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綠色物流的理論基礎
(壹)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威脅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過程。1987國際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我們* * *有未來》研究報告指出,當今時代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有利於下壹代環境的維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為了實現長期和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這壹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也適用於物流管理活動。由於物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必須采取各種措施維護自然環境,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現代綠色物流管理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形成物流與環境的互補關系,從而促進現代物流的發展,實現環境與物流的* * *共生。
(二)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再生產及其應用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價值增值規律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包括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價值轉化和價值實現。因此,物流涉及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系統,自然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架起了壹座橋梁。然而,傳統的物流管理未能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過分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導致整體社會效益的下降。經濟效益主要涉及當前和局部利益,環境效益關系到宏觀和長遠利益。現代綠色物流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綠色物流以經濟學壹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研究物流與生態系統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和規律之間的關系,以尋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的條件下,生態與環境的最佳結合和協調發展。
(三)生態倫理理論
生態倫理迫使人們深刻反思物流帶來的環境問題,從而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為了人類健康安全地生存和發展,為了子孫後代的切身利益,人類應該自覺維護生態平衡。這是時代賦予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人類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綠色物流正是從生態倫理中獲得道德支持的。
二、如何實施綠色物流管理
綠色物流管理作為當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政府相關部門還是企業,都應該加強物流管理,構建綠色物流發展框架。
(壹)政府的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發生源頭管理:主要管理物流過程中環境問題的源頭。由於物流活動的增加和配送服務的發展,在途車輛增多,必然導致汽車汙染的加重。可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源頭:(1)制定相應的環保法規,限制尾氣排放和車輛類型;采取措施推廣使用符合限制條件的車輛;推廣使用低汙染車輛;限制車輛產生的噪音。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不斷加強對汙染源的控制。例如,北京市頒布了兩個階段的大氣汙染控制目標,不僅對新生產的車輛制定了嚴格的排放標準,還對現有車輛進行了改造。在鼓勵車輛更新換代的同時,采取了限制行駛路線、增加車輛檢測頻次、按汙染物排放量收取排汙費等措施,處理後的車輛汙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
運量管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促進企業由自用汽車運輸向營業卡車運輸轉變;促進企業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發展* * *同配送;政府統籌物流中心建設;構建現代物流管理信息網絡,從而最終實現物流效率,尤其是提高中小企業的物流效率。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減少貨物流量,有效消除錯時運輸,緩解交通擁堵,提高貨物運輸效率。
3.交通流量管理:政府投入相應資金在城市中心區建立環形道路,制定相關道路停車管理規定;采取措施使交通管理系統現代化;實施公路與鐵路的互通式發展。以減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效率,達到環保的目的。
推廣綠色物流,除了加強政府管理外,還應重視民營綠色物流的倡導,強化企業的綠色管理意識,發揮企業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從而形成自律的物流管理體系。
(二)企業綠色物流管理措施
1綠色交通管理
(1)進行* * *同分銷:* *聯合分銷是指由多個企業共同組織實施的分銷活動。幾個中小型配送中心聯合起來給某個區域的客戶配送,主要是指某個區域的客戶需要的物品數量少,使用的車輛沒有滿載,配送車輛利用率不高的情況。* * *同配送可分為兩種:* *以托運人為主體的同配送和* * *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同配送。從貨主的角度來說,通過* * *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型批發商,如果他們各自的配送難以滿足零售商的多批次和小批次配送要求。采用* * *同配送,發貨人可以實現少量配送,收貨人可以統壹驗貨,達到提升物流服務水平的目的;從物流企業來看,尤其是壹些中小物流企業,由於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制約,由於運輸量小、效率低、車輛使用多、業務單壹承包,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受到限制。如果我們互相合作,采用* * *同配送,通過信息網絡籌集資金、大宗貨物、提高車輛利用率等問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因此,* * *隨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資金、時間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錯運輸,達到緩解交通、保護環境等社會效益。
