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習俗:
1,吃粽子
在古代,荊楚人民為了祭祀投河自盡的屈原,會在農歷五月初五煮糯米飯或蒸年糕扔到河裏。由於害怕魚吃它們,人們想出了用米葉子包裹大米並用彩色絲綢包裹的主意。後來,吃粽子成了端午節的習俗。粽子是由糯米、黃米和大棗制成的,俗稱“米爾粽子”。
2.掛艾草
端午節時,人們會在庭院前和屋檐下懸掛艾草或菖蒲。蚊子害怕這種氣味,可以驅蚊。
由於菖蒲的葉子形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說它能“斬萬惡”。人們會把菖蒲雕刻成“小人”和“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以求好運。還會掛在門楣上,起到驅邪的作用。
3.龍舟比賽
傳說楚人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防止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王作昆說,古人賽龍舟時,在終點設魚標、鴨標、鐵標。誰得了這三分,誰就獲得了冠軍的第三名。為了讓參賽選手從遠處看到終點線,古人還在三個標簽上用錦緞系上蝴蝶結。
4.吃五塊毒餅
端午節臨近夏季至日,天氣越來越熱,細菌滋生,人們容易中暑生病,所以古人吃五毒糕來祛病強身。據說吃毒餅可以增強抵抗力,殺蟲避災。
5.打百草
在古代,人們到了端午節,會壹起去郊外采藥,途中還會爭草,逐漸形成壹種習俗。兩個參與遊戲的人會拿著草相對而立,每人手握壹根草或花莖的兩端。比賽開始後,兩個草勾在壹起,雙方各自往自己的方向拉草。誰弄斷了對方的草或花莖,誰就輸了。
6.收集五毒
端午節期間,女孩們要在胸前別上“貘”。據說這種用彩色絲線縫制的類似粽子的布料可以辟邪。男孩脖子上掛著壹個葫蘆,葫蘆上有“五毒”的圖案,意思是“收集”五毒。
7.棍葫蘆花
因為葫蘆是“福祿”的諧音。古代人們會把紅色的流蘇紙剪成葫蘆,上面有“五毒”圖案,叫“葫蘆花”,五月壹日貼,五月五日中午摘下扔掉,叫“災拋”。
8.點雄黃酒
端午節還有雄黃酒的習俗,男孩額頭寫“王”字,女孩頭上點五個點。認為用雄黃酒將蚊蠅擊破,以辟邪避害。
二是端午節掛艾草辟邪。蚊子害怕這種氣味,可以起到驅蚊的作用。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端午節為什麽要掛艾條?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做香槽、貼五毒、貼貼紙、放黃煙籽、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端午節被命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貼的據說是辟邪的。現在很多人在端午節買艾大夫的艾條在家裏艾灸。
端午節為什麽要放艾草?
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采藥、雄黃酒灑墻門、喝蒲酒等各種習俗,看似迷信,實則也是有益於健康的養生活動。端午節可以算是壹個傳統的醫療保健節日,是人們與疾病和毒蟲作鬥爭的節日。時至今日,這些養生習俗仍應發揚光大。
端午設各種能驅邪的花草,出處也長。最早的例子是在門上掛艾草,《荊楚紀年》:“采艾草如人掛於門上以毒氣。”這是因為艾蒿是壹種重要的藥用植物,還可以用來治病、艾灸穴位、驅蟲。五月溫含艾葉油最多(此時正值溫生長高峰期),故效果最佳,人們爭相采摘艾葉。除了把艾紮變成人之外,他還被做成老虎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艾虎。《荊楚紀年》中的註曰:“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形,郵至內人試戴。”與此同時,門上還掛著蒲捆,剪的蒲劍,用蒲捆綁的蒲龍。《景帝歲時紀勝》:“(端午)插普龍艾虎。”《賈青錄》卷五:“戴普為劍,伐天蓬為鞭,佐以桃柄蒜,掛於床中,皆用以驅鬼。”桃梗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大蒜被認為是象征武器的青銅錘,配以蒲劍、彭邊驅除鬼鬼祟祟。此外,艾蒿被焚燒,以趕走蚊子和蒼蠅。在湖南、浙江等地,葛藤被用來掛在門上。據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可以驅邪。端午節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者石榴、大蒜都是有原因的。通常艾葉、榕樹、菖蒲用紅紙紮成壹束,然後插在或掛在門上。因為菖蒲是天上五大吉祥符號之首,象征除了不祥之劍,因為生長季節和形狀被視為“百陰之氣”,葉子呈劍形,可以插在門口辟邪。所以方士稱之為“水劍”,後來習俗引申為“普劍”,可以斬斷萬惡。清代顧鐵青在《賈青錄》中記載“斬蒲為劍,斬彭為鞭,床掛桃梗蒜,皆用以驅鬼”。但晉代《風土誌》中“哀為虎,或剪彩為虎,附哀之葉,妾爭剪之。將來更是菖蒲,或形似人形,或似小劍,名曰蒲劍,以驅邪驅鬼。”
