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豬肉起源於江西,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現在已經滲透到全國市場,進入國際市場,成為中國調味品的代表作。蒸肉糯而香,酥而爽口,肥瘦相間,紅白相間,嫩而不膩,米粉油潤濃郁。根據烹飪方法,可以是辣的,也可以是甜的,食材可以輔以香菇、老蓮藕、南瓜、紅薯等蔬菜。
米粉蒸肉的故事和傳說:
1,江西
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了粉蒸肉:“用精肥相混之肉,煸制色黃的米線,以面醬蒸之,以大白菜為墊。煮熟了,不僅肉美,菜也美。去看水,所以味道很獨特。江西人也在做飯。”
在江西壹帶,每年長夏的這壹天吃米面肉是固定的傳統民俗,稱為“撐夏”。江西南昌松山湖作為蒸肉的起源地,至今還保留著最古老的蒸肉方法,底部是菜葉。流行於南昌新建、豐城壹帶的籠床宴,是以蒸肉為主角的壹種獨特的傳統宴席形式。壹籠蒸肉差不多有壹張桌子那麽大,很霸道。在江西,除了蒸肉,還有香椿粉、糊狀豬肉、油炸豬肉、煙熏豬肉、曬幹豬肉、脆皮豬肉、油炸豬肉和烤豬肉。這些表現形式之豐富,在其他省份是罕見的。
2.重慶
重慶蒸肉是武隆、重慶乃至西南地區的傳統名小吃之壹。相傳宋代武隆有個縣令,名叫朱。這個人貪汙受賄,讓百姓苦不堪言,百姓對他毫無辦法。當時,衙門外壹家餐館的主人體察民情,想出了壹種叫“拴豬繩”的菜,含沙射影的意思是“朱”。他把豬肉切成片,剁碎,用薄面皮包好,用粉條包好,意思是綁上“朱”繩,剁成肉醬。消息壹出,眾人興高采烈,都想嚼“朱”生悶氣。就這樣,口口相傳,這家餐廳的生意蒸蒸日上。有壹天,朱縣官也來吃“繩紮”,餐館師傅趕緊抓了壹把面撒在上面,用籠子蓋起來蒸。因為聞起來很香,縣令就問籠子裏吃的是什麽。老爺說是蒸肉,把縣令說得流口水,大叫:“來,打開籠子,讓老爺吃點蒸肉。”這壹次,朱賢官用漏勺把蒸好的肉吃了大半,然後每天都來吃。後來他聽到蒸肉這個比喻後,在衙門裏氣得不行。自此,蒸肉慢慢流傳開來,成為重慶特有的小吃。
3.湖北
“粉蒸肉”舊時盛行於綿陽(包括天門、洪湖、潛江、綿陽,現改名仙桃)。被譽為“蒸菜之鄉”,是著名的“綿陽三大蒸”之壹。而“綿陽三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相傳“綿陽三溪”始於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事。當時,在陳友諒從家鄉綿陽遠征采集山石的前夕,為了安慰將士,鼓舞士氣,部隊廚師被要求按照“鄭”字烹制壹些家鄉菜,寓意遠征勝利。聰明的廚師按照“簽”和“蒸”的意思做了蒸魚、蒸肉、蒸餃,陳有良的妻子羅氏用壹種現成的青菜、蒿菜洗凈切塊,用加了調料的蒸魚蒸米粉,端上了餐桌。所有的士兵都非常喜歡吃,並且贊不絕口。此後,這壹帶的人們紛紛效仿,每逢喜慶的日子,也用“三蒸”作為大菜招待客人。
4.河南
明末清初,崇禎皇帝微服私訪明陵(封厚陵)。天色已晚,他就住在壹個叫丁的農民店裏。善良的石鼎夫婦非常好客。他們把家裏準備過年吃的扣碗肉拿出來,加工後送給崇禎。崇禎吃完後非常高興。當石鼎和他的妻子告訴他這是他們祖傳的蒸肉時,他們甚至錯過了剛才的味道,這是甜的和鹹的。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第二天拂曉離開時,崇禎對大廚丁說:“吃粉吃肉,妙哉;不封侯伶而來鄭漢城,是壹大遺憾。不吃石鼎粉蒸肉,真是太可惜了。”後來崇禎把自己的身份告訴了他們,並任命丁大廚為總廚,隨他入宮。從那時起,石鼎米粉蒸豬肉壹直流傳至今。
5.杭州
粉蒸肉是杭州的名菜,享有很高的聲譽。始於清末,相傳其名與西湖十景之壹的“屈原風蓮”有關。“曲園風荷”位於蘇堤北端,這裏有許多荷花。每到夏天,微風吹在臉上,花香清涼,令遊人流連忘返。
粉蒸肉當時是杭州飯店的壹個廚師。為滿足夏季遊客欣賞風景的需要,將炒香的米粉和調味豬肉用“屈原風荷”的鮮荷葉包裹蒸熟。它的味道香、鮮、肥、軟而不膩,在夏天非常開胃。後來,隨著西湖“屈原豐禾”美譽的傳播,粉蒸肉成了杭州著名的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