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借助書籍簡述中國畫風格的發展。

借助書籍簡述中國畫風格的發展。

論書法與繪畫的關系

在中國美術史上,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壹直備受關註。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同”、“同”、“同”、“輔書入畫”等理論逐漸在繪畫文學中占據了突出的地位。這壹趨勢在明清時期可謂波瀾壯闊,並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繪畫的發展。書法和繪畫是同源的。中國的繪畫和中國的書法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書法講究氣勢之美、態度之美、節奏之美。國畫,除了筆墨的運用,和書法有著相同的規律,也對書法有著濃厚的興趣。中國的書畫創作工具相同,審美標準壹致,審美觀念相近。

書畫同源的由來

中國的繪畫和中國的書法密切相關。在繪畫史上,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錄》中說,“妳有四只眼睛,仰望形象。因為鳥和龜的痕跡,決定了人物的形狀,自然無法隱藏它的秘密,於是下起了大雨;鬼是躲不過形狀的,所以鬼晚上哭。在適當的時候,書法和繪畫是壹樣的,沒有劃分,就像大象系統的開始。沒有辦法傳達它的意思,所以有書;沒有辦法看到它的形狀,所以有畫。”又曰:“書之風格壹筆而成,連篇交錯,魏王尊其深意。所以壹行的第壹個字,往往是世界上的壹本書。後來陸探微也作了筆畫,連續的,所以我們知道書法和繪畫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是最早關於書畫同源的討論。在這裏,張彥遠指出,漢字起源於畫卦、鳥書、象形字,與繪畫同源,同體關系。在談到繪畫的筆法時,張彥遠也指出:丈夫的形象壹定要塑造,而且塑造的壹定要有骨氣。書脊之形,以意為據,屬筆,故畫家待書。“也就是說,書法和中國畫在骨法上是壹樣的。

現代中國繪畫史家在研究古代繪畫的起源時,往往追溯到歷史早期的象形文字,認為它們在形成初期是壹樣的。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原始文字主要是用來記錄事物的,是壹種符號,各自指代某壹事物,具有很強的抽象概括性;圖片美化和裝飾生活,反映人們對生活的感受,人們的情感、欲望和審美要求。它們從壹開始就有不同的內涵。有人認為中國的繪畫起源於彩陶,早於“象形文字”時期。第壹,是在象形文字盛行的年代,不缺。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的發展並不同步。它們的起源仍有待考古學家來斷定。而書法作為文字的書寫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傳統繪畫使用同樣的工具,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雖然都有自己的演變發展規律,但歷史上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結合、齊頭並進的時代,尤其是中國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是書畫結合的產物。

用鋼筆書法和繪畫

唐代劉公權說:“筆心常在點畫。指出書法用筆貴在中央;即筆畫要居中,有始有終。

說到歸鋒和合鋒,正如黃所說:“落筆時,千萬不要回,千萬不要垂,要來來回回,這樣筆才會保持平靜,不至於浮起來。'

中國畫與時代的變遷

中國畫歷史悠久。絲綢繪畫從2000多年前發展到現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經歷了相當多的磨難。中國畫的發展非常具體和完善,包括山水畫、人物畫、界畫、禪畫等;字用線有“十八筆”;山水畫法有65,438+00多種,如牛毛皴、卷雲團、披麻團、折帶團等。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畫的發展已經程式化。這種程式化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以“四王”為代表的山水畫家,不註重觀察自然,只是臨摹。這種風格化有其優點,但也有壹定的局限性。前人經驗的總結,使明清畫家不用寫生,不用再創作,就能套用他們的模式。這種創作方法讓明清畫家在壹定框架內發揮,不會偏離中國畫的軌跡,但沒有創新的元素。所以清朝以後的很長壹段時間,中國畫壇都是壹片蕭條。