艾草代表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草藥。插在門口能讓妳健康。在中國古代,它壹直是壹種藥用植物。針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為主要成分,燒在穴位上治療疾病。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流傳已久,主要是因為它有入藥的作用。比如宗彜的《荊楚紀年錄》中記載,日本雞不打鳴的時候,像人壹樣取艾草的人取來,用艾灸接收,很有效。就是Ai被取人形掛在門上的那壹天,可以毒氣。大多數人也有在房子前後種植艾草以求好運的習俗。在臺灣省,民間也在端午節貼“午聯”,與護身符功能相同。有的午聯有這樣壹句話:“執壹艾奇引百福,懸壹劍殺千害”。無花果樹枝的民間意義可以強身健體。“插無花果比插龍勇敢,插艾葉更勇敢。”。也有地方習慣掛石榴、大蒜或山丹,用大蒜祛邪治蟲毒;山丹方治狂,石榴花掛門避黃巢。石榴花是這個季節的花,也有治病的作用。石榴皮是壹種常見的中藥。還有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有壹段故事。黃巢叛亂時,黃巢有壹次進逼壹個村子,碰巧看到壹個女人,背上背著壹個大孩子,手裏拿著壹個小孩子。黃巢很好奇,問為什麽。那女子並不認識黃巢,只是說因為黃巢來了,她殺了叔叔壹家,而這是唯壹剩下的救命稻草,所以當她兩個都顧不上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來救叔叔的骨肉。黃巢深受感動,告訴女子,只要在門上掛上石榴花,就可以避免黃巢的災難。
請問端午節為什麽要在門口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最標準的習俗是吃粽子,古人會在這壹天喝雄黃酒,在門口掛艾草和菖蒲,其實背後有壹定的養生意義。端午節前後是壹年中傳染病的高發季節。睿智的古人利用飲食、掛艾等行為達到驅邪避疫的效果,保護身體健康。芳香植物,如艾草、菖蒲等,有驅蟲的功效,也有防疫防病的目的。所以到現在,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人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
端午節為什麽要掛菖蒲?
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采藥、雄黃酒灑墻門、喝蒲酒等各種習俗,看似迷信,實則也是有益於健康的養生活動。端午節可以算是壹個傳統的醫療保健節日,是人們與疾病和毒蟲作鬥爭的節日。時至今日,這些養生習俗仍應發揚光大。端午設各種能驅邪的花草,出處也長。最早的例子是在門上掛艾草,《荊楚紀年》:“采艾草如人掛於門上以毒氣。”這是因為艾蒿是壹種重要的藥用植物,還可以用來治病、艾灸穴位、驅蟲。五月溫含艾葉油最多(此時正值溫生長高峰期),故效果最佳,人們爭相采摘艾葉。除了把艾紮變成人之外,他還被做成老虎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艾虎。《荊楚紀年》中的註曰:“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形,郵至內人試戴。”與此同時,門上還掛著蒲捆,剪的蒲劍,用蒲捆綁的蒲龍。《景帝歲時紀勝》:“(端午)插普龍艾虎。”《賈青錄》卷五:“戴普為劍,伐天蓬為鞭,佐以桃柄蒜,掛於床中,皆用以驅鬼。”桃梗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大蒜被認為是象征武器的青銅錘,配以蒲劍、彭邊驅除鬼鬼祟祟。此外,艾蒿被焚燒,以趕走蚊子和蒼蠅。在湖南、浙江等地,葛藤被用來掛在門上。據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可以驅邪。
端午節為什麽要在門口掛艾草?
