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經驗論的最大成就是深入研究和論證了觀念的來源,確立了知識的發生學,從而有力地批判了先天觀念論。他們認為感官經驗是知識的源泉,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徹底貫徹了經驗主義的原則。比如培根也承認有壹種信仰的真理是受神啟示啟發的。洛克否認天賦有任何與生俱來的想法和主張,但他承認有直覺知識和被證明的知識。只有判斷概念之間的關系才能獲得直觀知識,比如白不是黑,圓不是三角形;證明的知識只有在直覺知識的基礎上證明才能獲得,如數學、道德和關於上帝存在的知識。這種知識只與觀念有關,不依賴於經驗事實。在這裏,洛克轉向了理性主義的觀點。
在感性與理性的關系上,17世紀經驗主義者的觀點是復雜的,難以簡單討論。伽森狄繼承了伊壁鳩魯的觀點,認為感情從來沒有虛假或錯誤,錯誤在於判斷。培根認為直接的感官體驗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甚至會給人錯誤的報告。只有通過實驗的修正和補充獲得的感性經驗才是知識的可靠基礎。他主張經驗必須與理性相結合。他所理解的理性活動,主要是指通過對經驗的歸納分析,找出事物的簡單要素、形式或規律的過程,從而將公理由低到高逐步延伸。而培根並沒有理解理性和感性的質的區別,認為最低公理和赤裸裸的經驗只有壹點點區別。他不理解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輕視理性演繹的作用。霍布斯比培根更重視理性知識的作用。他認為理性可以通過感性現象把握事物的因果必然性;理性既需要歸納分析,即從感官經驗中得出普遍原理,也需要演繹綜合,即從普遍原理中得出特殊結論。霍布斯似乎更重視演繹,試圖從經驗中壹個最普遍的原則來演繹他的整個哲學體系。雖然他賦予了理性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他對理性的看法並沒有超出經驗主義的狹隘視野。仍然把理性活動或推理當作壹種計算,只加減經驗得來的概念。事實上,我們認為理性和感性只有壹個量的區別。洛克關於感性與理性關系的觀點也顯示了經驗主義的狹隘性。他承認,理性從經驗中獲得知識材料後,可以進行積極的活動,主要是抽象的活動。但他認為抽象的作用只是將簡單的觀念與感覺或反思結合、聯系或分離,由此形成的壹般觀念並不能揭示事物的真正本質。洛克不同於培根和霍布斯。他認為對經驗事實的歸納分析不足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因果必然性,只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概率,永遠達不到普遍的確定性。另壹方面,洛克深受笛卡爾理性主義的影響,認為只有不需要經驗而直觀自明的知識,以及在此基礎上推導或證明的知識,才具有絕對的普遍必然性和確定性。這樣,洛克就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完全分開了。
17世紀的經驗主義者普遍從唯物主義的立場上肯定了真理的客觀性。培根說,知識是存在的形象,知識的真理性標準不在於邏輯,也不在於感官觀察,而在於客觀實踐,主要是實驗。洛克給真理下了壹個唯物主義的定義:真理是指各種符號(觀念或話語)(即所謂命題)的組合和分離與它們所代表的東西的壹致或不壹致是壹樣的。但是,洛克始終沒有找到客觀的真理標準。他認為直觀知識和證明知識的普遍命題只與觀念有關,所以真理的尺度只在於命題所包含的觀念是否壹致。至於涉及經驗事實的特殊命題,洛克認為判斷它們與事實的壹致性的標準在於感覺本身。18世紀,經驗主義哲學家中出現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流派。他們從經驗主義的* * *同壹性原理中選擇了兩條根本對立的哲學路線。因此,在18世紀,不僅有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間的爭論,而且有經驗主義中圍繞經驗的來源和經驗與外部事物的關系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鬥爭。
