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佛教寺廟建築基本模式簡介

佛教寺廟建築基本模式簡介

論中國漢代佛教寺廟的格局

中國是東方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其中古建築文化也是壹大特色。中國的古代建築歷史悠久,世界上也出現過許多優秀的建築體系,但其中有些體系早已中斷或沒有廣泛流傳,如古埃及和印度的體系。只有中國的古代建築、歐洲建築和伊斯蘭建築延續至今,並稱為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尤其是中國古代建築和歐洲古代建築延續時間最長,傳播範圍最廣,成就更加輝煌。

從結構上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七項:①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獨特的木結構形式,既能滿足實際的功能要求,又能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式和相應的建築風格。(2)保持框架原則。柱子和縱橫梁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的荷載通過梁架和柱子傳遞給基礎。墻體只起到圍合和分隔的作用,不承擔荷載。(3)創建壹個桶結構。由縱橫疊放的短木和鬥形方木制成的鬥,是柱與梁之間的過渡構件,逐漸發展成為上下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梁之間的整體結構層,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的巧妙形式。④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通常由幾個單獨的建築組成。無論單體建築的規模如何,其輪廓都是由臺階基礎、房身、屋頂三部分組成:下面是磚石砌築的臺階基礎,支撐著整個房屋;站在臺階地基上的是房子,以木柱為骨架,裏面安裝門窗隔斷;其上方是木質屋架搭建的屋頂,做成柔和優雅的曲線,向屋外四周延伸,上面覆蓋著青灰色的瓷磚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為長方形,在特殊使用的情況下,也有正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形式。園林中的觀賞建築可以采用扇形、鋸齒形和環形平面。屋頂形式有滇、謝、頂、懸、硬、金字塔形屋頂等。每種形式都可以分為單檐和雙檐,然後可以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註意建築群的平面布局。它的原則是內向,多層次,力求平衡對稱。某些建築除外,如城樓、鐘鼓樓等。,單體建築很少能表現出全部輪廓。每個建築群至少有壹個院落,最多有幾個或者幾十個院落。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壹建築定型的不足。平面布局采用左右對稱的原則,四周是房屋,中間是院落。組合形式都是按照中軸線發展的。只有園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隔斷是可移動的結構,如風扇、門、蓋子、屏風等。,便於安裝和拆卸,可以任意分割,隨時更換。庭院是與室內空間互動的統壹體,也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提供了條件。可以種樹種花,疊山池,設置喬木花架,有的還有回廊作為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增加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的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進行塗裝等防腐措施,已發展成為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和彩畫。青色、綠色、朱紅色等礦物顏料常被用來繪制色彩鮮艷的圖案,以增加建築物的美感。木質的裝飾構件,配以彩色浮雕裝飾平棋貼花和木條制成的各種菱形格子,是實用和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五彩繽紛的琉璃瓦頂、拱門和照壁使建築輝煌燦爛。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①真正的建築理論很少。建築學作為壹門學科的出現是現代的事情。引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既定的道德規範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以傳統儒家的禮儀思想為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輔以風水理論。(3)充滿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現實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的長久存在,而是以滿足實用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準化和通用化,使用壹種結構類型的建築可以滿足多種功能的需要。④標準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建築群體的排列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體現了時空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⑤用象征手法表現特定主題。它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壹些裝飾構件和草圖,甚至單體建築,已經成為壹種具有固定意義的符號。

在眾多的建築類型中,中國的佛教建築是壹大瑰寶。

佛教興起於公元前5-6世紀,發源於今天的尼泊爾,由釋迦牟尼創立。大概是公元前後開始在中國傳播,所謂佛教東傳,白馬從西來。現存最早的佛教寺廟是洛陽的白馬寺。此外,還有四大佛教名山——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均有大量佛教建築。當然還有中嶽少林寺,也很有名。

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建築學而言,壹開始只是帶來了“塔”的概念。當時還叫寶塔。常說“救人壹命,勝造七級浮屠”,就是用七級塔來比較他的人的功過。但當時的“塔”其實是佛教徒的墳墓,他們的骨灰經常被埋葬。因為佛祖火化的舍利子是八塔裏的工蜂,阿育王以後為了弘揚佛法,把舍利子拿出來分成很多部分,派使者到處建塔供奉。因此,該塔成為信徒們朝拜的神聖建築。受印度佛教建築的影響,中國原有的佛教建築寺廟也將塔置於中心。據說白馬寺的中心建築是壹座大方的木塔,四周有廳堂和回廊(可惜我沒去過,但肯定是變了)。

