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弟子教育思想簡介

弟子教育思想簡介

1,熱愛教育。仁愛精神是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道德,是仁義之本,禮儀之源。“愛所有的人,但要善良”,“所有的人都要愛,天也壹樣,地也壹樣”。這是宏華的壹種“博愛”精神。有了壹顆善良善良的心,人就會生出壹系列善良的行為,人生的第壹步就走對了。善良是政治和道德的基本原則,是壹切美德的源泉。如果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生活信條,這個世界會和平和諧得多。《弟子規》的教育思想以此為綱,可謂真知灼見。

2.孝道教育。人是國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早就在《大學》中提出:“為人子止於孝。”孝道是中國傳統倫理的核心,是壹切道德的起點。在《弟子規》中,從“父母不應延宕”到“處理死者,如命”,全面提出了孝道教育的詳細內容。比如聽父母之命,養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諫父母之錯,治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從各個方面系統地布局子女對父母的孝道,讓“孝”這壹重要美德在與長輩的壹系列互動中得以培養。

目前,家庭關懷中存在壹種不正常的現象:情感是“骯臟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子女並不是“忘恩負義”——他們不在乎對父母的孝心和感恩。《弟子規》中的孝道教育思想倡導壹種孝與孝的倫理追求,有效規避了親子關系淡化、喪失和分離的風險。這對今天親子關系的改善無疑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3.誠信教育。無論何時何地,誠信都是壹種普世價值。西方文化傳統也有相應的表達。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壹書中列舉了十壹種公民美德,“誠實”就是其中之壹。聖經上說,“誠實比財富更有價值”。《弟子規》上說,“隨便妳怎麽說,信為先,詐為虛,怎能可笑?"說明古人把誠信作為"正心"、"養心"、"成德"的基礎,也說明壹個人必須遵守"言行壹致,言出必行"的原則。鄙視虛偽欺詐的惡德,凡事實事求是,這是做孩子的本分。如果壹個人不講究誠信犯錯,不承認不反省,那麽他就有雙重過錯:壹是對人不誠信;二是欺騙自己的良心。《弟子規》旨在培育美好的精神和人際倫理秩序,所以不能缺少誠信的培養,要把誠信根植在孩子的心裏。

4.約束教育。教育的本質不是培養孩子對名利的渴望,而是培養孩子的身心。積極健康的精神道德與過度的物質欲望格格不入。《弟子規》要求“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道”,強調的是“中庸”之德,這也是壹個人在人際交往的當下應該具備的行為準則。同樣,17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談》中也明確闡述了“中庸”的教育:“如果他們能從小就習慣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輕易提出要求,這種好習慣就能使他們免於放縱。等他們長大了,就會考慮事情了。如果他們聽從理性而不是本能,他們就會現代教育思想和制度不僅沒有繼承傳統教育的這些非常合理的部分,反而盲目抵制傳統教育思想的價值觀,導致人們肆意開采自然資源,對金錢的無限貪婪,對物質的充分占有,對欲望的放縱和過度消費;在人際交往中多拿少給;在公私交往中貪汙腐敗,成為社會蛀蟲。

本傑明·富蘭克林,壹位傑出的美國政治家和國父,為自己制定了十三條規則,並終生遵守。第壹條規則是“適度”,主要是“吃不飽,喝不醉”。表達了《弟子規》中“飲食得當,不越線”、“醉酒最醜”的意思。

