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20多年的建設,供水設施已達到6萬m3/d的生產能力,輸配水網總長118km(DN≥80mm),耗水率98%,基本滿足城市用水需求。但按照《城市給水系統應滿足城市水量、水質、水壓、城市消防和安全供水的要求》(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gb50282-98),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市民反映最普遍、最突出的問題是供水管網水壓不足。這種矛盾的主要原因如下。
1,現有供水系統起點低,城市擴建後先天不足。
主水廠江北水廠是按照建城前原縣城的通則選址、征用、最後定規模的。至今沒有突破單壹水源、小型水廠、樹枝狀供水管網的格局,供水壓力低。供水範圍最初主要在東壩河兩岸的平坦低窪地區(高山坡地區尚未開發),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市區的大多數多層建築都配備了屋頂水箱和增壓設備,以調節晝夜不均勻的用水量和水壓。所以江北水廠建設初期,供大於求,市民滿意,政府高興,很多潛在的問題還沒有出現。
撤縣設市後,* *總規幾經修改,城市地位提升。供水範圍迅速向下遊和高層擴展,建築層數普遍增加,小高層和高層建築越來越多。原有的低壓供水系統似乎起點較低,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向中等城市供水和安全提升的改造。性能:1,要有多水源,多水廠,應急水源;2、低壓管網的中、遠端還應設有壓力補償設施;3.城市梯級開發後,地形起伏變大,應采用分區分壓供水方式;4.重新合理布局建設集生產、生活、消防於壹體的大型環狀管網;5.小高層建築和高層建築給水系統豎向分區等諸多問題日益突出,原有給水系統的缺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擴張後新的供需矛盾。
2.管網建設滯後,供水系統不完全配套。
雖然江北水廠擴建改造後生產能力達到5萬m3/d,但管網建設並未同步進行。由於原有管網建設缺乏統壹、科學、嚴密的規劃,現有118km管網多為逐年小步“速效”形成的小口徑管網,多為樹枝狀。隨著近年來供水量的增加,瓶頸問題已經出現。出廠水壓雖然是0.45mpa,但是在管網末端已經急劇下降到0.15-0.2mpa甚至更低。這主要表現在南壩地區、後河橋地區、龍泉地區和管網末端回風地區。
3.高位調節池損壞直接影響壓力調節。
* *供水區域多分布在遠離水廠的中下遊。為了使總廠輸水管道更均勻地向城市輸水,在江北水廠附近的白雲站設置了兩座磚混結構的高位調節池,總容積為3,500m3。除了調節蓄水量,主要作用是穩定壓力。由於北二環的開發建設、水池周圍山體的切斷以及爆破作業,1號水池(2,000m3)已經開裂無法修復,只有2號水池保持低水位運行,大大削弱了其蓄水和穩壓能力。管網水壓波動的幅度和頻率增加,尤其是在供水高峰期。目前市區不僅高區、高位置、高樓層欠壓缺水,低區供水壓力也不足,如南壩地區、北門地區、後河社區等。
4.新建住宅小區供水後遺癥層出不窮。
近年來,隨著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居住區的商品住宅群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其中大部分是7-12層的小高層。但供水壓力的問題壹直沒有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從設計、施工到竣工交付,樓內沒有供水加壓設施。開發商似乎從來沒有懷疑過城市供水管網的壓力能否直接供應到頂部。實際上,小區室內外供水系統不完善,供水設施不配套,供水問題層出不窮。高層居民反映熱水器打不開,馬桶沖不掉。物業管理跟不上,供水方與用水方矛盾激化。
5.壹戶壹表供水模式改變後,所需服務水頭增加。
實行壹戶壹表後,采用壹樓集中入戶,每戶配備壹臺小口徑(dn20)主管。與以往每戶有多個大口徑(dn40或dn50)主管分別進入廚房、衛生間、浴室的供水模式相比,管徑變小,管道變長,閥門及附件數量增加,使管道阻力損失加倍,配水管網上的用戶接管分。《城市給水工程規劃規範》中提到的用戶接駁點滿足28m的服務水頭的要求,相當於給壹棟六層樓送水所需的最小水頭,但實際上,六層樓的住宅樓“壹戶壹表”所需的水頭往往要大得多。所以分表後,很多用戶反映水壓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