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壹般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人們說話、寫文章時引用的。諺語具有完整的結構和思想,巧妙流暢的語言,短小的韻文作品,具有壹定的文學性。
諺語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諺語。《易經》、《詩經》、諸子著作以及少數民族的古代史詩中,都保存和引用了許多古人的諺語。如“趕得上就歇在天”“趕不上就千裏之外”“雖鞭長莫及馬腹”“遠水救不了近火”。
先秦以後,歷代都有諺語產生和流傳,如魏末的《齊姚敏書》、宋代的《農書》、元代的《農政全書》、《田吳佳行知》、明代的古諺語、清代的古諺語等。,都包含了不同數量的中國古代諺語。諺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人們思想認識的提高和社會經驗的積累而發展創新。
中國對古代諺語的理解,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解釋。比如陸德明對《左傳·潛公十壹年》的解讀:“諺,聲,俗言。”《禮記·大學》鄭玄註:“諺,魚反,俗語也。”《說文解字》:“諺,謠言。”顏師古《漢書·五行誌》註:“諺言亦傳於俗。”《國語》魏註:“諺善而善言。”《尚書·武義》某傳:“俚為俗語。”《文心雕龍·秘書》:“諺直白。”
這些解釋都是著眼於語言,認為諺語是壹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國外有研究者認為“諺語是日常經驗的女兒”,“諺語是街上的智慧”(見薛承誌《諺語》,《文學年刊》第2期,燕京大學中國文學學會,1936)。
n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諺語的本質和功能,我們認為諺語是勞動人民用簡潔的語句總結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各種社會經驗的語言藝術的結晶。這是壹個教育,認知或哲學的民間謠言。
狹義的民間諺語是指上面提到的教育和哲學謠言。廣義而言,既包括“諺”,也包括“諺”,即民間流傳的壹切廣為人知的謠言都在諺的範圍之內。我們支持諺語的狹義概念和範圍。
民間諺語是人民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語言的精華。極大地豐富了民間語言的口頭文學寶庫。它是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向勞動人民傳授生產知識和生活經驗。它在引導人民明辨善惡、激發奮鬥意誌、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已經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民間諺語是人們集體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三種類型(教材分為政治諺語、道德諺語和科學諺語):
1,關於認識自然,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農業諺語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中國地大物博,自然條件復雜,農業歷史悠久,農作物種類繁多,所以自古以來就產生了很多關於農牧業、氣象、季節、農耕技術、家禽家畜飼養的諺語。這些諺語是對觀察結果和生產經驗的總結、保存和傳播,是短小有效的教科書。如:天上n個鯉魚點,明天就不用翻糧了。小麥覆蓋了三張床,頭枕在壹個發髻裏。n雷公先唱,雨不多。n星稀稀,淋死雞;星星很厚,牛被燒死。n燕子鉆蛇廊,水缸穿裙戴帽——暴雨將至。蜻蜓在天空中盤旋了幾千圈,雨卻下了三天。鹽出來了,鐵出汗了,很快就會下雨。好樹結好桃,出好苗。n棉花鋤頭七次,壹串疙瘩。n田間管理就像刺繡,做工越精細,家越好。n玉米被割了頭,力氣大如牛。農作物中的壹朵花完全依賴糞便。糞肥沒有澆水,莊稼在撅嘴。八成熟,百分之百的收獲。十成熟,八成收獲。n壹年的勞動在於秋,收成要等糧食到了倉庫才算。n農夫第壹寶,六畜擠槽。n蠶不長食無夜,馬不長肥無夜草。n個節氣壹把火,時間不等人。
N2。反映階級鬥爭情況和經驗的諺語。諺語反映了人們的各種社會生活,生動地總結了階級鬥爭的經驗和教訓。比如n,不種泥田就有好飯吃,不養花蠶就有好絲。富人的銅幣,窮人的命。地主的算盤壹響,窮人就慌了。富人有壹席酒,窮人有半年的糧食。有佛的地方就有很多惡魔,有快樂的地方就有很多邪惡。(蒙語)n某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錢落在公家手裏,魚落在貓嘴裏。n帝是土匪,土匪是皇帝。富人面前有許多孝子。n虎瘦而有野心,人窮而有野心。蛇在竹筒裏站不直。狼在夢裏也想到了羊。n不要打蛇三分。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N3。總結壹般生活經驗的諺語。總結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反映人民群眾的世界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諺語是勞動人民判斷是非的標準,是指導他們行動的指南。如:n 72線,農耕為王。不應該讓孔孟去摘谷子。n不靠天氣吃飯,靠兩只手動。n是刮金盤,人勤不懶。n單絲不成線,壹木不成林。n壹家造不起龍王廟,壹人造不起洛陽橋。許多人有壹個好主意,但是更多的柴火有更高的火焰。n土助土成墻,貧助貧成王。n大家喝酒才香,有話當面說才能親(景頗人)n水樹根,廣交朋友。寧願用腳跳,也不願用奶子笑。妳不能從虛無中學習。n想吃龍肉自己下海。妳必須努力獲得驚人的技能。n不怕老,就怕心老(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