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家詢問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壹個社會的長期經濟增長往往受到總供給中諸多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主要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1)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自然資源。因為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可以看作是資本的壹種特殊形式,所以勞動和資本往往被看作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兩種基本生產要素。如果其他條件壹定,那麽壹個經濟體和社會投入的勞動力和資本越多,產出越多,經濟增長越快。勞動量取決於勞動者數量和工作時間,在工作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取決於人口增長。資本的多少主要取決於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累的規模和速度,以及引進外資的多少。(2)生產要素效率: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還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效率。如果生產要素投入量不變,生產要素效率越高,總產出增長越快;相反,生產要素效率越低,總產出增長越慢。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現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物質資本形式的機器設備技術水平的提高,勞資結合的改善。影響生產要素效率的主要因素有:①技術進步。這意味著通過技術創新、改造、新技術的應用和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②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知識的積累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可以使用的壹般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增加。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指掌握物質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源的增加。③制度創新。通常是指對現有的具體社會經濟制度的改革,如政治組織、經濟組織、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經濟制度等等,以及現有的企業制度。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會極大地促進生產要素的效率,進而促進壹個國家或地區的長期經濟增長。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經濟學在分析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往往把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制度創新作為除勞動和資本之外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第三個因素。美國經濟學家塞繆爾將人力資源(包括勞動力供給、教育、紀律和鼓勵)、自然資源(包括土地、礦產、燃料和環境質量)、資本(機械、工廠和道路)和技術(科學、工程、管理和創業人才)視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分為兩類: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和土地投入。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變的,而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是可變的。丹尼森把生產要素的生產率看作是產出與投入的比率,即單位投入所達到的產出。在此基礎上,丹尼森將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七點。這七個因素是:①勞動者數量和勞動者年齡、性別構成;②包括非全日制工人的工作時間;(3)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④股本規模;⑤資源配置狀況;⑥規模經濟;⑦知識進步。以上七個要素中,前四個基本是生產要素的投入,後三個是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另壹位美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庫茲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美國、英國等十幾個發達國家100多年的統計數據進行分類,從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中探索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他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歸結為三個方面:①生產率的提高;②經濟結構的變化;③知識存量的增長。事實上,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各種增長因素對經濟增長的程度和貢獻是不同的。在以體力勞動為基礎的傳統農業社會,勞動力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此時,人口的增長和勞動效率的提高成為經濟增長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源泉。工業化開始後,隨著機械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在工業化初期,資本積累壹度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關鍵。在現代社會,雖然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技術進步、知識和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制度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因素會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所以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中出現了許多經濟增長模型。
上一篇:索文化簡介下一篇:網絡推廣渠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