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習慣或糞便性狀的改變,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不成形或稀便、血便和粘液便。有時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變稀。中下腹疼痛程度不壹,多為鈍痛或脹痛。腹部腫塊常見於右半結腸癌患者。註意是否有貪血、消瘦、乏力、水腫、低蛋白血癥、腫瘤壞死或繼發感染等全身癥狀,患者常發熱。
體檢發現:
腹部腫塊可觸診,或在手指診斷時發現腫塊。腫塊質硬質軟,形狀不規則。貧血、消瘦和惡病質。壓迫伴有淋巴轉移的靜脈回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腫和黃疸。
結腸癌多見於中老年人,30-69歲占絕大多數,男性多於女性。早期癥狀不明顯。中晚期患者常見的癥狀有腹痛和胃腸刺激、腹部包塊、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改變、貧血和慢性毒素吸收引起的癥狀、腸梗阻和腸穿孔。
1.癥狀
(1)腹痛和胃腸刺激: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不適,如腹部隱痛、右下腹飽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進食後癥狀常加重,有時伴有間歇性腹瀉或便秘,易與慢性闌尾炎、回盲部結核、回盲部節段性腸炎或右下腹淋巴瘤相混淆。肝曲部結直腸癌可表現為右上腹陣發性絞痛,類似慢性膽囊炎。壹般認為,右半結腸癌的疼痛常反映到臍上;左半結腸癌的疼痛常反映到臍下。如果癌穿透腸壁引起局部炎性粘連,或者慢性穿孔後形成局部膿腫,疼痛部位就是癌所在的部位。
(2)腹部腫塊:壹般形態不規則,質地堅硬,表面呈結節狀。橫結腸和乙狀結腸癌早期有壹定活動性和輕度壓痛。升降結腸癌,若已穿透腸壁與周圍器官粘連,慢性穿孔形成膿腫或刺穿鄰近器官形成內瘺,腫塊多為固定,邊緣不清,壓痛明顯。
(3)排便習慣和糞便性狀的改變:是癌壞死、潰瘍形成和繼發感染的結果。由於毒素刺激結腸改變排便習慣,排便頻率增加或減少,有時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排便前可出現腹部絞痛,隨後緩解。如果癌位於低位或直腸內,可出現肛門疼痛、排便不暢或尿急重等直腸刺激癥狀。糞便往往不成形,混有粘液和膿血,有時含大量血而常被誤診為痢疾、腸炎、痔瘡出血等。
(4)貧血和慢性毒素吸收癥狀:腫瘤表面壞死可形成潰瘍,並有少量持續性滲血,血便混合,不易引起患者註意。但由於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和營養不良,可能出現貧血、消瘦、虛弱和體重下降。晚期患者有水腫、肝腫大、腹水、低蛋白血癥和惡病質。如果癌癥穿透胃和膀胱形成內瘺,也會出現相應的癥狀。
(5)腸梗阻、腸穿孔:是由於腸腔內腫塊充盈、腸管本身絞窄或腸腔外粘連壓迫所致。大部分是進展緩慢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梗阻早期患者可出現慢性腹痛伴腹脹、便秘,但仍可進食,進食後癥狀嚴重。用瀉藥、洗腸、中藥治療後癥狀可緩解。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發作,梗阻逐漸完全。部分患者以急性腸梗阻的形式出現,老年人急性結腸梗阻約有壹半是由結腸癌引起的。當結腸完全阻塞時,回盲瓣阻止結腸內容物回流到回腸,導致閉合性腸梗阻。盲腸至梗阻部位的結腸可極度膨脹,腸腔內壓不斷升高,迅速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甚至腸壞死穿孔,引起繼發性腹膜炎。部分患者既往癥狀不典型,術前難以明確診斷。位於盲腸、橫結腸、乙狀結腸的癌,在腸蠕動劇烈時可導致腸套疊。