18世紀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壹批法國唯物主義者,如拉梅蒂、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以及壹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英國自然神論者,如J. Tholander、D. Hartley、J. priestley等。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培根和洛克的經驗主義,克服了思想中的壹些唯心主義因素,更加徹底地堅持了唯物主義。他們都拋棄了洛克關於兩種體驗的理論,采用了感覺主義形式的經驗主義。他們否認所謂的內省經驗,認為感覺是知識的唯壹來源,人類的壹切概念,包括抽象的甚至虛幻的概念,都是由感覺形成的。感覺作為外界刺激的結果,也是外界事物的反映。他們以此為論據,反駁和批判唯心主義經驗論者否認或懷疑物質存在的觀點。關於感性與理性的關系,拉梅蒂和愛爾維修片面強調感官經驗的確定性,傾向於將理性知識歸結為感覺的機械組合。壹些唯物主義經驗論者,如狄德羅,更重視理性的作用,反對把理性知識還原為感覺。他強調感覺和思考的結合,從感覺經驗中得出抽象的、概括的結論。然而,狄德羅也未能正確理解感性與理性的質的區別。他說,思想、觀念、知覺、感覺、意識、表象和概念似乎都是同義的,他有時甚至從極端唯名論的觀點否認抽象。狄德羅也接受了G.W .萊布尼茨對兩種真理的區分,將科學分為:必然科學,包括數學、形而上學、邏輯、道德等等;偶然科學,包括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在他看來,必然科學的對象是永恒的、必然的真理,這種真理只有通過演繹才能證明,它的第壹原理和公理不是從經驗中歸納出來的。偶然科學是以歸納和類比為基礎的,歸納只能給人提供壹種或大或小的可能性,而達不到必然真理。歸根結底,狄德羅把感性和理性分開了。
18世紀唯心主義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哲學家g .巴克萊和d .休謨。巴克萊認為,感覺的概念既不是原因,也不是外物的反映。相反,外物是觀念的集合,其存在在於被感知。有真實性的感覺這個概念不是隨便想起來的,而是有其外在原因的,那就是上帝。休謨認為,人類所有的概念,無論多麽復雜和崇高,最終都是源於感覺或原始印象。他對感覺的成因持懷疑態度,說感覺的印象最初是由未知的原因造成的。巴克萊和休謨都是極端的唯名論者,他們不僅否認客觀上存在著壹般性,而且否認存在著壹般概念和抽象思維,從而駁斥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認為物質只是壹個無意義的詞,不代表任何概念。休謨提出了壹個關於意義的標準,即壹個哲學名詞如果不能歸因於任何感覺和印象,就是沒有意義的。雖然休謨認為壹切觀念都來自感官印象,但他並不主張任何知識都來自經驗,都與經驗有關。他提出了兩種知識,壹種是關於觀念之間關系的知識,如幾何、代數和算術,這種知識是直觀的或可證明的,不依賴於宇宙中任何地方存在的任何東西,僅通過思想活動就能發現;另壹種是關於事實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是來源於先天的推斷,而是來源於經驗。它是以因果關系為基礎的,因果關系只是壹種習慣性的聯想和或然性的推斷,並沒有普遍的必然性。休謨的意義標準和兩種知識理論對現代西方經驗論影響很大。20世紀的經驗主義主要表現為實用主義、新實在論、批判實在論、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分析哲學等流派。其中,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是現代經驗主義的兩種主要形式。它們是巴克萊和休謨的唯心主義經驗主義在現代條件下的延續,但又有壹些新的特點。
美國以W·詹姆斯和J·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是壹種巴克萊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他們把經驗視為唯壹包羅萬象的存在,並對傳統的經驗概念做了壹些修改或修正。他們不同意經驗主義者過去把經驗看作是壹種被動的感覺,而是認為經驗首先是壹種行動或作為,是生物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行動與遭遇的互動聯系。體驗不是認知的範疇,而是屬於直接刺激反應的生物學範疇。感覺不是任何認知的壹部分,不是真正的認知因素,而是機體的行動適應環境的必要刺激或誘因。實用主義者也不贊成過去經驗主義的感覺經驗的原子觀。他們認為像洛克和休謨那樣孤立的感覺根本不存在,只有在有機體行動的適應過程中始終聯系在壹起的整個經驗或意識流才存在。所以,詹姆斯和杜威都否定分析和抽象,認為抽象就是從經驗中切下壹個片段,讓活著的人整體變窮。實用主義者把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歸結為適應環境的行動,也就是所謂的實踐。他們認為所有的知識和理論都是工具性的,它們的有效性只在於它們給行動帶來的效果,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為它們對人有用。