正如佛教應該中國化壹樣,建築也應該中國化。從塔中心到廟中心的演變。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受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影響。從殷周到唐朝的1000多年間,華夏大地逐漸形成了以寺廟為主體,院落層層疊疊的傳統建築模式。在這類建築群中,寺廟的地位是崇高的、神聖的、威嚴的。是帝王商議國事、舉行儀式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國家、神靈、祖先的地方。因此,在佛教寺廟中,佛像、佛事和誦經的地方也應該是寺廟,這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習慣並經常采用的壹種形式。二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壹些王公貴族、富商甚至皇帝,出於對佛教的崇敬,往往“棄家為廟”。這些豪宅都是以正殿為主要建築建造的。改建成寺廟後,對佛教寺廟的布局和設計影響深遠。

鑒於以上原因,我國漢地佛寺的建築布局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本上采取了我國古代官署和傳統院落的形式。同時,壹座寺廟可以有幾個院落,建築規模較小的寺廟也叫四合院。比丘尼居住的庭院通常被稱為尼姑庵。

這種佛寺的布局壹般坐北朝南,山門和寺廟都在壹條中軸線上,兩邊基本對稱的回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禪宗寺廟是四川新都的寶光寺,始建於唐代,並在後代中反復耕耘和重建。但中國早期佛教寺廟“寺塔壹體,塔居中”的典型布局,至今仍保留。這種布局在全國很多佛寺都很難見到。

如果我們參觀漢代較大的佛寺,壹般會是這樣的:

山門-寺廟的大門。山門壹般有三門,象征佛教的“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功門。山門內,兩側佛龕中,有壹尊持金剛乘護持佛法的神祗,名為金剛力士。

在王廟裏,大殿兩側是身材魁梧高大的“四大天王”,而彌勒佛壹直都是在大殿中間塑造的,所以也有人稱王廟為彌勒佛。在彌勒佛後面,面對大雄寶殿,有許多供奉護法韋陀雕像的佛龕。

去大雄寶殿的路兩邊壹般都有鐘鼓,佛寺敲鐘打鼓也有規矩。早晨,鐘聲之後是鼓聲;到了晚年,鼓聲之後是鐘聲。“鐘打鶴,鼓打蜻蜓”;“喚醒世間的名利,喚回苦難與魅力的夢。”寺廟不僅將鐘鼓作為實施佛教禮儀的重要樂器,還在鐘鼓的聲音中註入了深厚的佛教教義。就其功能而言,這是遠遠不如寺外的鐘鼓的。

大雄寶殿,或稱正殿,是寺廟的主殿。大廳裏的雕像與每個寺廟略有不同。中間:有些雕像是“壹佛兩弟子”,其中釋迦牟尼的雕像站立,葉佳和阿難的雕像分別站在左右兩邊。有些雕塑被稱為“橫三世佛”,其中左邊是母界釋迦牟尼佛、東方琉璃界藥師佛、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的雕塑是“豎三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過去是卡亞佛,左邊是彌勒佛。

兩側:塑羅漢18尊以上,墻間也有500尊羅漢。

後面:某塑佛,左手下垂,吸引眾生,右手為胸,掌托蓮花臺。有的雕塑是“阿彌陀佛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音菩薩,右邊是菩薩(如果再設壹個殿,就叫阿彌陀佛殿)。有些塑料觀音菩薩通常是“島觀音”。她手持楊樹枝網瓶,佇立在普陀羅家的山海之間;兩邊也有好運的男生和龍女;後墻雕刻有《普門品》中觀音菩薩救八難的場景(若另設大殿,則稱觀音殿)。有的雕塑“三大師”,左邊是騎吼獅的觀音菩薩,左邊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還有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如果再設壹個殿,就叫三大師殿)。

總的來說,法堂和藏經樓是兩種功能的宏偉建築。下面是法堂。大廳裏有壹個高高的法座。法座的屏風上畫著壹只勇敢的獅子,因為獅子的吼聲象征著佛陀的說法。法堂左右兩邊都有鐘鼓,以防法師說話時敲門。

上面是藏經樓,裏面收藏著佛經、法律、論文和其他法寶法器。除了有執照看藏文書籍的人,普通僧人是不允許隨意去的。

較大的寺廟在正殿和亭子的兩側,模仿宮殿走廊和庭院的布局,對稱布置幾個較小的庭院。如菩提、般若、塔院、方丈、法堂、宗祠、羅漢堂等。現在回廊基本上有五個部分,即所謂的“五堂”:禪堂和客廳;倉庫,大家(廚房),壹撥料。

在佛寺裏,花草樹木廣植,或松或柏,或菩提或紫荊紫藤。有的院落挖有荷塘假山,與建築有機結合,成為理想的宗教場所和安全舒適的生活區。如果有文化,那就更繁榮了。

  • 上一篇:端午節前後員工的福利標準是多少?
  • 下一篇:紅色旅遊範文編譯版的體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