(2)采用聯合運輸方式:聯合運輸是指吸收鐵路、汽車、船舶、飛機等基本運輸方式的優點,將其有機結合,實行多環節、多區段、多種運輸方式進行商品運輸的壹種方式。這種運輸方式以集裝箱作為連接各種工具的共同媒介,起到促進復合直達運輸的作用。所以要求裝載工具和包裝尺寸要標準化。由於全程使用集裝箱等包裝形式,可以減少包裝支出,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貨損貨差。聯合運輸方式的優勢在於:它克服了單壹運輸方式的固有缺陷,從而保證了運輸過程整體的優化和高效;另壹方面,從物流渠道的角度,有效解決了地理、氣候、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種市場環境差異造成的商品在產銷空間和時間上的分離,促進了產銷的緊密結合和企業生產經營的有效運作。
(3)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除供需雙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壹種商業模式。發展第三方物流,由這些專門從事物流業務的企業向供應商或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務,可以從更高的角度、更廣的範圍考慮物流合理化,簡化配送環節,進行合理運輸,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合理利用和配置物流資源,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帶來的資金占用、運輸效率低、配送環節復雜、增加企業負擔、增加城市汙染等問題。當壹些大城市的車輛分布大大飽和時,專業物流企業的出現減少了大城市的運輸車輛數量,從而緩解了物流對城市環境汙染的壓力。此外,企業還應使用節約資源、減少汙染和環境的原材料作為各種交通工具的動力,如液化氣和太陽能作為城市交通工具的動力;或者響應政府號召,加快交通工具的更新換代。
2綠色包裝管理
綠色包裝是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包裝。綠色包裝的途徑主要包括:推動生產部門采用盡可能簡單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裝;在流通過程中,要采取措施實現包裝的合理化和現代化;
(1)包裝模塊化:確定包裝基本尺寸的標準,即包裝模塊化。包裝模塊標準確定後,進入流通領域的各類產品都需要按照模塊規定的尺寸進行包裝。模塊化包裝有利於小包裝的收集,集裝箱和托盤用於包裝和裝載。如果包裝模塊能夠與倉儲設施和運輸設施的尺寸模塊統壹,也將有利於運輸和儲存,從而實現物流系統的合理化。
(2)包裝的大型化、集裝箱化:有利於物流系統在裝卸、搬遷、儲運過程中的機械化,加快這些環節的作業速度,有利於減少單位包裝,節約包裝材料和包裝成本,保護貨物。例如集裝箱、集裝袋、貨盤和其他集裝箱通道。
(3)包裝多次、重復使用和廢棄包裝的處理:采用通用包裝,無需專門安排回收;采用周轉包裝,可重復使用,如飲料、啤酒瓶等。梯級利用,將壹次性使用後的包裝轉化為其他用途或簡單處理後再轉化為其他用途;廢棄包裝材料被回收並轉化為其他用途或制成新材料。
(4)開發新型包裝材料和包裝用具:發展趨勢是包裝材料高功能化,用較少的材料實現多種包裝功能。
3綠色配送加工
配送加工是指簡單的操作,如包裝、分割、測量、分類、裝配、標價、貼標簽、商品檢驗等。從生產地到使用地的過程中。流通加工生產率很高,也是流通部門可以為環境保護做出巨大貢獻的領域。綠色配送加工主要包括兩項措施:壹是變消費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通過規模經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汙染。比如餐飲服務行業集中加工食品,減少家庭分散烹飪帶來的能源和空氣汙染;二是集中處理消費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減少消費者分散加工造成的廢棄物汙染。比如流通部門對蔬菜進行集中加工,可以減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的傾倒,以及相應的環境處理問題。
4廢棄物物流管理
從環境的角度來看,未來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的結果必然導致大量廢棄物的產生。雖然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加快垃圾處理,控制垃圾物流,但從整體來看,大量垃圾的出現仍然對社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垃圾處理困難,也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枯竭和自然資源的惡化。因此,21世紀的物流活動必須有利於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全球環境的維護。
廢舊物資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運輸、儲存,並配送到專門處理場所的實物流動。廢舊物流的作用是忽略物品的價值或者物品沒有再利用價值,只從環保出發,焚燒或者運到特定的地方堆放掩埋。為了減少廢棄物物流,需要實現資源的再利用(處理後回收)和再利用(處理後轉化為新的原料)。因此,應該建立壹個包括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廢物回收體系。要實現上述目標,企業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物流效率,還要從整個產供銷供應鏈的角度來組織物流,而且隨著這種供應鏈管理的進壹步發展,還必須考慮廢棄物的回收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與交易對手實現效率;供應鏈物流追求從生產到消費和流通的所有人的利益;循環物流要追求從生產到廢棄全過程的效率,這是21世紀綠色物流管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資料:
[1]化松,胡佐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2]張鐸,周建琴。電子商務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劉誌學。現代物流手冊[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
[4]林·,鐘·。對發展綠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2002,(8)。
[5]王誌太。現代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