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第壹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和三閭壹樣,是壹位左傾官員和醫生。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致力於國家的政治改革。然而他卻屢遭反派的攻擊和迫害。此外,楚懷王昏庸無知,不辨忠臣漢奸。滿懷忠君愛民之心的屈原被異化流放,終於在悲痛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人們只有端午節紀念他,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第二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的名臣,楚人,父兄,都被無情的楚平王冤死了。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和,幫助吳國征服楚國。第五次世界大戰後,他進入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下,為父兄報仇。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吳國變得更加強大。他攻打嶽,壹舉拿下。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此時的吳王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橫起來,不聽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免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相信了誣陷伍子胥、逼迫伍子胥自殺的讒言。伍子胥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涇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然後他拔劍自殺了。夫差得知此事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入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父親在河裏淹死了,但她打撈了幾天也沒找到屍體。那時,曹娥,壹個孝順的女兒,只有14歲。她傷心欲絕,日夜在河邊哭泣。十七天後,他在五月初五跳河,五天後,他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感驚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學者和作家紛紛發喪,贊揚曹娥在河裏尋找父親的孝心。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墓前有碑,相傳為金所書。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城鎮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死去的河流被重新命名為曹娥河。人們也在五月的第五天來祭奠曹娥,當時她跳入河中尋找她的父親。
第四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浙江紹興人,別號瑞卿、熊靜,壹號鑒湖女俠,小字玉谷。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她在當代有木蘭和秦良玉的美譽。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他策劃了壹場革命起義。可惜在會上被清兵逮捕,不屈不撓。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宣恒口壯烈犧牲。雖然秋瑾是在六月初五殉難的,但後人欽佩他的詩和人民,哀悼他的英勇事跡,所以他們把他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並論,並在端午節舉行紀念儀式,紀念這位女英雄和女詩人。
二、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有:
1,龍舟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因楚人不忍與賢臣屈原分離,死於江中,許多人劃船追趕相救。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2.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角粟”、“筒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在端午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壹般都是前壹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餃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做的,竹葉在某些地區也有用,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態是三角形,壹般以內瓤命名。糯米團子叫粽子,摻小豆的叫小豆團子,摻紅棗的叫棗團子,統稱糯米團子。棗子餃子諧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讀書的孩子可以早點拿冠軍。過去,進士們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那天早上會吃棗餃子。到現在為止,在中學和大學的入學考試日的早上,家長們都要為考生做棗子餃子。
3、佩戴香包
孩子們在端午節戴香囊,據說有避邪驅除瘟疫的意思。其實是用來裝飾內頭的。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綢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繩,做成各種形狀的細繩,各種形狀,小巧可愛。在中國南方的壹些城市,年輕的男女也用香包來表達他們深深的愛意。
4.掛艾草
掛艾草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戶戶都要掃庭院,把菖蒲和艾條放在門眉裏,掛在堂屋裏。菖蒲、艾葉、劉樺、大蒜、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芬芳,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端午節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養生節”。這壹天,人們掃院,掛艾葉,掛菖蒲,灑雄黃酒,飲雄黃酒,攪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是我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共有的習俗。
5、吊鐘雕像
跳鐘馗門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當被明朝皇帝問到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最厲害的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明朝皇帝壹覺醒來,瘧疾就好了。於是我讓畫師吳道子根據我在夢裏看到的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並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節的時候貼出來驅邪。
6、掛錢包和插銷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彩帛縛臂,名為長命帛,壹續命帛,壹令兵,壹令五色帛,壹令朱索,以令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在中國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視為吉祥的顏色。所以在節日的淩晨,大人起床後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
孟的《東京夢中國》第八卷記載:端午器物,百繩,艾蒿花,銀樣鼓,畫得精美的扇子,香噴噴的糖果,小湯圓,白球。紫蘇、菖蒲、木瓜都切碎,混合香和藥,包在梅紅盒子裏。5月1日起,端午節前壹天,賣桃、柳、向日葵、蒲葉、佛、道、艾草。第二天,家家戶戶在門口擺開,用五色水球和茶酒供養。他還把艾仁釘在門上,秀才們遞給他壹桌酒席。
陳元良《歲時註》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以彩線穿之,使之成花狀,或系或釘於門上,使之紅白,亦稱錢俶”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的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蚌粉、驅邪符、銅錢、驅蟲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趨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7.同樣,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雄黃也是壹種藥材,據說能殺死各種毒物。因此,在端午節期間,陜西人會將雄黃浸泡在酒中,並將雄黃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額頭、手腕和腳踝上。據說這種做法可以讓蚊子、蛇、蠍子、蜈蚣、壁虎、蜘蛛遠離身體。
8.遊去百病:這壹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習俗。
流浪百病又稱走百病,是流傳於四川、陜西、貴州等地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它是壹種通過觀光和散步來消除所有疾病的健身運動,主要在婦女、老人、兒童或體弱者中進行。端午節的習俗在貴州很流行。男女老少去野外玩,穿新衣服。中午1點左右,路上、山上、樹上擠滿了人,捧著花花草草,其樂融融。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老年人被稱為“遊百病”、“洗百病”。百病不出門遊,百病不洗的人,壹年四季都不會走運。它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驅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