壹個人如果不懂得節制,最終會被欲望毀掉。

5.行為限制教育。如果節制是自律,那麽約束就是他律。《弟子規》中有42句“不要”,3句“不要”。這些句子幾乎都含有制止不當行為的否定詞,包括舉止、言語、飲食、日常生活和交流。良好的行為規範是在壹系列的限制中形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態度也是在嚴格的控制中形成的。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著名教育家康德對此有著透徹的理解。他在《論教育》壹書中寫道:“規訓是為了防止人類被動物的沖動所支配,達不到做人的目的。人的目的就是做人。”“紀律必須禁止他做野蠻和危險的事情...他的角色是抵抗人類天生的野性...野性是不受規則約束的,紀律會造就人。”人壹定要趁早接受性的指揮,因為壹個人從小就有壹種不聽話的氣質,對自己沒有好處。“康德強調通過禁止、勸阻、制裁等限制性手段來培養兒童的行為習慣,其主要出發點是根據兒童的認知水平進行教育”,防止動物侵犯人性。"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的自由...在他們的行為方面應該有我們通常認為的良好教養。所以,只要孩子冒犯或幹擾他人,有粗魯或無禮的行為,就應該制止。”教育及其效果應該是壹種社會控制的力量和手段,不良的教育在當時和將來都很難指望產生良好的社會控制效果。當學校放棄懲罰,家庭弱化控制,那些“從來沒有被控制過的人,什麽都可以做。”

6.生活實踐教育。《弟子規》提倡“先知後行”、“見機行事”,特別註重“行”而不是“思”、“學”、“說”、“知”,非常重視孩子生活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果不做,而是學文學,華而不實,妳會是誰!”這說明,壹個人如果不會“做事”,就不會“做人”。《弟子規》主要關註的不是用文化知識和具體技能武裝孩子,而是讓他們更廣泛地參與到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中,在家庭內外的事務和人際交往中鍛煉他們的執行力,從而在做事中逐漸實現做人的目的。家庭是生活的地方。在家庭生活中,隨著孩子實踐能力的培養,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孩子的道德認知、思想、性格、特點、興趣會不斷成熟和發展。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思想家盧梭有壹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頭傳授,而在於實施”。不也表達了對孩子培養生活實踐能力的關心嗎?

《弟子規》也說,“惟修行,不學文獻,任所見,而不理道理。“說明我們並不是壹味看重‘做’的作用而忽視‘學文學’。其實在培養生活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要兼顧文化知識的學習,否則會把“行為”和“知識”割裂開來,使事物和理性無法連接。不求真,不明真相,固執己見,就容易迷失方向。

7.安全教育。《弟子規》篇幅較大,描述詳細,思路嚴謹,包含壹定的安全教育思想。“轉開,不要碰飛梭”和“在嘈雜的地方打架,千萬不要靠近”,強調安全意識,要求孩子遠離危險情況、打鬥場景,避免自殘等傷害。“千萬不要過問邪惡的事情”,這就要求孩子不要去審問和打聽不正當的事情,以免受到邪惡的感染,受到邪惡思想邪見的攻擊。這種觀點類似於亞裏士多德說的“應該讓青少年對所有不好的東西都保持不熟悉”!“陽邪,正邪;病情很嚴重,簡直是災難。”意思是宣揚別人的惡行也是壹種惡;仇恨太多可能導致災難。《弟子規》主要是針對傳統社會條件下的未成年人,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非常薄弱。如果宣揚某些人(尤其是成年人)的過激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不利於他們的人身安全,甚至會惹上麻煩。“人有缺點就不要暴露,人有私利就不要說什麽”。要求孩子溫柔寬容,禮貌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謹慎小心,學會睿智自保。

8.禮儀教育。禮儀是人們為了維護社會的正常生活而應該遵守的最起碼的行為標準和道德規範。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交往中逐漸形成禮儀,被風俗、習慣、傳統固定下來。對於壹個個體來說,禮儀是壹個人思想水平、美好心靈、文化素養、綜合素質、交際能力的自然暴露,也是壹個人學習、生活、健康成長的基礎。《論語》說:“不學禮儀,不可立”,可見禮儀是人安身立命、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先決條件。禮儀也是衡量壹個國家社會文明、道德風尚、民眾教育乃至國運興衰的重要標誌。荀子寫道:“無禮之人不生,無禮之事不成功,無禮之國不寧。儀式極其人道。”《左傳》也說:“禮,通國,定國,令民,益子孫。”可見,在中國古代,禮儀教育是在以安治國的高度上得到認可的(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極為突出,這是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的最大依據)。《弟子規》是壹本完整的禮儀之書,裏面隨處可見孩子應該遵守的禮儀,在儀容儀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很多方面都有要求,而且非常詳細全面。如“吃飯還是坐著,老年人先,年輕人後”。“魯豫長,他渴望死亡,他沈默,他隱退。”“冠壹定要正,結壹定要打,鞋壹定要緊。”“慢慢來,站直,深深地鞠躬,恭恭敬敬”。

