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必吃的九種食物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對亡國之痛,於5月5日投江自盡。漁民和岸上的人來到河邊打撈。當時,為了防止魚蝦吃他的身體,人們紛紛用竹筒將米和雞蛋放入河中,有的醫生甚至將雄黃酒倒入河中,以便用藥物擊昏龍和野獸,使屈原醫生免受傷害。從那以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在河上扔粽子,
端午節必吃的九種食物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對亡國之痛,於5月5日投江自盡。漁民和岸上的人來到河邊打撈。當時,為了防止魚蝦吃他的身體,人們紛紛用竹筒將米和雞蛋放入河中,有的醫生甚至將雄黃酒倒入河中,以便用藥物擊昏龍和野獸,使屈原醫生免受傷害。從那以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在河上扔粽子,劃龍舟。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鰻魚
端午節不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壹年中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節鱔魚爭人參”的俗語。黃鱔因其口感軟滑,壹直是頗受歡迎的壹類淡水水產品,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是很好的滋補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健脾、益精止血、祛風通絡的功效。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現在必須將鰻魚宰殺煮熟。鰻魚中的組氨酸含量較多,死後鰻魚中的組氨酸會轉化為有毒物質,所以加工的鰻魚必須是活的。用開水燙過的黃鱔可以洗掉外面的黏膜,煮出來的湯可以減少腥味。
3.做蛋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的盛大節日。這壹天最有代表性的食物是香餅。打糕就是把艾蒿和糯米放在壹個單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杵敲打。這種食物具有民族特色,能增添節日氣氛。
將大米在水中浸泡壹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入鍋中蒸。把蒸好的米飯放在木制或石制的食槽裏,用木槌反復敲打。壹般是兩個人面對面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者壹個人捶打,壹個人翻動下面的蛋糕面團,把它打均勻。隨後,壹個香甜可口的面筋蛋糕制作完成。
4.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也是為了避開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會在端午節對人類做出傷害。這五種有毒的怪物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人們用五種紅色的盤子來象征這五種毒藥的血。吃這些菜時會嚇跑五毒怪,也就是吃五紅,即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
與吳紅相似,江南也有端午節吃黃武的習俗。黃武是指鰻魚、黃魚、黃瓜、鹹鴨蛋和雄黃酒。無論是吳紅還是黃武,都有鴨蛋,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道理。
5.艾沫莫
很多地方也在端午節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蒸艾蒿包子。艾葉含有多種揮發油,氣味芳香,能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和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艾蒿無論是吃還是用,都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
6.茶葉蛋
在江西南昌,端午節要煮茶葉蛋和鹹蛋。雞蛋包括雞蛋、鴨蛋和鵝蛋。蛋殼塗成紅色,裝在五顏六色的網兜裏,掛在孩子脖子上,寓意祝孩子好運平安。
7.大蒜雞蛋
每到端午節,河南、浙江等省的農村,家裏的主婦們都起得很早,把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做早餐。有的地方煮蒜、雞蛋的時候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煎包,據說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
8.油炸堆
在福建晉江,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炒樁”。所謂炸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紅薯粉等配料做成濃稠的糊狀,放在油鍋裏炸成壹大塊。相傳古代,端午節前是閩南的雨季,雨連綿不斷。人們說上帝紮了壹個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炒樁”雨就停了。人們說天空已經修補好了。這種飲食習俗由此而來。
9.黃酒
《賈青錄》記載:“將雄黃研末、蒲黃碎末,與酒同飲,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說,雄黃酒是用白酒和雄黃勾兌而成的。這麽簡單的飲料為什麽這麽出名?這大概與白娘娘和徐賢的故事有關。白娘娘端午飲雄黃酒,秀蛇身。所以人們大概認為蛇、蠍子、蜈蚣等毒蟲可以用雄黃酒破解,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但現代人發現雄黃酒中含有劇毒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但由於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的功效,所以在端午節,有的人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制成香囊,有的還會制作雄黃熏條,希望能辟邪防蟲防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