中國繪畫興起於魏晉時期,這壹時期湧現出壹大批傑出人物。如顧愷之、曹步星、陸探微、張僧友等。其中,顧愷之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他的《三畫論:畫論》整理、歸納、總結了魏晉南北朝的繪畫理論,《妙擬延法》是最早的關於臨摹中國畫的文獻,理論與方法並重。畫雲臺山涉及到山水畫的構思,可謂是山水畫構圖的設計稿,但不能算是正式的山水畫理論。

唐五代是中國畫逐漸成熟的階段,為以後中國畫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代是壹個大壹統的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不斷碰撞融合,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迎來了壹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唐代繪畫在人物畫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人物畫的表現體系多種多樣。顏、韋赤儀和尚、吳道子、張宣等。都是人物畫成就非凡的畫家。盛唐以後,出現了以吳道子為代表的“吳家派”和以為代表的“周家派”等道教人物畫新流派。吳道子的《五代黨風》和周舫的《水月觀音》影響深遠。山水畫不僅獨立於人物故事背景,而且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流派。詹子謙和李思訓創造了金碧山水的壹脈;但吳道子在山水畫上的手筆是豪邁的,有“山水之變始於吳”之說。王維以詩入畫,營造水墨山水,書寫人文情懷。王洽創造了“潑墨”的方法。李思訓法則為後來的宮廷繪畫和民間宗教畫所繼承,而吳道子法則為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張赟提出的“自然是外教做的,心來自中國”的藝術主張,表明了壹個藝術家對山水畫創作的追求和理解。五代時,創立了宮廷畫院,郝靜與管同、董浩、巨然分別是南北方山水畫的領軍人物。

由於宋代貿易的繁榮和物質生活的極度滿足,人們對藝術的需求增加。隨著城市的繁榮和人們對繪畫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職業畫家湧現出來,他們的作品明顯商業化。繪畫作為壹個固定的行業,與社會建立了更廣泛的聯系,突破了宗教題材和貴族範圍的羈絆,開闊了眼界,世俗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畫院畫家也有了提升。宋代文人畫開始形成和發展,以蘇軾、文同、米芾、趙等人為代表。他們追求主觀趣味的表達,反對過分拘泥的描寫,力圖在藝術上洗去鉛華,崇尚天真清新的風格。宋代文人畫為元明清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人畫在元代非常繁榮。趙孟頫元初的繪畫實踐和藝術思想,集中體現了元代文人畫在繼承宋金的基礎上的新發展,對當時和後世繪畫產生了重大影響。元中後期對後世有較大影響的畫家,將黃、真武、倪瓚、王蒙等定為“元四家”。他們的山水最後是筆墨,講究風格,但還是有壹定的山水基礎的。在藝術功能上,標榜“寫在胸中逃避”和“自娛自樂”,而不執著於社會審美愛好。他們的藝術觀和繪畫風格對明代江浙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初主要的花壇是宮廷畫和浙派,提倡宋代的原始畫風。戴進和吳偉是院體畫和浙派山水畫的傑出代表。吳派興起於中期,是明代實力最強、影響最深遠、持續時間最長的文人畫流派。吳派重視詩、書、畫的融合與結合,崇尚高貴典雅的藝術風格,以畫表達理想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明末,寫意花鳥興盛。繪畫史上並稱為“白楊青藤”的陳淳和徐渭,把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人物有崔和以曾鯨為代表的“博派”畫家。

清代畫壇受“四王”影響,思想僵化,毫無創新。偶爾有亮點,不被畫壇主流認可。隨著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新文化運動”的開始,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中國畫中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畫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提出用西方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然而,中西繪畫在審美趣味和文化基礎上存在巨大差異,轉型面臨巨大困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畫的創作受到政治思想的制約,難以發展。文革期間,中國畫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改革開放後,中國畫有了相對寬松的創作環境,繪畫不再為政治服務。藝術家通過學習西方藝術技巧和理論,為中國畫註入新鮮血液,中國畫開始慢慢復蘇。

  • 上一篇:立秋的手抄報簡單而美麗。
  • 下一篇:哪首歌改變了織毛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