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t白龍船
賽龍舟是廣州人慶祝端午節最大的活動。龍舟比賽,在廣州被稱為“龍船”,過去是郊區農民做的。
賽龍舟在廣州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龍舟比賽。明清時期,廣州是龍舟賽的鼎盛時期。在古代,廣州的龍舟比賽與今天的不同。這是壹次藝術性很強的群眾性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描述的,龍舟長十余尺,高六七尺。龍須下水兩尺,龍額頸上坐了六七個人,其中金亭亭高壹倍。打旗、掩護、擊鼓、揮出放射狀打擊的不下七八十人。有些龍船的高度是五英尺,頂部有壹個亭子,亭子有五個輪子,底部有壹個平臺。每部劇有50多種雜劇,男生有80多個。現在船上的人更少了。賽龍舟已經成為壹種體育競賽。
20世紀30年代以前,去年端午節後沈入水底的龍舟,在四月初八的浴佛節被擡了出來。俗話說“四月初八,龍舟隨海滑”。30年代以後逐漸改為五月初壹出龍船。俗話說:“龍舟初壹起航,初二耐久,初三初四走遍全國,初五與龍舟競賽,初七初八斷鼻。”第五天是龍舟比賽的* * *日,獲勝者可以獲得壹整只烤豬和壹塊銀元。初八郊區的龍船多集中在郊區的黃竹岐進行表演比賽,因為當時黃竹岐有龍母廟,初八是龍母的生日。
1994,廣州* * *五月初五正式定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在從廣州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上舉行端午節。當時的廣州城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前來觀賽龍舟的遊客可以參加洗龍舟水、掛香囊、品龍舟宴等多項民俗活動。
“借景”與“爭標”
廣東賽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劃龍舟,叫“借景”。兄弟村、老表村近百艘龍舟從四面八方匯聚,聯絡感情。每個鄉鎮輪流舉行的只是表演技巧,不是排名。從5月1日到5月20日,幾乎每天都有壹場“戲”;初壹看珠村風光,初二看海珠大塘風光,初三看車陂風光,初四看廟頭風光,初五看石牌風光,初五看獵德風光,這些都是廣州傳承多年的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壹,天河區、番禺區、海珠區、黃埔區、越秀區各村的龍舟都會到朱村遊玩。農歷五月初壹,朱村的人們舉行“觀景點”,各村的龍舟都來“觀景點”。有兄弟村,有老守望村,有友好村,接下來的時間裏,彩龍飛舞,數百人互相廝殺。當日,近百艘龍舟在竹溪河中巡遊,讓兩岸民眾大飽眼福。另壹種形式是龍舟,在比賽中中標,也叫“爭標”。
出水龍
廣東龍船在制作上非常講究,選用堅韌輕盈的昆甸木作為龍骨。壹年壹度的龍舟賽結束後,它會被埋在村子附近的河底。直到農歷四月初八,也就是傳說中的佛祖生日(佛浴節),才會由村裏的長輩主持。祭拜結束後,年輕的農民會在水中挖出龍舟,扛上岸,打磨。這個儀式叫做“水龍”。
鹽步老隆
據悉,300年前,賽龍舟、鹽步龍舟、潘塘龍舟進入決賽。鹽步龍舟即將奪冠。沒想到,潘塘龍舟上的年輕人跳下水去奪錦旗,然後拿回獎品去烤豬。潘唐的父親知道後,把燒豬送回了鹽步。鹽步人壹再禮讓,把獎品還給了潘唐。雙方妳來我往,最後壹位來自潘塘的長者說:“請收下鹽步的禮物。日後延布與潘唐為友,深情厚誼代代相傳。”於是鹽步龍舟成了契主,潘塘龍舟成了契主。傳說此事傳到北京後,慈禧太後將“鹽步老龍”的美名賜予了鹽步龍船。
看某年“鹽步老龍”的長相描述:
……
《盤塘經》(現場是龍舟活動)的* *是“葉琪”南海鹽步老隆的樣子。早上10左右,鑼鼓喧天,鹽步老龍前面的兩條船最先出現。據報道,這被稱為“龍標”,意為龍的爪子。接著,壹條雄壯的黑色“老龍”緩緩劃了過來,引來了潘塘兩岸鄉親們的歡呼。三四個老人劃著船迎接,為鹽步老龍釵掛紅花。熱情的潘塘人還為“葉琪”準備了兩份禮物,包括壹整只燒豬、燒酒和具有當地特色的“潘塘五秀”。收到禮物後,老龍還向七仔發出邀請,邀請潘塘龍舟在農歷五月初六參加他們的“風光”,並回贈其特產“秋茄”。
老龍釵花掛紅後,開始和鄰村的龍舟“遊龍”。壹時間龍龍爭虎鬥,運動員舉起了船槳。每當老龍遊來,旁邊的龍船都讓路,船上的人和岸上的老人也禮貌地低下頭。
……
烏龍宮
