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花腰傣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壹朵奇葩,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註。在當代社會,古老的花腰傣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壹個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壹步探索的問題。對這壹問題的研究不僅對新平花腰傣文化和新平縣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探討民族文化保護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也具有重要價值。作為壹名在新平縣工作並提出發展花腰傣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和生態旅遊縣戰略目標的倡導者,筆者試圖研究新平縣花腰傣文化與當代經濟發展的關系,從理論上探討花腰傣的文化定位、經濟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壹、新平“花腰傣”文化的歷史定位
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關於花腰傣文化的著作問世,對花腰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也有研究,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作者想提出的是花腰傣文化的幾個歷史特征,對我們今天了解花腰傣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價值。“花腰傣”文化的形成和長期存在有幾個原因:
(壹)“花腰傣”歷史悠久。時至今日,“花腰傣”仍然保存著許多古老的文化,如服飾文化和古老的農耕禮儀等。新平縣是紅河流域“花腰傣”分布最密集的縣,有4萬多人。這壹方面說明了新平花腰傣的歷史地位和傣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另壹方面也說明了“花腰傣”文化之所以能在這裏,是因為有了人口。
(2)特殊的地理環境是花腰傣文化能夠在這裏長期傳承的重要原因。新平“花腰傣”位於哀牢山中部,紅河流域上遊。與“花腰傣”分布的紅河流域其他縣相比,新平自近代以來壹直處於相對封閉的交通狀態。封閉的地理環境為新平獨特的“花腰傣”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三)“花腰傣”文化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花腰傣人創造了農業生態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的完整體系。新平花腰傣的梯田、稻作文化和村落生態環境,反映了傣族壹些農業民族的歷史特點。但更值得註意的是,在不到90公裏的狹長山谷裏,有占整個花腰傣人口大多數的新平花腰傣4萬多人。除了西部哀牢山42萬畝完好的原始森林,東部還有兩個原始生態群落,壹個是新古州野林,壹個是65438+萬畝的磨盤山原始森林。100平方公裏內,有* * * 53萬畝的三個原始生態群落,保護著新平的花腰傣文化,有山有水,形成了新平花腰傣文化的獨特性,尤其是孕育了花腰傣的農業文明。今天的花腰傣居住區仍然保存完好。
(四)長期的地理封閉是“花腰傣”文化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從地理位置上看,新平距離雲南古代史發源地昆明、晉寧最近,有古驛道通往滇南的痕跡,說明新平在古代是滇中交通樞紐,從而成為古代“花腰傣”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中心。但在近代,新平的交通狀況(尤其是新平花腰傣聚集的地區)遠遠落後於河口(跨越滇越鐵路)和元江、西雙版納(跨越213國道),這是新平花腰傣保持了較為完整的獨特民族文化,並與原生態植物群落交融共存的重要原因。
(5)新平“花腰傣”文化是在與不同文化的互動和融合中發展起來的。“花腰傣”服飾既有古代宮廷服飾的壹些特點,又融入了現代文明(染織工藝),保持了鮮明的民族個性(銀飾、刺繡圖案等)。).“花腰傣”民居建築外觀與彜族相似,但內部結構不同,在現代文化的影響下,人與動物逐漸分離。“花腰傣”人的信仰既保持了原始宗教的各種祭祀活動,又受到佛教倫理和現代科學的影響。“花腰傣”不僅保持了古代百越民族“二葬”的習俗,而且在漢文化的影響下,也有壹些與之相似的喪葬習俗。“花腰傣”文化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並在相互影響中保持了自己的個性,體現在其文化構成的各個方面,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但結論是肯定的: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在壹定的歷史階段與不同文化進行交流和互動的,但由於其所依據的歷史、地理、生態、經濟、文化環境的特殊性而存在、發展和變化。新平“花腰傣”與彜族、漢族等民族和睦相處,在與不同文化交流的影響下,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花腰傣”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自己以梯田農業為核心的農業文明。“花腰傣”文化在歷史上也曾與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得以長期傳承。這些特點表明,“花腰傣”文化是在長期封閉的自然環境中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而發展起來的,並保存了自己鮮明的文化特征。
二是現代經濟發展對新平花腰傣文化的影響
