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在接受民間工藝活動的內容時,會感到更加親切。那些處處彰顯個性的作品,和兒童作品裏的大同小異。消除了孩子初學時對苛刻教條的恐懼,滿足了孩子自由揭示和展示自我的需求。但這種相對的“汙”和“俗”,是窮人所熟悉和接觸的生活,所以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野”是壹種野性的、天馬行空的、充滿激情的敘事,是充滿生命力的重要部分。在野外激情表達、拒絕束縛的特點,正是孩子們喜歡接受和嘗試的。他們不受規章制度的約束。雖然他們從未接觸過這個,但他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好像已經很熟悉了。比如在泥塑課上,孩子們通過搓、捏、揉、壓等手段,在手中自由宣泄內心世界。粘土的形成為心靈和雙手以及表現空間的形式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孩子身處其中,在“土”與“非土”之間尋找快樂與成功。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無數滄桑和磨難的民間工藝美術,獨特地再現了人類豐富而淳樸的情感。在勞動人民的生活創造中,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勞動者特有的樸素而純粹的情感,萌發了美的創造。寂靜的夜裏織布機的聲音,那壹定是母親在趕著給女兒織大地錦或花布,梭梭織出了慈母對女兒的祝福;槐樹下羞澀的姑娘,正把自己偷偷繡的荷包遞給心愛的愛人,每壹針都連著姑娘的情意。工人生活中的壹切,從孩子戴的虎頭帽、虎頭鞋、圍脖,到他們手中玩耍的泥哨、竹龍、風箏;從農家樂的門箋、窗花、燈籠,到過節的糕點、包子、年畫;從辛強的土陶、彜族的漆器、毛南族的“花竹帽”,到貴州布依族的蠟染、湘西苗族的紮染、遍布全國的藍印花布,每壹件精美的民間藝術,都融入了各族勞動人民對親人的深情,都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傾註了工人們熾熱而單純的感情,這種感情很少受到貴族的權勢和銅臭味的影響。所以在美的創造上自然是真誠的,不做作的,經過壹代又壹代的再創造,喚起了靈魂和情感。當地的壹個玩具,常常讓上了年紀的人興奮得仿佛回到了童年,因為它勾起了許多甜蜜的回憶,喚醒了人們的童心。這些不僅展示了造型藝術的無窮魅力,也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愛和友誼,處處都能讓妳感受到壹種無窮的情感力量。這是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正是今天的孩子應該理解和繼承的。
僅僅通過壹兩次的欣賞和解釋,是不足以感受到前人的真愛和友誼的。尤其是在經濟和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更多面對的是忙得顧不上內心世界的父母;面對著削弱人與人之間熱情的割裂的高樓大廈;面對經濟社會帶來的電腦虛擬化和情感荒漠化,這些問題不斷沖擊和動搖著《生命之初》親切真誠的原貌。因此,保持和創造孩子之間的真誠、關心和友誼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講述民間藝術中的傳奇故事,讓他們有機會不斷地聽,有主題地看,選擇合適的內容讓他們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體驗和感受,從而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例如,通過中國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春節”,孩子們可以設計制作“新年賀卡”,送給親戚、朋友和長輩,表達他們的關心、友誼和問候。這個過程既是對民族傳統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學生體驗情感交流、動手動腦的有效途徑。
因為他們深受奴役和壓迫,他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寄托是最強烈的。他們所有的努力和智慧都生動地體現在自己親手塑造的形象中。只有在了解這些民間藝術背景的基礎上,才能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產生崇敬之情,建立起深深的敬仰之情。由此,培養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才有可能樹立和形成歷史責任感。這就是我們用民間工藝影響孩子,教育孩子傳承祖國文化的精髓。壹些傳統民間玩具看似簡單卻有著深刻的科學道理。像河南浚縣著名的泥玩具,泥哨俗稱“泥咕咕”,利用空氣與泥胎壁的摩擦,產生清脆明亮的哨聲。泥咕咕的外觀各不相同:有小鳥、公雞、泥娃娃等造型。像舊都的“鬃人”,早在京劇時代,幼童就開始玩了。它用樹棕和豬棕卷做成人形,用京劇服裝裝飾,放在銅板上,就成了京劇舞臺。鬃毛為主角,用棍子敲打銅盤,伴隨鼓樂,盤內鬃毛立即轉動,時而集中向心,時而分散向外,十分神奇活潑。這裏利用鬃毛與金屬摩擦,拍打後振動產生向心向外分離的特殊原理。
還有壹些紙和布制成的玩具可以操縱,它們以獨特的想法和巧妙的設計被稱為幾代人的頂級玩具,仍然給人們帶來歡樂。以上只是欣賞課上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部分內容。但是,欣賞和解釋並不是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從民間傳統工藝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用於今天的生活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