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胃癌診療規範的輔助檢查

胃癌診療規範的輔助檢查

1.內鏡檢查術

(1)胃鏡檢查:診斷胃癌的必要手段,可以定位腫瘤,獲取組織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必要時可酌情選用色素內鏡或放大內鏡。

(2)超聲胃鏡:有助於評估胃癌浸潤深度和判斷胃周淋巴結轉移,推薦用於胃癌術前分期。對於打算進行內鏡黏膜切除術(EMR)和內鏡黏膜下切除術(ESD)等微創手術的人來說,這項檢查是必要的。

(3)腹腔鏡檢查:對於懷疑腹膜轉移或腹腔內播散者,可考慮腹腔鏡檢查。

2.組織病理學診斷

組織病理學診斷是胃癌診斷和治療的基礎。活檢診斷為浸潤性癌的患者接受標準化治療。如果由於活檢材料的限制,無法通過活檢病理確定浸潤深度,建議對癌前病變或疑似浸潤的患者進行重復活檢或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進壹步確診後選擇治療方案。

(1)胃鏡活檢標本處理。

①標本的預處理:活檢標本脫離機體後,立即將標本壓平,使粘膜基底層貼在濾紙上。

②標本固定:放入10%-13%福爾馬林緩沖液中。包埋前的固定時間必須大於6小時小於48小時。

③石蠟包埋:取下濾紙,將組織垂直包埋。

④HE制作標準:修剪蠟塊,要求連續切割6 ~ 8個組織面,在同壹張載玻片上進行fish。常規HE染色和密封。

(2)病理診斷標準。

①低度上皮內腫瘤:粘膜內腺體的結構和細胞學形態稍不典型。與周圍正常腺體相比,腺體排列密集,腺管細胞假分層,無或少粘液,細胞核重染,出現有絲分裂相。

②高級別上皮內腫瘤:粘膜內腺體結構和細胞學形態嚴重不典型(原位腺癌)。與周圍正常腺體相比,腺管致密,腺管細胞排列和極性明顯紊亂。在低度上皮內腫瘤的基礎上,有* * *壁甚至篩狀結構,缺乏粘液分泌,有絲分裂活躍,有局竈性壞死但無間質浸潤。

③黏膜內癌:即黏膜內浸潤性癌,腺上皮細胞不規則巢或孤立腺上皮細胞浸潤至黏膜固有層間質,局限於黏膜肌層。

④黏膜下癌:即黏膜內浸潤癌繼續向深部浸潤,滲入黏膜肌層,到達黏膜下層,但不到達胃固有肌層。

⑤早期胃癌(T1N0/1M0):包括黏膜下浸潤癌和黏膜下浸潤癌,是否有區域淋巴結轉移的證據。

(3)病理評估。

①組織標本固定標準。

固定液:建議使用10%-13%中性福爾馬林固定液,避免使用含重金屬的固定液。

固定液體積:必須大於固定標本體積的10倍。

固定溫度:正常室溫。

固定時間:內鏡活檢標本或黏膜切除標本:大於6小時,小於48小時。胃切除術標本:沿胃大彎切開,展平固定,固定時間大於12小時小於48小時。

②材料要求。

A.活檢標本。

檢查臨床標本的數量,所有的活檢標本都必須取。每個蠟塊包含不超過5個活檢標本。用紗布或柔軟的透水紙包裹標本,以免丟失。

B.內鏡黏膜切除標本。

送檢標本由外科醫生展平固定,並標註方位。記錄腫瘤的大小和每個位置到切緣的距離。垂直於胃壁,每隔0.3cm平行切開標本,分成大小合適的組織塊。建議將所有材料沿同壹嵌入方向取出。記錄與組織塊相對應的方向。

C.胃切除標本

A.腫瘤及切緣:充分取腫瘤組織,根據腫瘤大小、浸潤深度、不同質地、顏色等區域取材。腫瘤4個以上,其中腫瘤浸潤最深處全厚度1-2個,以此判斷腫瘤浸潤最深層次。在腫瘤與鄰近腫瘤交界處發現1-2塊組織,觀察腫瘤與鄰近正常粘膜的關系。至少切下1塊遠側和近側手術切緣。早期癌癥的取材原則:所有手術標本都要切取切片,組織塊的位置要用圖示標出,以備隨訪或會診時參考。

B.淋巴結:建議外科醫生根據局部解剖和術中發現分組送淋巴結檢查,有利於淋巴結引流區的定位;在未收到手術醫生發出的醫囑或標記的情況下,病理醫師應按照以下原則對樣本中的淋巴結進行檢測:應取全部淋巴結,建議術前未接受治療的患者淋巴結總數≥15。肉眼陰性的淋巴結應全部送檢,肉眼陽性的淋巴結可部分切取送檢。

c .推薦的組織體積:不超過2×1.5×0.3厘米

D.標本處理和取材後保留時間的原則。

A.剩余標本的保存:將剩余組織保存在標準固定液中,固定液和甲醛濃度始終保持充足,以防止標本因固定液不足或濃度降低而幹枯或組織腐爛,以便根據顯微鏡觀察和診斷的需要隨時補充標本,或在病理診斷報告發出後收到臨床反饋時,對壹般標本進行復查或補充材料。