約翰·洛克認識到禮儀教育的巨大作用。“禮儀的目的和作用是使自然的堅韌變得柔軟,使人的性情變得溫和,多為他人著想,使人相處融洽。”他在《教育漫談》中接著寫道:“任何知道如何讓對方感到舒服,而又不貶低自己,不顯得卑躬屈膝的人,都會明白生活的真諦,處處受到歡迎和尊重,所以禮貌是兒童和青少年養成習慣的重中之重。”

人們生活的現實是個人和環境的結合。要使社會生活和諧有序,就要確認等級關系,確定壹個人的“道德執行界面”,按“禮”辦事,使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責。《弟子規》尊重家長權威和法規秩序,其禮儀教育具體而不抽象,實而不虛,非常適合時代需要。

遺憾的是,簡單化、模塊化、功利化的現代家庭和學校教育完全忽視了禮儀教育的重要性。當前,國學復興的浪潮為弟子規則的推廣打開了壹縷曙光。提倡弟子規則作為壹種“後啟蒙”策略,在壹定程度上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接受,這在現代教育重重的反智濁面前,無疑是壹種有力的沖擊。

9.心理健康教育。壹個人胸懷大,格局大,人生的路就會越走越寬;但是,心胸狹隘,心胸狹窄,不能容忍和包容別人的人,壹輩子都活在精神監獄裏。《弟子規》不僅關註孩子的行為發展,也關註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可以,不要自私;人家有能力,不要小看了。”我有才華,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私利,更是為了幫助別人造福社會;不要貶低和醜化別人的才華,而要通過遇見思奇來學習別人的長處。嫉妒、仇恨、敵意是人心的毒瘤,永遠是對孩子自身成長的威脅。所以《弟子規》積極倡導以平和的心態取代仇恨,培養健康的心理。“言是隱忍,怒是自暴自棄。”《弟子規》還涉及到學習的心理問題:“我偏心,心不好;:言語不敬,心先有病。“人們認為註意力不集中是心不在焉和字跡潦草的表現。如果妳在學習之前克服了學習中的心理障礙,誠心誠意地集中註意力,這就是學習的樣子。另外,“人會被加,先問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論語的代名詞。它提倡同理心,多為他人考慮,人際關系順暢。

10,責任教育。在家庭中,每個人既是孩子又是父母。如果父母和子女的責任高度壹致,就會導致家庭功能的有序和充分發揮。家庭是壹個只強調責任、義務、奉獻和感恩的地方。孩子的責任感壹旦在家庭中培養起來,他就會承擔責任,他的高度責任感自然會在適當的時候轉移到對待他人和社會上來。批判性地思考教育現狀,不難發現,近年來,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幼兒的責任教育邊緣化,導致人們缺乏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許多家庭和社會變得越來越迷茫,趨於崩潰。

