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制度上的問題不是員工知識技能不足造成的,而是管理上的問題。員工通過責任心的增強和工作努力程度的提高所能解決的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最怕的就是付出了各種辛苦,還是成績差。
比如前段時間有個員工在車間受了輕傷。員工的拖車(載重)下了壹個坡,太重控制不住速度,傷了腳。對於事故的原因分析,如果歸結為員工安全意識不足,那麽唯壹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強員工的安全培訓和教育。但是下壹輛卡車拖車呢?從壹人拖車到兩人拖車,兩個人撐不住?三個人嗎?管理體系的任何問題,從員工入手永遠解決不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避免貨車拖車下坡的安全隱患,只能從解決本質安全入手,就像大家在培訓會上評價的那樣。壹是優化作業路徑設計,是否需要讓貨車拖車下坡,繞行,改變作業方式;第二,如果貨車拖車壹定要下坡,壹定要想辦法從坡本身或者拖車制動。即使拖車員工在下坡時睡著了,也不會傷到腳。這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案。這是管理者的責任,問題的本質是工作環境的營造有缺陷而不是員工的安全意識不足。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壹定要正確認識員工績效不佳或者老問題復發,才能解決。
壹般來說,影響員工績效的因素有很多,但都可以歸為兩類:員工自身和工作環境。大量研究表明,績效問題壹般是由工作環境引起的,員工不應該為問題承擔責任。這兩類因素細分為六個小因素:
1.我知道公司對我的期望,我的工作反饋更清晰,信息渠道更暢通;
2.我擁有更好的工作工具和資源;
3.我因為出色的工作獲得更好的精神和物質激勵;
4.我接受更多更好的培訓來完成工作;
5.我的性格和能力與工作更加契合;
6.我更加關心和熱愛我的工作,我真的想做好我的工作。
這六個因素中,前三個是環境因素,占對業績影響的75%;後三種是個體因素,占業績的25%。在日常管理中,是提供數據、信息等資源更容易,還是改變壹個人的動機更容易?其實改變壹個人很難,管理的目的不是改變人,而是提高績效。培訓和教育側重於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個人因素,而工作的環境因素才是真正的管理因素。管理者要把數據信息、工具方法、工作流程、激勵機制等維度作為管理思維的出發點。
這就是績效改進之父吉爾伯特提出的行為工程模型(BEM),是當今許多績效模型的鼻祖和基礎。當然,這並不是說培訓和教育不重要,而是說當遇到績效障礙時,首先要從環境因素入手。這裏的邏輯是,如果環境因素足夠,個體因素就會被激發。因此,如果管理者為員工提供資源支持和績效保障,員工的內在動機就會被激發出來,這就是授權和責任履行;如果只註重控制員工,行使員工的崗位權力,不僅會改變員工的性格和內在動機,還會提高員工的績效。
兩千年前阿基米德說過,給我壹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只有以環境因素為支點撬動業績,個體因素才會成為動力臂,充滿能量。
直接管理者對員工的影響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壹般來說,員工來公司是基於公司的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硬件)、職位、保障(工作安全和跳槽頻率)、人際關系、主管和公司的監管方式(管理是否得當)、公司的政策是否合理等綜合吸引。這是公司層面的基礎平臺或者資源,不是哪個管理者能改變的。它決定了招聘。然而,員工失望或離職尋求更高發展的依據是是否“被欣賞和表揚、晉升機會、職業成長和發展、是否喜歡工作並有有趣和明確的特殊職責(獨立決策空間)、工作是否帶來成就感”,這大多受管理者的管理行為或風格影響,從而影響是否留人或員工是否願意做好。
蓋洛普有壹個數據,從最高決策層到高層再到中層或壹線主管再到基層員工,管理層的影響力是層層遞減的,這也是公司的文化或戰略難以落地的原因。企業高層對基層員工的影響幾乎為零。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中層或壹線主管不能很好地上傳下達指令,不能在過程中分解指令、監督執行和糾正錯誤,難免會出現績效偏差,更不可避免地會在企業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文化斷層和知識流失。
所以,當工作中反復出現壹些問題,員工表現不好的時候,就是管理者貢獻價值的機會。只有對現象進行系統思考,才能從管理資源上為他們賦能,與員工並肩解決問題,而不是當面指責員工,指指點點。
?齊哲芬2018-07-20培訓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