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

初步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金融體系。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進程基本遵循先制度、後市場、後產品的順序。金融機構改革經歷了壹個從銀行體制到銀行與非銀行機構並存的多元化體制,再到分業經營框架下不同金融機構分工明確的體制,以及近年來嘗試的綜合經營體制的轉變過程。在金融體制的市場化改革中,經歷了從計劃控制到市場化、從試點到推廣、從封閉到開放的過程,而金融產品也經歷了壹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具體來說,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從1978年我國農村改革到後來的企業改革,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基本處於研究探索期,實際改革相對落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金融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金融機構的框架體系,逐步形成多元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其中,監管系統為中國人民銀行;銀行體系包括全國性專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區域性銀行和信用合作社;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保險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租賃公司和主要企業集團的財務公司。但這壹時期金融市場並不發達,市場化程度很低。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2002年,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形成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監督制度已經發展成為壹行三會。在銀行體系上,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銀行,發展了股份制銀行,成立了區域性城市商業銀行。2001中國入世後,外資銀行也加速進入。加上農村信用社等存貸款金融機構,整個銀行體系呈現出多層次的競爭格局。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壹些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如證券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社保基金等。同時,隨著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等的建立。,改變了中國金融體系有機構無市場的局面。1990和1991分別在上海和深圳成立的兩個交易所,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初步形成,成為中國金融體制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裏程碑。從2003年至今,是金融機構企業化改革和服務於直接融資的金融中介機構的發展時期。面對入世後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中國開始將金融機構轉制為企業,使其成為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具體內容包括:剝離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向國有銀行註資,建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責任制度,加強以資產負債率為主要內容的專業監管;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進行股份制改革,等等。近年來,各類基金管理公司、產業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新型金融中介發展迅速。各種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衍生品不斷創新,越來越豐富。總之,這壹階段的改革使我國金融機構初步建立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金融風險隱患基本得到控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平均不到5%,稅後利潤大幅增長;新型非銀行機構快速發展。過去30年中國金融體系的漸進式改革,既保證了轉型期經濟的穩定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改革目標。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為:建立了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和由貨幣、證券、保險、外匯組成的金融市場體系;宏觀金融調控從直接控制信貸規模轉向運用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間接控制;金融監管明顯加強,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人民幣匯率趨於穩定,形成了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中國金融體制改革30年的經驗可以總結為:(1)金融體制改革必須與經濟體制改革相協調;(2)加強宏觀調控,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條件;(3)加強和改善金融監管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基本保證;(4)促進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是提高金融運行效率的基礎;(5)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必須堅持漸進原則;(6)立足我國實際,大膽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是推進改革的有益嘗試。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國際金融體系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展望未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以下問題需要高度關註:壹是實現融資方式多元化,大力發展以股權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二是進壹步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三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四是推進金融業混業經營;第五,創新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第六,進壹步規範金融監管,增強風險控制和防範能力。
  • 上一篇:七年級語文教案
  • 下一篇:有哪些有趣的運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