在教育問題上,無論人們選擇什麽理論和方向,首先要明確這個時代最缺什麽。不是危言聳聽,壹些缺失的東西(比如責任感)的重要性往往與壹個民族的興衰聯系在壹起。

要想扭轉責任意識普遍缺失導致的社會頹勢,就必須重建經得起考驗的教育信念,重新認同和確立教育的主流價值,其中之壹就是《弟子規》所推崇的“責任意識教育”。《弟子規》中有很多關於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句子:“父母好有能力”強調孩子有責任為父母提供所有的物資和用具;“親父母的讓事情變得更糟”,強調孩子有責任幫助父母改正錯誤;“有病,先嘗藥;通宵熬夜,臥床休息。”強調子女要照顧好生病的長輩,盡自己的本分和孝心;“見不得真,不要輕言;不知道的不要傳。”沒看清真相就不要亂說;如果不確切了解某件事,就不要輕易談論,避免造謠生事,無事生非,造成混亂。這是對公眾社會負責。“好建議,道德是建立起來的。”兄弟姐妹朋友同學之間要互相鼓勵,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共同前進。強調妳要對別人的成長進步和自己的道德進步負責。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對責任的理解是:“有沒有責任感,將決定人生、家庭、工作、學習的成敗。這(責任)也無所不在地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壹切關系中。”壹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責任,有些責任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責任感要堅持。對家庭、生活、工作、學習、事業不負責的人,會被社會鄙視。反之,如果壹個人把生命與崇高的責任感聯系在壹起,那麽他就會創造不朽的業績。

《弟子規》蘊含著壹種“大德育”的思想,以上十個方面只是分析總結。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值得總結的教育元素,比如“價值觀教育”,美醜、是非、善惡、好壞的區分在《弟子規》中被高度重視(“年輕時不要喝酒,喝醉了最醜。壹不小心,就叫錯了;有毛病,稱之為惡。”“善良是無限美好的”,而“不善良是無限有害的。”如“中庸教育”(“逾矩則兩敗俱傷”,“宣揚別人的惡,就是惡”。”)贊成“過規”,反對“促惡”,把握分寸,不走極端,符合中庸之道。比如“誠信教育”教孩子不要媚富,當然“不要媚貴”不言而喻。比如“賞識教育”(“做好人就是好;人們越想越覺得。“比如《感恩教育》(《喪三年,常悲;異地生活,酒肉是絕對的。”“我要舉報,我要忘記;抱怨短,回報長。”如“節儉教育”(“衣服貴幹凈,不貴;上上下下,打電話回家。”“穿衣服的,吃東西的,都不如人。不要難過。”)防止孩子追逐時尚,盲目攀比他人,爭搶財富,造成虛榮心和失衡。比如“衛生習慣教育”(“小便時要洗手。”“穿皇冠套裝,有定位,別搞砸了,造成汙染。”如“學法教育”(“讀書法,有三;有心有口,就壹定要相信。”“如果妳有疑問,就跟著筆記走;人問而求義。" )

另外,弟子規則的教育還涉及到語言的文明和藝術,交友的方法和原則,謙虛嚴謹,氣定神閑等等。

《弟子規》所倡導的,本質上是壹種生命教育,可以落實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要求孩子知道並遵守規則是這種教育觀的主要目的。《弟子規》為孩子提供了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所需要的各種生活界面,讓孩子更容易在挫折中成長,在風雨兼程、人情世故中培養自己的修養。我們可以肯定,壹個接受過《弟子規》教育的人,即使沒有接受過當代學校的知識教育,仍然可以成長為壹個快樂有益的人。

《弟子規》最突出地突出了“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先修德,再學知識技能;先成人,再成才”。其基本思想是:修身養性,在做人與做事的統壹中培養良好的人格;以德治國,德先於知,行勝於言,道德修養是首要任務,學書本知識是其次。道德占據著生命和靈魂的制高點,教育的根本在於德性。亞裏士多德說:“執著地追求有用,無法形成高尚而自由的心靈。”道德教育在幼兒心中牢牢紮根,讓他們會有分辨善惡的能力,有大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遇到玷汙心靈的事情時有免疫力,從而遠離他們,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正確的道路上,讓孩子長大後不需要父母操心。其實大部分人壹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人和做事。學習排在做人和做事之後。學會做人做事,有可能做壹些學習;放棄做人做事,只學不會出大學題,也不會有大成就。回看現代教育的現實,有那麽多“高分壞德”、“高分壞行”、“高分低能”的人。可見,糾正過時的教育體制刻不容緩!

  • 上一篇:空氣的成分
  • 下一篇:上釉色寫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