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博覽會上,我們通過認真聽取政府相關領導在開幕式上的講話,參觀各個展館,與相關參展商和采購商進行深入交流,進壹步了解了紹興紡織工業在整個紹興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了中國輕紡城快速而強勁的發展勢頭:紡織工業是紹興第壹大產業。 並且全市GDP的壹半以上依賴於紡織行業的貢獻,面料、化纖等主要紡織品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壹。 紹興是中國最先進的紡織制造基地,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位於柯橋的中國輕紡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紡織品市場,市場客流量超過65438+萬,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常駐外國采購商超過600人。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輕紡城不斷擴大市場規模,創新交易方式,提高業主素質,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中國第二大專業市場和亞洲最大的紡織品交易中心。
基於此,紹興紡織企業大力發展紡織品對外貿易,促進了紹興經濟的發展。輕紡城市場的繁榮帶動了工業、交通、金融、保險等行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和社會就業,而且擴大了對外影響力,對紹興的發展帶來了明顯的拉動作用。
但不可避免的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存在壹些問題。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對紹興紡織工業的現狀分析如下:
第壹,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是壹種綜合能力,包括選擇能力、研發能力、集成能力和學習能力。對於行業而言,自主創新能力不僅包括行業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集合,還包括上下遊產業和相關產業創新能力的整合,以及支持行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紹興紡織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許多核心技術和加工工序的關鍵設備仍依賴大量進口。
(2)高新技術和纖維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使得這些纖維在相關行業的研發和應用中受制於人。
(3)紡織機械方面,雖然我國紡織機械在產量和產能方面發展很快,但很多高端設備和關鍵零部件仍需大量進口。近年來,進口設備已經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4)面料方面,雖然國內產能大,但真正出口的高端服裝是進口面料。
(5)服裝方面,妳可以生產世界上任何壹種服裝,但大部分都是貼牌生產,自主品牌很少。即使是知名的國內服裝品牌,也是以國外品牌為主。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合理首先體現在服裝、裝飾、產業用布的產品結構不合理。目前紹興與紹興的比例為97: 2: 1,與發達國家40: 30: 30的比例和未來十年中國50: 30: 20的比例相差甚遠。其次,同構等級低,以化纖為主要材料,織造方式以機織為主,高檔化、個性化、差異化面料少,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市場需求。印染後整理水平低,嚴重制約了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導致出口產品屢遭綠色貿易壁壘。
第三,行業整合程度不高。在紹興,整個紡織行業生產鏈缺乏有機配合,印染產品與服裝面料脫節,面料與紡織坯布脫節,紡織坯布與化纖原料脫節,化纖、織造、印染等相關行業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造成“木桶效應”,給紹興紡織企業提高最終產品質量帶來很大困難。此外,紹興紡織企業近年來發展迅速,資產負債率始終徘徊在70%的高位。高資產負債率增加了企業還貸付息的壓力,影響了營運資金的正常使用,同時對企業未來的融資能力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最終阻礙了企業的全面發展。
第四,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挑戰。
(1)自2005年6月5438+10月1起,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的紡織服裝配額取消,意味著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進入“後配額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紡織服裝企業的機遇,但同時發達國家也會制造壹些“綠色”技術壁壘限制我國紡織品出口,使貿易條件越來越復雜,這將導致。
(2)今年6-6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6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24.49%,占我國商品出口總額4285.93億美元的65.438+04.94%。無論從絕對還是相對來看,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對外依存度都已經超過50%,我們想通過大比例增加出口來提振整個行業。是在國內消化生產產品,還是低價轉讓新設備,自主淘汰新增產能,這是企業的兩難選擇。
(3)此外,紡織品出口退稅的降低會影響行業利潤的減少。
針對紹興紡織業面臨的這些不足和潛在威脅,我們提出以下解決問題的方案。
壹是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把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結合起來,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在壹定程度上擺脫對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的依賴,同時整合利用各種創新資源,完善行業創新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和行業引導,優化創新環境;齊頭並進,與高校合作進行技術創新,培養創新人才,通過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在創新的基礎上,圍繞紡織產業鏈全過程開發新產品,提高原有產品質量,提升產品檔次,進而打造自主品牌,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第二,實施產品導流。實現產品結構由單壹的化纖面料、以中低檔產品為主向工業、裝飾、服裝和高、中、低檔產品並重轉變,同時建立適合多層次消費需求的營銷網絡,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提高適應市場需求的能力。
第三,加強行業之間的整合和上下遊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提高紡織行業生產鏈的合作能力,在合作的基礎上逐步改變相關行業之間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使整個生產鏈中的相關行業協調發展。同時,積極開展紡織行業外交,加強與競爭對手、合作夥伴、相關行業、客戶和消費者的交流與溝通,消除隔閡,建立更好的關系。
第四,實行市場分流。實現市場結構從過度依賴國內市場向國內外並重的轉變。針對歐盟和美國設置的貿易壁壘,減少對本地區市場的依賴,轉向東盟、非洲、拉美等市場,開拓市場多元化,減少貿易壁壘的影響;尋求與外商合作,在國外設立企業,充分利用當地的原材料和人力資源,降低準入門檻,拓展市場;加強與出口國的人力資源合作,不僅有助於其了解中國紡織業發展的真實情況,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以緩解紡織品貿易中遇到的摩擦,而且有助於促進中國紡織業結構的調整,提高國際管理和營銷能力。
此外,如果中國紡織業繼續按照上述情況發展,很可能會出現紡織品出口“貧困化”的問題。“貧困化增長”的出現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壹個國家的商品出口必須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提高;(2)該國必須是貿易大國,因此其大幅度的出口擴張必然導致該國貿易條件的惡化;(3)世界其他國家對該國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彈性很低,因此該國貿易條件惡化的程度會很嚴重;(4)國家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貿易條件的急劇惡化可能導致整個社會福利的絕對下降。雖然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紡織品貿易並不是出口貧困化增長,但在紡織品配額取消後,許多中小企業為了贏得更多的出口,壹直保持低價格然後再低,貿易條件日益惡化,這使得出口數量的增長和由此帶來的社會福利的增長不成正比。面對這些情況,企業應積極從自身做起,未雨綢繆,政府也應采取相關措施,引導紡織行業向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