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王都城臨安算起,杭州人有幾千年的歷史。至於杭州過年的習俗,壹言難盡。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古都豐厚的遺產和淳樸的文化氛圍匯成了喜慶、歡快、團圓、祥和的氣氛,杭州過年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吃是中國新年的重要組成部分。臘月初八,又稱臘八節,杭州先民通常用核桃、松子、蓮子、棗、芡實、桂圓、荔枝等做成臘八粥,送給親朋好友,是杭州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時期的寺廟。最初是作為和尚家的用品,稱為“七寶五味粥”。
此前,杭州有句調侃欠債人的古話,叫做“27歲不著急;28歲,想辦法;29歲,有事;31號不見面,第壹天見。”除夕,杭州人習慣在家裏備幾個招財菜,比如豬腸,往往很順;魚丸、肉丸叫圓球;煮肉,貓頭鷹的頭,剛好有女朋友;春餅包肉絲寓意金包銀;豆牙叫如意菜;花生被稱為長壽水果;黃陵肉,蓮藕,菱角,紅棗壹起煮,那叫濃郁。在杭州話裏,蓮藕的諧音是妳,黃陵肉看起來像元寶。聲音和形狀的增加等於財富。杭州的過年習俗是把生瘦肉和生雞鴨泡在醬油裏,然後曬幹吃,別有風味。以前曬這些蠟貨的月份,家家戶戶的椽子上都密密麻麻地釘著釘子,上面掛著醬肉、醬鴨、醬雞。自制的醬肉、醬雞,味道鮮美,質量上乘,所以即使市面上有現成的,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幹。在杭州的過年習俗中,杭州人通常會去菜市場買壹些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曬幹,就成了我們所說的“鰻魚”。鱔魚比鮮鱔魚好吃,是年夜飯的佐餐佳釀,也是杭州過年習俗的壹大特色。
古時候,在浙江東陽壹,每當臘月到來的時候,就有壹個叫“鬼”的民俗。“年鬼”從臘月初壹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個時候,舊年即將辭官,新年即將到來。為了千千萬萬個家庭,我們要平安快樂的過新年,所以我們要消滅地球上所有的鬼,以免滋生災難。“捉鬼人”都是街頭乞丐或無業遊民,頭戴狀元吳帽,臉上掛著壹串紅胡子,手持寶劍,腰間系著鐵鏈,很像鐘馗的打扮,挨家挨戶喊鬼。後面跟著壹個跟隨者,為它加油,主角喊了壹聲,跟隨者“砰”的壹聲回應!就這樣,他壹邊表演,壹邊跑遍全村,以示徹底斬斷鬼魅。最後,每家每戶都給演員應得的報酬。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在杭州的新年習俗中,濃黑多彩的年畫為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繁榮幸福的節日氣氛。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
拜年是杭州新年習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大年初壹,杭州的先民們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拍壹棒子,俗稱開門,貼出“開門”二字。然後祭拜天地神、家堂、廚司、祖宗神,再按輩分給家人拜年。更有意思的是,在杭州的過年習俗中,親朋好友互相問候時需要手持壹張名片,古代稱之為“飛片”,上面寫著來訪者家中所有男性的名字,按輩分排序,如XXX、XXX、XXX、XXX、XXX等。,而且片尾還有個註,老話叫註腳。新年伊始,壹些有文化的家庭或小康富裕的家庭,都要有壹個專門的登記簿,上面寫著“馮”或“劉芳”等字樣,記錄他們的親人或飛圖;筆記本的前四欄由主人填寫,以求好運。在杭州過年的習俗中,第壹個是住在百歲巷的百歲老人。第二個是有錢的爺爺,住在元寶街;第三個是妳的無限大人,住在大學牌樓裏;第四個是傅昭的鄰居,住在五福大廈。雖然是那位遊客瞎編的,但好在杭州確實有陪襯的地名。
老杭州過年習俗的娛樂活動壹般是鑼鼓、風箏、龍燈、煙花。所謂鑼鼓,也叫新年鑼鼓。除了大鑼大鼓,還加了脆鼓、小鑼、竹板。正月初五,年宮和大鼓多為商家所用。此外,年宮和大鼓還有調侃其他娛樂活動的功能。杭州人對各種新年鑼鼓有自己的看法:取名元宵鼓、幸運鼓、雨夾雪、753;既聽其聲,又聽其言者,謂之樊氏、風雲會、絲弦鑼鼓;既沒節奏又沒詞的杭州人,統稱劈柴。
龍燈的含義比較寬泛。說白了就是用紙或絲做成各種形狀的燈罩,可以為蠟燭擋風。說白了就是正月十五或者八月十五元宵節的總稱。杭州的老船燈,壹般都是用上等的木頭,紮成船的形狀,用皮紙包著,或者嵌上玻璃;還有壹種馬燈,用細竹紮成馬的形狀,但沒有四條腿。它用紙糊起來,分成兩段,每段點壹支蠟燭,分別綁在孩子的前後,像騎馬壹樣;還有壹種燈籠,裏面豎著麥稭,麥稭插在細釘子裏。燈的上面是壹個紙風車,四面掛著拿著剪刀的人和馬。風車由燭煙驅動,燈上的人旋轉。燈籠和船燈只能掛不能動,其他形狀的燈可以和龍燈大隊在街上吵。
煙花就是煙花和鞭炮。杭州過年最大的習俗是放煙花,要放在空曠的地方看煙花流動,壹般是州政府或辦公室在宣傳政績或慶祝節日時做的。其次是花管,從小到大,老少鹹宜,點亮後,聽其聲,觀其形;再次是槍棒,特別受小朋友歡迎。它出發後,只為聽它驚心動魄的聲音。那時候杭州人放的煙花大多是花筒。著名的有木盆戲月金盆、池塘江河水鼠、九龍取水口、二龍戲珠、白鵝下蛋、老鸛戲霞等,不受地形限制,隨處可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