,壹些地方官員害怕在皮影戲的黑暗場所聚集人群,於是禁止皮影戲,甚至逮捕皮影戲藝人。皮影戲演員也與清末安百裏起義有牽連,並以“鄧軒土匪”的罪名被沒收。日軍入侵前後,由於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人民生活貧困,導致皮影戲行業千家萬戶的衰敗。1949之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和藝人又開始活躍起來。自1955以來,在國家、省、市各級組織了皮影戲表演,並多次派團出國訪問和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到了文革時期,皮影戲藝術再次“與資本主義決裂”。自此,皮影戲有文字記載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說明朝就有了。鄭德陳武三年(65,438+0,508),百戲大會在京舉行,皮影戲參加演出。此外,皮影戲從蘭州、華亭傳入河北涿州,再傳到北京西郊、北郊農村,再進城形成東西派。清代北京非常流行皮影戲。除了受到農民和市民的歡迎,還走進了法院。康熙年間,李太子府有八位官員掌管影視。嘉慶年間,每逢節日,皮影戲班也會在家中表演。當時北京皮影戲團白天表演木偶,晚上在大廳裏唱皮影戲。許多京劇演員也參加了影子劇團的演出。皮影戲藝術是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於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戲曲之壹。據史料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盛於漢代,盛於宋代,至元代傳至西亞和歐洲,歷史悠久。孝義是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之壹,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分支。因山西省流行的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戲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445年到公元前396年,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夏紫在孝義講學。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聽他的演講,他利用“影子音樂”的形式,在晚上聚集人們來講課。由於夏紫師從孔子,他還可以“彈琴奏樂”,以電影音樂的形式講課,以音樂寓教於樂,使“教、奏、影、樂”融為壹體,成為“影、樂、教”完美的電影形式。夏季講學受到當地人的喜愛,他們學會了表演皮影音樂的技巧。久而久之,影樂教學的形式在當地變成了皮影戲,也就是最早的孝道皮影戲。皮影戲是壹種融合了戲劇、音樂等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歷史悠久,也是最早介紹到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中國的皮影戲在宋代(960-1127)非常流行,每逢節日就有很多皮影戲。到了明朝,北京有四五十個皮影戲社。公元13世紀,皮影戲也在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作為壹種娛樂表演。後來,皮影戲隨軍隊被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此後,皮影戲在東南亞國家流傳開來。中國的皮影戲從18世紀中葉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將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並在巴黎和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引起轟動。經法國人改造後,成為“法國燈影”。中國的皮影戲為豐富世界藝術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壹個皮影戲必須用五根竹簽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令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裏要有過硬的技術,嘴裏還要說、念、彈、唱,腳下還要剎鑼鼓。皮影戲的屏風是壹塊1米大小的白紗。白紗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又脆又亮。表演時,皮影戲動作貼近銀幕,鏤空的人物和五彩繽紛的色彩,真的很動人。藝術家在表演皮影戲時使用的唱腔既吸收了這方面的傳統唱腔,又有自己的獨創性。皮影戲雖然看似簡單,卻別出心裁,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表演方便,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要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提到這種輕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之為“壹擔壹擔”的藝術,或者稱之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目前,皮影戲的現狀不容樂觀。當年的制作人和表演人,如今都100多歲了,這種精湛的技藝即將失傳。現在越來越多的娛樂形式讓皮影戲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壹落千丈。阻礙皮影戲在中國繼續發展的原因是什麽?怎樣才能拯救這門燦爛的藝術,賦予它新的生命力?毋庸置疑,傳統的皮影戲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是它適應當今快節奏社會的最大障礙。皮影戲精心而巧妙的色彩造型令無數藝術家著迷,卻給其制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壹個電影人的制作包括制革、繪圖、雕刻、上色等十多道工序。這些復雜的過程足以讓壹個工匠花費數周時間,還不包括在此期間因為任何小錯誤而無法修改的可能性。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壹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色素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戲的變形。這對於強調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是壹個致命的弱點。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湖北省雲夢皮影藝術團和山東省泰安市鄭凡安皮影工作室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上一篇:現貨和傳統貿易有什麽區別?誰能幫我解釋壹下?謝謝,在線等。下一篇:立秋吃什麽傳統小吃,立秋吃什麽習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