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老了,卻失去了尊嚴。現在中國的傳統孝道逐漸弱化,是傳統美德教育的缺位?是家庭環境重心的失衡嗎?還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懂得孝道,註重對下壹代傳統美德的教育。
所謂“諸德孝為先。”也就是在中國的很多傳統倫理中,“孝”處於優先地位,這也是大家學習其他美德的前提。
某種程度上,如果壹個人能壹直孝順父母,讓父母安享晚年,那麽他的另壹種性格也就可見壹斑了。
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說:“孝為父母好。從舊省起,從子起,子承舊。”孝順就是善待父母,孝順是代代相傳,代代傳承的。
現在的教育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也缺乏系統全面的孝道教育,這就需要家長有意識地教育培養孩子,不要讓孩子產生長輩對自己無私的愛是理所當然的心理,養成壹種自私的性格,忘恩負義或者忘恩負義。
導致孝道觀念在家庭教育中逐漸弱化,達不到“子承父業”的理想狀態,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老年人的贍養問題壹直是社會的熱點話題。
壹些生活在城鎮的老年人有自己的養老金或養老保險。他們已經有了“存錢養老”的意識,能夠妥善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但是他們依靠的是子女。
然而,大多數農村老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創造家庭收入的能力,反而成了零收入、純消費的留守老人。古代有壹位聖人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必遊好。”
對於留守老人來說,他們期望子女常年回家與家人團聚,卻只能得到子女微薄的經濟資助,缺乏子女對老人的貼身照顧,淒涼孤獨。
退壹步說,對於那些身邊有孩子的老人來說,養老情況並不盡如人意。
表面上看,孩子可以為父母準備壹天兩三頓飯,但不允許和自己同桌吃飯,父母的房間安排也極其簡單隨意。
壹是將年邁的父母無形中視為生活的負擔,傳統的孝道觀念逐漸弱化。孩子只是給父母提供物質上的支持,所以安慰自己已經感謝了父母的養育。
孔子也認為,子女在履行孝道的時候,最困難的不是自己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能力,而是不能始終保持對父母的愛,用滿滿的愛去對待父母。
所以如果不發自內心的用真誠的愛去對待父母,又何談子女對父母的孝順?
孝順就是愛父母,以父母為家庭的中心。
蒙田說,這個社會推崇的觀念真的不公平。它可以原諒年輕人貪玩,卻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
所謂孝順,不僅僅在於養父母,更在於對父母的崇敬,給予他們足夠的尊嚴和愛,以他們為家庭的重心。
禮儀上尊重父母,尊老禮儀不是紙上談兵,不是給別人看的。相反,我們需要為父母做點什麽。比如我們可以為父母準備壹個生日聚會,把老人當客人,好好照顧他們。當務之急是“有壹個像寶藏壹樣的老家庭”,盡力做到物質和精神的平衡,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
他們不是壹味地把孩子放在家庭第壹位,對父母的生日漫不經心,而是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要求,大擺宴席慶祝孩子的成人禮或畢業典禮。
“愛幼”的心理使家庭重心嚴重失衡,不僅影響子女良好性格的塑造,也做得不夠尊敬老人。
其次,孔子說,“今之孝,謂之能養。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為什麽不呢?”
意思是贍養父母和尊重壹樣重要,提倡在尊重和愛的基礎上撫養,這就要求子女不僅要盡贍養父母的義務,還要愛父母。沒有尊重和愛,養狗和養馬有什麽區別?為什麽說孝順?
在壹個三代同堂的環境裏,孩子在傳統節日裏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帶著妻兒把兄弟姐妹叫回家和父母壹起吃飯,讓他們和自己心愛的孫子孫女壹起玩,對他們來說就是愛的最大表達。
孝順就是把父母的身體和心靈都養好。
狄更斯曾在《雙城記》中說,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最好的,也可以說是最壞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多數人都在忙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他們對孝道的理解和實踐也簡單粗暴:父母不能餓,但不能凍。
這是他們抱著父母恩情的方式和觀念。但老人想要的關懷,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滿足。
是享受四代兒孫同住壹個屋檐下的天倫之樂,也是年老體弱時的噓寒問暖,而不是每個月存折裏冷冰冰的贍養費用,或者領取國家養老補貼的老人根本沒有子女的贍養費。
老人壹般情況可以解決溫飽,但還是逃不過“病床前無孝子”的局面。壹旦老人生病,自己負擔不起高昂的醫藥費,子女也不想通過互相指責來為父母的病買單。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我們也經常能在社會新聞中看到這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面對當今社會孝道的薄弱,大部分人可能還是會發自內心的認可孝順父母是壹種責任,但利己主義在他們心中占了上風,他們自然會選擇逃避責任,只是過好自己的生活。
但無論社會經濟如何發展,老人們需要“玩得開心”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上的破銀,還有精神生活上的情感交流。
在孝道上,子女除了關註“養父母”,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孝敬父母”,培養父母的身心是壹種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