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始祖蚩尤,長著兩只角,與苗族同胞接觸。妳會經常聽到他們提到“孟蚩尤”,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蚩尤。他們認為蚩尤是他們的祖先。
蚩尤與黃帝作戰,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之壹,而當時的蚩尤是壹個不同的民族。蚩尤兵敗而亡,於是後來苗族先民從黃河流域南遷,產生了踩華山等重要節日。
蚩尤雕像
人們在談論這段歷史時,往往會忽略壹些細節。今天這些細節很有意思。據極不完整的古代史書《史本》記載,與黃帝作戰的蚩尤也是壹位武術家和發明家。他發明了五種武器:戈、管、戟、酋長矛和伊矛。這五種武器在當時應該是很有殺傷力的,後來被發揚光大,成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戰爭武器。我們應該肯定,戰爭和戰場上各種技能和武器的使用是武術誕生的沃土。所以蚩尤對武術的貢獻絕對不小。
宋人的學術研究中,也把蚩尤描述為角力大師。據說他頭上有角,和黃帝打仗的時候就用角去夠人。宋朝也有類似的故事,說蚩尤有72個兄弟,都是銅頭鐵額。這種文字描述與古代蚩尤畫像壹致,其中人類蚩尤頭上有獸,壹手持劍,頭上有兩角。
《世本》很可能是戰國時期的書,距離宋代約1500年。從戰國到宋代,關於蚩尤的說法既有連續性,又有變化。改變的是蚩尤的形象更加豐富卻更加神秘,不再是壹個正常的人類。但是蚩尤的武力值也在上升,他已經變成了超人。
說歷史,說現實。苗族今天還能有武術嗎?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彈蘆笙的師傅,他的回答可能是:“對,我們的蘆笙舞也是我們的武術。”我在南盤江流域曲靖居住的苗寨看到了他們的蘆笙舞,印證了這個答案。蘆笙舞的壹些高難度動作,簡直就是雜技表演。比如演奏蘆笙時,人要躺在地上打滾,做壹些劇烈的動作,同時蘆笙的曲調不能斷。另外,他們把蘆笙從壹只手傳到另壹只手的時候,會有各種花式的動作,難度似乎也不小。
苗族蘆笙舞蹈
苗族的蘆笙據說有360個音,具有社會功能。通常是壹個人接著壹個人演奏——沒有合奏。玩的時候有各種意味深長的動作。做這些動作的時候,需要對前輩表示尊重。妳很有禮貌,很克制,但也有賣弄技巧的時候。到現在,蘆笙舞的動作已經很復雜了。身強力壯的小夥子,玩的時候最多能跳個三到五分鐘。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種苗舞不是武術,因為它沒有“實戰”功能。的確,與蚩尤時代戰場上使用的武器對抗和徒手摔跤(摔跤)相比,這些集音樂、舞蹈和社交功能於壹身的現代動作並不是武術。問題是,自從中國武術離開戰場,離開相關職業(如捕快、押運)進入大眾視野後,即使經過藝術化表演,它更多的是表演和儀式功能,其社會文化功能遠大於實際功能。戰場當然是真刀真槍,但是街頭藝人和舞臺上的雜耍都是視覺和社交的產物,和今天大家特別關註的實戰能力真的差得很遠。從這個意義上說,苗族村寨的蘆笙舞可以算是壹種武術。
苗族文化中武術的構成不僅限於蘆笙。很多地方都表現出了武俠精神。在他們的民歌中,有壹段非常悲傷的描寫戰爭帶來的男女妳將何去何從;在他們的葬禮上,他們會繞著死者停放的房子走壹圈,以示巡邏;踩華山的時候,樹花桿的環節有叫人打起來的由來。
彜族:劍舞,以前是武器。巍山彜族有壹支隊伍,每年像二月八日、火把節這樣的節日,都會聚在壹起玩劍、跳舞、唱歌。
他們大刀舞用的刀和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關雲長用的刀很像,但沒那麽長,木柄不到2米。
彜族大刀舞
跳腰刀舞時,壹些獲得腰刀舞傳承的村落(如小三村)用兩把壹模壹樣的腰刀對打,相當危險。有兩把刀可以砍,向上穿刺,轉身,直劈向前,格擋等等。
這些動作有80套,是目前唯壹的傳承。我和最擅長這種舞蹈的人聊過,他們說以前有80多種舞蹈,現在只能跳80種。這80套被稱為“刀法”,分為“大刀”、“小刀”、“梅花刀”等許多不同的類別。
根據傳說,大刀曾經是他們的武器。在某次戰爭中,由於兵力不足,聰明的將軍打了壹個空城計,讓數量有限的士兵圍著壹片田地玩刀。打時氣勢震耳欲聾,卷起黃土,嚇退敵人。
最讓人驚訝的是,老人們說他們以前學腰刀舞是為了練動作。他們把蘿蔔綁在胳膊上,磨利了大刀。當舞動大刀時,他們中的壹些人會壹個接壹個地砍掉蘿蔔。
據我觀察,確實有這個動靜。在武術中,這是壹個保護動作。但是,玩刀自保是很慎重的。如果妳不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妳就會割傷自己。所以用蘿蔔練無疑是壹項非常紮實的訓練。
德宏景頗刀舞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腰刀舞是在彜族人家的院子裏或觀音寺前表演的。場地有限,人數眾多。所以玩大刀的技術難點不在於如何準確砍人,而在於如何避免準確砍人。這和戰場上的劍術剛好相反,但道理是壹樣的。都是對身體的精準訓練,躲閃騰躍,都是技術和經驗。
像大刀舞這樣的舞蹈其實也不少。文山壯族有壹種兵器舞,相傳是宋代壯族軍事首領農留下的。他們有很多種武器,我記得最特別的是叉子。叉子是木頭做的。結合他們的動作,他們似乎是長矛和大刀的克星。
說到這裏,我不禁在想,如果彜族大刀舞和壯族舞同臺,誰更厲害——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網友的經典話題:和李連傑誰更能打?