菖蒲: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掃庭,眉心放菖蒲、艾條,掛在堂上。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莖和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草入藥,艾草有補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的重要藥材。
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
可見古人插艾葉、菖蒲是有壹定防病效果的。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麽要在門口掛艾葉?
那是唐朝末年,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英勇無比,唐朝軍隊大敗。就這樣,唐朝的官兵看到黃巢的軍隊就像看到了魔鬼。他們紛紛散布謠言:黃巢殺了八百萬人,劍壹出鞘,對手的腦袋就要掉在地上。侯煒,黃巢的母親也聽到了。她老人家不信,對黃巢說想看看他的魔劍。黃巢再三勸阻都不肯,他媽固執,就是要見。黃巢嘆了口氣,道:“母親,不要怪孩子不孝。”當黃巢勉強抽出那把只有兩寸長的劍時,只見壹道寒光閃過,母親的頭掉在了地上。黃巢看到這壹幕非常難過,但是人死不能復生,只好讓部下隆重安葬母親。於是,黃巢的劍越傳越多,有人說黃巢的劍會飛。誰想與叛亂者作戰,誰想掠奪人民,誰就要被斬首。那些有錢又沒心沒肺的豪門聽到這些消息後更是膽戰心驚。怎麽才能保持頭腦清醒?他們派仆人四處打聽,時間長了才知道,只要在家裏掛艾葉和川府劍,就壹定會平安無事。於是,他們迅速行動,克制自己壹貫的兇殘,裝成好人。後來黃巢帶兵經過,也沒掉腦袋。這是為什麽呢?原來,黃巢為了避免濫殺無辜,讓手下轉告沿途路過此地的好心人,只要在門前掛上艾葉和川符劍,起義軍就不進他們的家門。從此,端午節掛艾葉、穿浮劍的習俗流傳下來。
端午節為什麽要在門上掛艾草?有什麽寓意?
端午節“插艾草”的由來
端午節最初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到了唐朝黃巾起義的時候,黃巢叛軍進攻中原,也就是端午節。當地官員隨後放出風聲:“黃巢搖刀過山,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就是為了“拿下黃巢”。事實上,為了控制叛軍的擴張趨勢,叛軍不可能與人民接觸。
中原壹戶人家,男的都出去了,家裏只有壹個女人和兩個孩子。壹個孩子是她自己的,壹個是她嫂子的孤兒。她自己的孩子剛會走路,她嫂子的孤兒比她自己的孩子大壹歲。這位婦女帶著兩個孩子逃走了,帶著她嫂子的孤兒,但讓她蹣跚學步的孩子走路,她卻落在後面。不遠處,遇到壹個黃衣男子,問:“嫂子為什麽不讓大孩子走,讓小的走?”女子說了實話,黃衣男子聽後很感動。她說:“妳臨危不懼的忠誠,斷了黃巢的刀,黃巢取不了妳的頭。其實妳只要在妳家門口插上艾草,說明妳家是忠家,黃巢幫不了妳。”說完就突然消失了。那婦人以為是神仙的勸告,便回家照著說的做了,叫流民沿途插艾草斷黃巢的刀。所以女人通常都是善良的,多做好事。很多人認為,沒有必要“去黃巢”在家種艾草,在家過吳海節。
果不其然,叛軍越境時,看到家中有蒿草的人,無人打擾。駐紮在軍隊裏的醫生也給人民治病,詢問他們的疾苦。當時,女子遇仙相勸的故事傳遍全國,尋常百姓家紛紛停止“去黃巢”,為端午節插艾草,為女子表演忠義。
其實黃衣男子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功高強。叛軍所到之處,無壹村莊,叛軍孤軍無依。知道不對勁,輔導員變身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到了壹個女人。突然不見了,就跳到樹上躲起來了。謀士做了壹個小把戲,不僅打破了政府的:“黃巢搖刀過山,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贏得了民眾的支持,使民眾積德行善,於是世人繼承了這壹傳統,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
六合是客家人,大部分是從中原遷到六合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保留了“走黃巢”“種艾草”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麽要掛艾草?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相傳五月初五,邪氣當道,五毒同時出。這壹天被稱為毒日,人們要喝涼茶,用艾葉洗澡,系五色繩以避免中毒。因此,在端午節之際,人們往往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節日的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打掃庭院,在門眉處貼上菖蒲和艾葉,掛在廳堂裏,可以防蚊、辟邪、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