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滿山暑。
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
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兩個節日每月不變,最多相差壹兩天。
二十四節氣的歌意:
立春:它意味著春天的開始。“太陽和合,萬物皆春。”立春之後,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所有的季節從現在開始。
雨:春風吹遍,冰雪融化,空氣濕潤,雨勢增大,故稱雨。農諺雲:“春暖花開,雨忙送肥。”
蠕:立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響起,蟄伏在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都會醒來,開始活動,所以叫蟄。
春分:春分時太陽在赤道上方。這是春天90天的春分。這壹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稱為春分。
清明:此時氣候清新溫暖,植被開始萌出新枝,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們在春天忙著犁地和播種。
谷雨:谷雨的意思是雨生五谷,因為雨滋潤了大地,五谷才能生長。所以谷雨是“百谷因雨而生”。
長夏:習慣上把氣溫顯著上升、酷暑來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的長夏視為重要節氣。
小滿:自小滿以來,夏季作物如大麥、冬小麥已結果實,種子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芒籽:最適合播種帶芒的糧食作物。過了這段時間,長芒的莊稼就不成熟了。“芒”指有芒的作物,如小麥、大麥,“種”指種子。
夏季至日:這壹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壹天。炎熱的季節,世間萬物此時生長最為旺盛。
微暑:北指辛。太陽經度是105度。已經很熱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經是繞開頭了。
大夏:壹年中最熱的節氣,就在伏天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都出現了40度的高溫天氣。
立秋:秋天意味著植物即將成熟。從這壹天起,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此後,氣溫從最熱時開始逐漸降低。
暑熱:“楚”意為藏而終,表示壹年的酷暑即將過去。酷暑已告壹段落,暑氣將消散,這是氣候變冷的標誌。
白露:天氣轉涼,地面水汽凝結最多。農諺:“白露中秋夜,壹夜涼。”“千年忙割地,秋分無田。”
秋分:從這壹天開始,陽光直射位置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這壹天正好是秋天九十天的壹半,所以被稱為秋分。
寒露:白露過後,天氣轉涼,露水開始出現。到了寒露,露多了,溫度就低了。
初霜:太陽經度210。已經涼了,還有霜,所以叫初霜。“寒露未寒,初霜已變。”
立冬:我們的人民把這壹天視為冬天的開始。冬天,作為結束,意味著壹年的田間作業後,要收莊稼了。
小雪:太陽經度240。氣溫下降,開始下雪,但還不是大雪的季節,所以叫小雪。
大雪:大雪前後,黃河流域逐漸有雪;北方已經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嚴冬了。
冬天的至日:在冬天的至日,陽光幾乎直射在南回歸線上。我們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已經開始進入幾個寒冷的日子了。
小寒:小寒過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空氣冷的時間長,小寒是指天氣冷但還不至於極端。
大寒:太陽經度300。大寒是指極端寒冷的天氣。大寒前後是壹年中最冷的季節。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補充歷法,在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天文氣象長期觀察和研究的產物,蘊含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有寒暑之間的物候變化,也有氣溫高低和降雨量的變化。古人通過它可以直觀清晰地了解壹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從而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對農業生產起著指導作用,還影響著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觀念。
201165438+10月30日,中國申報“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的歲差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