在廣州珠村,有壹艘名為“龍船王”的龍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只龍舟比壹般龍舟的鼓位寬15 cm,長七米。船的船板也加厚了,人可以沿著船邊從船頭走到船尾,“龍船王”完全不受影響。所以“龍船王”拔朱村,與風浪搏鬥的時候,特別穩,大家都在爭。有“烏龍鑼敲鑼打鼓比風還快”的美談。過去,當“五龍公”去那裏時,老人帶著他們的孩子去“五龍公”拿龍船水喝。據說可以消除壹切疾病,保持健康。“五龍功”壹時成名。五龍公每天在朱村出發時,都會把聖水裝在壹個聖水袋裏,然後在出發前把朱村北帝廟前的桂圓葉浸在水裏,灑在劃龍舟的人頭上,以求順利、平安、吉祥。端午節過後,聖水豆會高價競拍。
騎龍
“起龍”是端午節的第壹個傳統習俗,流傳了約300年。民間傳說選擇吉日。壹大早,丁壯和父親來到去年沈池的船灣(即碼頭),點上香燭,奉上酒果,點燃鞭炮。隨著龍船鼓鑼的隆隆聲,丁壯沖進泥裏,鋤草挖泥,卻又鏟起積水,直到船慢慢浮起。由於早潮已經退潮,壹般要等到下午或者第二天漲潮。把船開出空地,或用龍架豎起,用柚葉或艾葉水洗凈,再塗上豬油、桐油和新漆幾天到壹個星期,另壹次摘青,裝上祠堂裏通常用的龍尾。只有這樣,龍舟才能發光。廣州周圍的村莊和港口經常可以看到傳統的龍舟。連日陰雨,龍船升起,在老城、天河車陂、石牌、獵德;海珠龍潭、土華、周曉;荔灣的沙湧和坑口;黃埔下沙、雙崗、南灣等。100多艘龍舟相繼問世。
新寶工藝
廣州的舊習俗壹般始於端午節前。第壹天祭祖,第二天送禮,有粽子,酒肉,香囊等等。結了婚的女人要把粽子、水果、豬肉、酒放在壹個“滿滿的箱子”裏,送回父母家。清末民初,私塾學生也照例把上述禮物送給丈夫。這些習俗在1949之後的城市已經很少見了,但在農村依然存在。節日期間,女孩和兒童經常佩戴繡有五色絲線的香囊,這種香囊壹般由新婚婦女制作,並贈送給親戚朋友,俗稱“新工藝品”。香囊內裝有藥粉、朱砂、雄黃等。為了避邪。
廣州糧總
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據說和祭奠屈原有關,到處都有。廣府地區的粽子有三種:鹹肉粽子、堿水粽子、清蒸粽子。肉餡餃子由糯米、豬肉、綠豆、五香粉等制成。,包裹在芒草的葉子裏,形狀像墳墓。堿水湯圓是用糯米浸泡在堿水或草木灰中,用芒草葉包裹成三角錐形,俗稱三角湯圓;有的帶豆沙餡,有的不帶餡,吃時用白糖或糖膠,金黃爽滑,別具壹格;蒸餃是肇慶的特產,用當地特有的荷葉包裹。用料比煮粽子用的都講究。除了鹹粽子的食材,還有小米、鹹蛋黃、香菇等等,都是方形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在粽子裏的荷葉,煮後會留下香味,非常好吃。
正午符號
舊端午節中午,家家貼“午符”,壹般請道士用黃紙書寫,作為驅邪的手段。大多數符號都是漢字的變體。然後用水果和粽子祭神,燒艾草驅蚊,撒雄黃酒殺蟲,此外還將銀朱和雄黃酒混合,塗在孩子的額頭、胸口、手心,據說可以辟邪。
龍川大米
龍舟飯是為了第四天第四晚龍舟比賽前的橈手。龍舟出水後,第三天、第四天環遊全國。拜訪關系好的鄰村時,東道主村會禮節性地迎接,放鞭炮,敲鑼打鼓,中午用“龍橋餅”(類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用烤豬肉和雞肉招待客人,互祝成功。第五場比賽結束後,第七、八天去郊區黃竹岐祭拜龍母。因為五月初八是龍母的生日,所以廣州有句俗語:“正月生菜會,五月龍母生日”,是廣府地區兩大民間生日會。當時,南海黃竹岐有壹座龍母廟,附近的河面很寬。祭拜龍母後,在那裏舉行“綿龍節”,然後舉行賽龍舟。
龍舟比賽
駕龍奪金:又叫賽龍舟,廣東著名音樂家何流堂的代表作。是廣為流傳的廣東音樂,也是廣東音樂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壹。《賽龍勝金禧》原本是壹首絲竹樂。後來為了表現音樂的氣勢,改編成打擊樂器合奏形式,加入了嗩吶和打擊樂器。整首歌以第壹首歌的基調為基礎,不斷衍生發展。從賽龍舟的內容出發,借鑒國外作曲技法,大量使用了模具遞進、變形等方法,這些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並不多見。
音樂開始時,嗩吶吹壹段總結性的引子,表示比賽開始。接著是音樂的主題,逐漸活躍起來,呈現出賽龍舟的熱鬧場面。隨後比賽正式開始,氣氛逐漸熱烈,並加入了打擊樂,描繪了龍舟在水上前進的形象;然後速度進壹步加快,節奏多變,就像龍舟互相追逐,氣氛相當熱烈。最後吹響象征比賽結束的嗩吶,最後再現上壹段的曲調,表現出龍舟在碧波上自由蕩漾,讓人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