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元素中,氯、溴和碘由於化學性質相似,被歸為壹類。這個基團稱為鹵素基團,它們與銀的化合物統稱為鹵化銀。
鹵化銀具有光敏性,受光照射後能形成銀的影像。溴化銀主要用於膠片的乳劑中,是溴離子和銀離子結合形成的晶體,它以壹定的大小分布在顆粒中。
壹個鹵化銀顆粒的感光過程是這樣,無數個也是這樣。因此,當溴化銀顆粒組成的黑白膠片曝光顯影後,就會形成金屬銀組成的黑白圖像。
圖像的色調與原場景相反,即光線強的地方產生更多的金屬銀,圖像的黑度較深;相反,在光線較弱的地方,很少或沒有金屬銀生成,圖像較淡或基本沒有圖像。下面兩張圖展示了這個黑白圖像的形成過程。
用這張底片印拷貝時,光線穿過底片,然後到達原始膠片。因此,膠片黑度大的地方透光少,而膠片黑度小的地方透光多,從而使膠片成像過程中反轉場景的亮度恢復為與原場景亮度相同的圖像。
2.彩色多層膜的成像原理。
彩色圖像和黑白圖像具有相同的感光機理,都是因為感光層中溴化銀顆粒的感光特性而捕捉到場景的光信號。不同的是,在膠片上形成的最終圖像,對於黑白膠片來說,是用金屬銀制成的,而彩色膠片的彩色圖像是用染料制成的。
(1)彩色多層板的結構
彩色多層板將感光乳劑分為三層,其中加入了不同的增感劑,使這三層對紅、綠、藍光敏感,而對另外兩種光不敏感。
同時,壹種叫做耦合劑的化學物質被添加到三層乳劑層中。綠色成色劑被添加到紅色感光層,品紅色成色劑被添加到綠色感光層,黃色成色劑被添加到藍色感光層。
實際彩膜的層數比三層多,因為三層之間有隔離層。不同的物種有不同的序列。壹般樓層數可達五至六層,多則九至十層。每壹層中的化學物質也比上面的多。
(2)彩色圖像形成的原理
我們已經知道,在黑白膠片的成像過程中,是溴化銀進行了曝光和顯影,生成了金屬銀的影像。在彩色膠片的每個感光層中。
同樣是溴化銀起感光作用,但在紅光照射下形成紅敏層,形成溴化銀顯影中心;綠色感光層的溴化銀顯影中心只有在綠光照射下才形成。然而,只有當溴化銀顯影中心被藍光照射時,才形成藍色感光層。
當形成顯影中心的溴化銀顆粒遇到顯色劑,而金屬銀析出時,生成的顯色劑氧化物會與這層中的成色劑發生化學變化,析出染料。
顯然,光線強的地方,產生的金屬銀多,顯色劑中產生的氧化物多,沈澱的染料也多。相反,當光線較弱時,產生的金屬銀較少,產生的顯色劑氧化物較少,沈澱的染料也較少。此時,在乳劑層中產生兩個圖像,壹個是金屬銀,另壹個是染料。
彩色膠卷沖洗出來後,必須經過壹個叫漂白的過程。它的作用是將金屬銀還原成溴化銀,使其能溶解在定影液中。這僅留下染料組合物的圖像。
擴展數據
膠片基本上由兩部分組成,壹部分是形成圖像的感光乳劑,另壹部分是乳劑的支撐基底。
1,乳液
主要成分是照相明膠和鹵化銀。鹵化銀以微小顆粒均勻分布在明膠中。鹵化銀的存在是膠片能夠感光的根本原因。當光線照射到這些微小的鹵化銀顆粒上時,它們會因曝光而發生變化,最終形成圖像。
鹵化銀的形狀和粒度極大地影響膠片的照相性能。明膠可以保護和支撐鹵化銀顆粒,同時使整個乳劑層呈現薄膜狀。不同種類的膠片在乳膠層中還含有壹些其他的化學成分。
2.膠片基底
具有壹定韌性和強度的透明、柔軟的塑料薄膜起支持乳膠的作用。因為它的存在,膠片是帶狀的,從拍攝、沖洗、放映的整個過程中,能承受各種機械設備的張力和磨損。
目前使用的片基有兩種。壹種是三醋酸纖維素片基,主要用於膠片(底片)和照相膠片。另壹種是聚酯片基,主要用於膠片(正片)、x光片、航空膠片等。早期使用的硝酸片基因其易燃性已在世界範圍內被淘汰。
3.其他成分
除了乳劑層和片基,膠片壹般還有連接乳劑和明膠的明膠底層,以及防止攝影時產生靜電和卷曲的塗層。在彩色膠片中,還有壹層防光暈層來提高圖像清晰度。隨著制造技術的進步,薄膜質量不斷提高,塗層也越來越精良。
百度百科-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