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包括羅素和早期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原子論的壹些基本觀點,繼承了休謨、實證主義和馬赫主義的傳統。他們的經驗主義也是反形而上學的,但他們不是說超越經驗的東西是不可知的,而是認為超越經驗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邏輯實證主義繼承了休謨的兩種知識理論並吸收了康德哲學的術語,將所有的知識命題分為分析性的和綜合性的。分析命題是先天的、必然的,其真值取決於命題中所包含的詞語的意義。這樣的命題並沒有陳述事實,只是同壹種語言的重復。邏輯和數學都屬於這類知識。綜合命題具有經驗性和或然性,其真值取決於經驗的證實。所有的自然科學都屬於這種知識。所有既不是重復的分析命題,也不是原則上可以被經驗證實的綜合命題的陳述,都是無意義的似是而非的命題。傳統哲學中討論的問題,即形而上學問題,就屬於這壹類。邏輯實證主義區別於古典經驗主義的壹個突出特點是,它不是對知識來源的歷史的或心理學的解釋,而是對知識的邏輯分析。邏輯實證主義者將數理邏輯的分析方法引入認識論,將經驗科學的所有命題作為關於直接經驗或直接觀察的基本命題的真值函數構建到壹個邏輯體系中。羅素把這個基本命題稱為原子命題,維也納學派稱之為記錄陳述,它們是整個知識大廈的基礎。邏輯實證主義者所說的證實原理,就是通過邏輯分析,將科學命題翻譯或還原為直接經驗或直接觀察的命題,從而確定其意義。邏輯分析和經驗證實的結合是邏輯實證主義者的邏輯經驗主義的全部精髓。邏輯實證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20世紀30年代以後,其影響力超過了實用主義。20世紀50年代以前是英美哲學的主導思潮,邏輯實證主義幾乎成為現代經驗主義的代名詞。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驗主義的壹個值得註意的發展是,以蒯因(W.V.O Quine)為代表的壹些美國哲學家將邏輯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結合起來,提出了所謂的分析實用主義或新實用主義。他們主要批判邏輯實證主義的兩個教條:壹是批判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區分,認為承認先天分析命題的存在是經驗主義者的經驗主義教條和形而上學信條;二是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的確證原理和還原論,認為壹切知識都是作為壹個整體被經驗檢驗的,而不是被分解為壹個個命題。即使像排中律等邏輯規律這樣看起來離經驗很遠的命題,作為整體知識的壹部分,歸根到底也要和整體壹起接受經驗的檢驗,並有可能被修正或否定。奎因認為,這種面對經驗檢驗的修改或拒絕,是壹種基於實用和方便原則的自由選擇活動。這樣,他在克服邏輯實證主義的非經驗因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教條經驗主義,本質上是實用主義的。
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的許多哲學家,如K.R .波普爾、P.K .費傑、阿本德、d .漢森、波蘭尼等人,批判了現代經驗主義,否認有純粹的感官經驗作為知識的基礎。壹些哲學家,如A.N .喬姆斯基、j .皮亞傑和法國結構主義者,基於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面對這些挑戰,盡管壹些現代經驗主義者,如邏輯實證主義者h .費格爾,做出了壹些回答,但他們並沒有在理論上對經驗主義做出任何重大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