結腸癌患者不壹定有上述典型癥狀,其臨床表現與腫瘤部位、病理類型、病程有關。結腸可以被結腸脾的曲線分成左右兩半。兩半在胚胎起源、血供、解剖生理功能、腸內容物、常見癌種等方面不同,所以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手術方式、預後等方面有明顯差異。
右半結腸胚胎起源於中腸,腸腔較大。腸內容物是液體,其主要功能之壹是吸收水分。癌癥多為腫塊或潰瘍,表面易出血,繼發感染產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見的三種癥狀是右前腹和胃腸道刺激、腹部包塊、貧血和慢性毒素吸收,腸梗阻的可能性較小。
左半結腸的胚胎起源於後腸,腸腔較細,腸內容物為固體,主要功能是貯存和排泄糞便。大部分癌癥都是侵襲性的,容易造成腸腔的環狀絞殺。三種常見癥狀是排便習慣改變、便血和腸梗阻。腸梗阻可表現為突發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脹明顯,大便變細如鉛筆,癥狀逐漸加重,最終發展為完全性梗阻。當然這種區分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候臨床表現只有1 ~ 2。
2.體征體檢結果可能隨病程變化。早期患者可能沒有陽性體征;病程長的患者可摸到腹部有腫塊,也可出現消瘦、貧血、腸梗阻等體征。如果患者有間歇性腹部“氣串樣”包塊,伴有腸絞痛和腸鳴音亢進,應考慮結腸癌引起成人腸套疊的可能性。如果發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肝腫大、腹水、黃疸或盆腔腫塊,多為晚期表現。肝、肺、骨轉移瘤局部有壓痛。
直腸指檢是壹種不可忽視的方法。壹般可以知道距離肛門8cm以內是否有息肉、腫塊、潰瘍。低度乙狀結腸癌可通過腹部和直腸的雙河鎮到達。同時要註意盆腔內是否有轉移性腫塊。腹部、直腸、陰道三聯診斷對女性患者是可行的。
結腸癌治療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全面正確的腫瘤診斷。腫瘤的診斷是以綜合病史、體格檢查和相關儀器檢查為基礎的。壹般術前診斷主要包括腫瘤和其他全身情況。
1.腫瘤情況
(1)腫瘤定位診斷:了解腫瘤的位置,了解腫瘤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系,是否有遠處轉移。
①腫瘤的解剖位置:臨床上確定腫瘤的解剖位置,可以通過以下各種定位診斷技術來確定:a .體格檢查是確定腫瘤位置的壹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但需要註意的是,壹些自由度較大的橫結腸和乙狀結腸腫瘤可能不在正常位置,導致誤判。B.B超、CT、MRI可以確定腫瘤的存在和位置,但有時腫瘤較小,上述檢查無法判斷。c .纖維腸鏡的定位功能除了在直腸內是不可靠的,主要是腸鏡與腸管的非線性關系,腸管可以被拉伸或套疊。臨床上經常看到腸鏡定位與手術所見差異巨大,導致手術困難。d鋇灌腸是定位診斷結腸腫瘤的最佳方法,可以給我們最直觀準確的腫瘤位置,也可以給我們腸管的長度和松緊度,幫助我們確定手術切口的選擇和腸段切除的範圍。
②腫瘤與周圍組織結構的關系:除了明確腫瘤的解剖位置外,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尤其是與重要器官、大血管的關系非常重要。壹般結腸與周圍組織關系不是很密切,只有腫瘤較大時才能侵犯其他器官,主要是巨大回盲部腫瘤侵犯髂血管和輸尿管;肝區結腸癌侵犯十二指腸和胰頭;降結腸癌侵犯輸尿管等。術前了解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對判斷術前是否切除、告知患者及家屬有壹定價值。
③腫瘤遠處轉移:對於惡性腫瘤,除了原發腫瘤外,轉移更重要,因為轉移後整個治療方案會發生很大變化,所以術前對可能轉移的檢查是常規檢查。對於結腸癌,盆底種植轉移、腹膜後淋巴結、肝和肺是常見的轉移部位,應常規檢查。對於罕見的骨骼、大腦、腎上腺,是否做腦部CT、骨掃描,根據臨床癥狀決定。