傣族人:打不好傣拳的,舞也跳不好。在孔雀舞少數民族武術中,傣族拳術是不可忽視的。妳壹定聽說過泰拳。個人覺得挺暴力的。傣泰文化和民族同源,但在武術上卻大相徑庭。
戴拳要溫和很多,外行人可能覺得和嵩山少林寺邊上那些武館差不多。他們有徒手拳擊套路,刀和棍子。作為壹個門外漢,我看不懂他們,但是我覺得他們很厲害,不是亂來的。
據西雙版納象腳鼓的壹位傳承人說,他小時候(八九十年代)喜歡武術,跟壹位長輩學的,而他的長輩肯定是跟壹位年長的長輩學的。這種傳承自成體系,可能與八九十年代以後的功夫熱潮關系不大,在他看來,打象腳鼓的基礎是戴拳。傣拳打不好,象腳鼓也打不好。孔雀舞可能是傣族武術的壹部分。孔雀舞分為徒手孔雀舞和架子孔雀舞。以前,男人都會跳,女人不會。
戴逸孔雀舞
孔雀舞可以從手部動作變化,直觀感受其技巧。孔雀舞,架子,略有不同,動作大而化之,但其實也有步法和動作。我猜他需要有壹定的戴拳基礎就像象腳鼓壹樣。孔雀舞模仿孔雀的動作,也很有武學的味道。其實古代武術很大壹部分是跟對自然的模仿有關。這個道理並不抽象,卻能解釋舞蹈和武術這種文化現象。
讀歷史的,壹定聽說過華佗。這位中醫也是武林高手,據說他模仿動物,編了壹出“五禽戲”。這個動作可以是武術,也可以理解為今天的廣播體操。在古代,人們認為吸取動物的精華可以為人所用,所以走動物學是壹條捷徑。
武術誕生的這壹套路後來延續下來,成為中國武術的重要遺產。其中有各種以小動物命名的功夫,比如螳螂拳。據說有人在大賽中失利,偶然看到螳螂打架,悟出了拳法。還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蛇拳,鷹爪技能,青蛙技能...之所以要通過模仿動物來戰勝敵人,是因為人類要向大自然學習。
武術和舞蹈有什麽關系?
有壹部抗日電視劇,講的是壹群中國人被日軍困在壹個城市裏。幾個京劇武打演員最後抵抗的辦法就是在舞臺上磨尖道具,利用自己的靈活度幹掉很多敵人。這個情節很合理。舞蹈與武術的密切關系也由此可見壹斑。
舞蹈和武術
不要惹舞者。雖然他們的劈腿經常沒用,但在某些時候可能會派上用場(見王在壹些電影中的表演)。“公布姓名?《說文解字》中有這樣壹句話:“武功、舞蹈、征服動作,也是鼓舞人心的。“《釋名》是壹本非常古老的書,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它對武舞的解讀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甚至是之前幾年的觀點。我們對武術的理解壹方面是神話,另壹方面是遙遠。
事實上,武術不僅與舞蹈和戰爭有關,而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莊子》書中有壹則寓言。有人要殺壹只老烏龜作為神的供品,老烏龜卻很不情願的說,我寧願活著,也要平凡的活著。神太遠,武俠英雄太遠,武俠明星太遠。讓我們把武術變成與生活相關的文字,就像廣播操壹樣(有些地方是由民族舞蹈動作改編的)。雖然沒有氣場,但久而久之就是“功夫”了。
其實中國武術有壹個很抽象的哲學道理,就是沒有必勝的招數,處處都是功夫。說到對武俠的態度,不能不提的是,雖然中國文化中有各種關於武俠的誇張描述,但中國人骨子裏並不崇尚武俠,而是重文輕武。認為問題不能單靠武力解決,必須以文化和政治為基礎。中國武術文化繁榮的背後,不是暴力和征服,而是和平柔和的藝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