B.剩余標本處理時限:建議病理診斷報告出具後1個月後醫院自行處理,未收到臨床反饋信息,其他醫院會診意見分歧,無需復檢。

(4)病理類型。

①早期胃癌的壹般類型。

ⅰ:隆起型

ⅱa:地表隆起型

ⅱb:扁平型

ⅱc:表面凹陷型

ⅲ:凹型

②進展期胃癌的壹般類型。

隆起型:腫瘤主體突入腸腔。

潰瘍型:腫瘤達到深部或穿透肌肉層伴潰瘍。

浸潤型:腫瘤浸潤腸壁各層,使局部腸壁增厚,但表面常無明顯潰瘍或隆起。

③組織學類型。

A.世衛組織分類:目前胃癌最常用的組織學分類方法(附件2)。

B.勞倫分類:腸型、彌漫型、混合型。

(5)病理報告的內容。

A.活檢標本的病理報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

A.患者基本信息和檢查信息;

B.上皮內腫瘤(發育異常),報告分類;

C.可疑浸潤:應重復活檢,必要時進行免疫組化染色;

D.早期浸潤癌:顯示浸潤深度。

臨床醫生應該明白,由於活檢深度的限制,可能很難通過活檢組織的病理檢查來確認實際的浸潤深度。

b .內鏡下黏膜切除標本的病理報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

A.患者基本信息和檢查信息;

B.腫瘤大小;

C.上皮內腫瘤的分類(發育異常);

對於浸潤性癌,應報告組織學分類、分級、浸潤深度、切緣和血管浸潤。

PT1低分化癌,血管受侵,切緣陽性,應再次手術擴大切除範圍。其他情況下,內鏡切除即可,但術後需定期隨訪。

預後不良的組織學特征包括分化差、血管和淋巴管浸潤、切緣陽性。

陽性切緣定義為:腫瘤距離切緣小於65438±0mm或電切手術切緣可見癌細胞。

c .手術標本的病理報告必須包括以下內容:

A.患者的體型、大體類型、肉眼可見的浸潤深度、上下切緣與腫瘤的距離;

C.腫瘤分化程度(腫瘤分類分級);

D.腫瘤浸潤深度(T期、T分期或pT)根據有形態學依據的腫瘤細胞來確定。新輔助治療後標本無無細胞粘液湖,不認為是腫瘤殘留)(TNM分期標準見附件3);

E.檢測到的淋巴結數目和陽性淋巴結數目(n期);

F.近端切割刃和遠端切割刃的狀況。若腫瘤靠近切緣,應在顯微鏡下測量並報告腫瘤與切緣的距離,若腫瘤距離切緣65438±0mm以內,則切緣陽性;

G.血管和神經侵犯;

H.有助於鑒別診斷和指導臨床治療的特殊檢查,包括免疫組化和分子病理檢查,如HER-2試驗。

臨床醫生必須詳細填寫病理診斷申請表,如實描述手術所見及相關臨床輔助檢查結果,明確標記淋巴結。

3.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血常規、血生化、血清腫瘤標誌物等。

(2)尿常規、大便常規和大便隱血試驗。

4.影像檢查

(1)CT:CT平掃和增強掃描對評估胃癌的病理範圍、局部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有重要價值,應作為胃癌術前分期的常規方法。在沒有使用造影劑禁忌癥的情況下,建議在胃腔充盈狀態良好時進行增強CT掃描。掃描部位應包括原發部位和可能的轉移部位。

(2)磁共振成像(MRI)檢查:MRI檢查是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壹。建議對CT造影劑過敏者或其他影像學檢查懷疑轉移者使用。MRI有助於判斷腹膜轉移狀態,可酌情使用。

(3)上消化道造影:有助於判斷胃原發病竈的範圍和功能狀態,尤其是氣鋇雙重造影是診斷胃癌常用的影像學方法之壹。對於懷疑幽門梗阻的患者,建議使用水溶性造影劑。

(4)胸部X線檢查:應包括正、側位相,可用於評估是否有肺轉移瘤等明顯肺部病變,側位相有助於發現心包後病變。

(5)超聲檢查:對評估胃癌局部淋巴結轉移和淺表轉移有壹定價值,可作為術前分期的初步檢查方法。腹部超聲檢查可以知道患者是否有腹腔和盆腔轉移,尤其是超聲造影有助於區分病變的性質。

(6)PET-CT:不建議常規使用。對於常規影像學檢查不能明確識別的轉移性病竈,可酌情使用。

(7)骨掃描:不建議常規使用。對於懷疑有骨轉移的胃癌患者,可以考慮骨掃描。

  • 上一篇:舊傳統分類法
  • 下一篇:舞蹈從傳統走向多元。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