(2)腫瘤的定性診斷:疾病的定性診斷需要明確以下問題:①疾病是腫瘤嗎;②是惡性還是良性;③是什麽種類和類型的惡性腫瘤。前兩者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和手術範圍;後者將決定運作方式。
雖然體檢、b超、CT、MRI、內鏡可以做出初步定性診斷,但結腸癌的定性診斷最終還是要靠組織病理學診斷。
需要註意的是,臨床上基本可以確診的惡性腫瘤,病理檢查有時不壹定是惡性的。有作者報道了大腸癌術前病理檢查重復8次(包括纖維結腸鏡、乙狀結腸鏡、擴肛活檢)的病例。這與活檢部位和組織塊的大小有關。所以臨床上懷疑惡性腫瘤時,壹定要反復檢查,切不可隨意放棄檢查,耽誤了疾病的診治。在結腸癌的臨床治療中,對術前病理有以下要求:對於結腸癌和肯定能保肛的結腸癌,目前的病理可以不確定,但必須有明確的病竈並達到壹定的大小;對於不能明確保肛的直腸癌,術前必須有病理診斷。
(3)腫瘤的定量診斷:腫瘤的定量診斷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①腫瘤的大小。有兩種表現:腫瘤的最大垂直直徑和腫瘤侵犯腸道的周長。前者多用於較大的腫瘤,壹般用腫瘤的最大直徑乘以其最大垂直直徑(以厘米為單位)來表示;後者多用於中小型腫瘤,仍局限於腸道。臨床上用腫瘤所占腸道的圓周範圍來表示,如1/2圓;②腫瘤的體積或重量,腫瘤的體積和重量在腸癌中很少使用。這種方法多用於較大的實體腫瘤,如軟組織腫瘤。
(4)腫瘤的術前分期:與其他腫瘤壹樣,結腸癌的術前分期存在準確性的問題。壹般根據以上腫瘤部位,定性定量,可以給出壹個術前分期,往往與術後分期有較大差異。目前研究表明,結腸癌術前分期的臨床指導意義不大,但對世衛組織ⅱ期或ⅲ期已侵犯腸壁或有淋巴結轉移的中下段直腸癌意義重大,可指導新輔助放化療。
2.全身非腫瘤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在處理腫瘤疾病時,了解和治療全身其他組織器官的健康狀況也是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1)身體狀態檢查:腫瘤是壹種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的疾病,大多數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他們大多患有壹些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肝腎疾病、糖尿病等。史英強報道1例老年結腸癌患者,66%並發各種類型慢性病。作者強調,所有腫瘤患者都應進行全面體檢,包括常規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血常規、出血和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和糖尿病相關檢查。對於有癥狀或提示的病例,應做進壹步檢查,如超聲心動圖、心功能、肺功能、腦電圖、骨髓功能等。
(2)糖尿病的檢查:糖尿病與結腸癌關系密切。60歲以上普通人群糖尿病發病率為42.7%。由於糖尿病和結腸癌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如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少運動等,因此結腸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莫1993-1994對結腸癌和胃癌的研究表明,結腸癌的糖尿病檢出率為17.6%,而胃癌的糖尿病檢出率僅為6.3% (P
①世衛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1998): a .糖尿病代謝紊亂癥狀+隨機血糖≥11.1 mmol/L;或b .空腹血糖≥7.0 mmol/L;或C .中餐後2小時OGTT血糖≥11.1mmol/L。
②空腹血糖≥ 6.1 ~
③癥狀不典型者需改日再次確診。對於無癥狀患者,確診前必須有兩次血糖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