歷史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回顧歷史,前工業時代對傳統民族產業和文化的否定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讓我們對資源的開發持謹慎態度,同時經濟發展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沖擊也十分令人擔憂。因此,保護“花腰傣”文化的呼聲高漲也是自然的。正是因為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走與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無關的純工業化道路,不能走掠奪資源、破壞生態、過度農耕的道路,現代知識經濟應運而生,生態旅遊、文化旅遊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熱點。那麽新平縣經濟發展對“花腰傣”文化有什麽影響呢?這也是實踐中的壹個重大問題。這種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高了花腰傣的生活水平,使花腰傣在保持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越來越享受現代物質文化生活。目前,新平縣糖業已發展到日處理甘蔗4500噸的規模,固定資產3億多元,成為全縣支柱產業,可為全縣蔗農提供財政收入654.38+00多萬元,收入近654.38+00億元。花腰傣人聚居的水塘、嘎撒、磨沙、窯街四鎮是甘蔗的主產區。甘蔗種植面積11萬畝以上,占全縣甘蔗總面積1.5萬畝的70%以上。甘蔗收入是傣族人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僅甘蔗的人均純收入就達700多元。1999年,四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045元、1336元、1429元和1650元,分別比全縣人均純收入最低的鄉鎮高出232元、523元和616元。收入最高的鎮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438元)21.2元,傣族聚居的四鎮平均收入為1.365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新平“花腰傣”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傳統文化依然完好無損。這壹事實說明,經濟地位的提高和經濟與外部的和諧發展,並不會沖淡傳統文化,相反,它是民族傳統文化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2)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增加了傣族人民的收入,還提高了花腰傣人民的生活質量,為花腰傣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被譽為“生態民族”。以水稻為基礎的種植模式是傣族自給自足經濟的傳統農業現象。隨著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實行了水旱輪作,不僅改變了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而且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賦予了傳統傣家"農耕文化"新的內涵。在新平花腰傣人居住的熱壩,冬季蔬菜種植面積27000多畝,產量235.9萬噸。該地區種植了65,438+20萬畝甘蔗和近2,000畝果樹。現代生態農業使傣族村寨的田園風光既保持了傳統風貌,又充滿了現代氣息;建設現代經濟生態園成為花腰傣經濟發展的方向,傳統生態文化在現代發展中得到升華。現代經濟生態園和優秀的“花腰傣”文化在這裏交融;“花腰傣”與自然生態的不解之緣延伸於此;“生態國家”的特征在現代經濟的浪潮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現實告訴人們,符合人性要求和自然規律的現代生態經濟,培育了花腰傣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人工生態環境。它不僅是保護花腰傣文化的生態屏障;也是花腰傣文化發展的經濟支撐。它既是花腰傣生態依賴和轉型的結果,也是現代經濟、科技和民族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產物。
(3)經濟全球化對民族文化有積極作用。我們不可能硬性規定壹個區域經濟的限定範圍,更不可能規定傳統文化的保護範圍。開放的經濟和文化沒有邊界。經濟全球化不應理解為經濟和文化的統壹和統壹。就目前我們所能知道的趨勢而言,經濟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有以下積極影響:
第壹,各種經濟和自然資源不再孤立存在,屬於某壹個地區,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分布。區域經濟的實力,體現在以經濟文化特色參與分配並在全球經濟中立足的能力,實現經濟文化的融合互補。
第二,現代經濟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經濟區域、經濟與生態的和諧交融。雖然在實現和諧與融合的過程中會有激烈的資源分配競爭、不平等和反社會的非人競爭,但和諧、融合、發展才是主流和方向。經濟的和諧融合體現在文化領域,就是不同文化的認同和相互交流,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第三,現代經濟註重質量的提高。在提高質量的前提下,調整擴大數量,以數量的調整增長和質量的提高不斷滿足社會需求。社會需求不僅僅是物質方面,還有文化和精神方面。就現代社會而言,對文化精神的需求是主要的更高追求。文化和經濟沒有明顯的界限。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更經濟,價值更高,應該高度重視。
第四,經濟全球化消除了發展的階段性障礙,使後發地區可以跨越發展階段,直接參與國際分工,融入現代知識經濟的大潮。這種經濟現象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不應該以任何手段阻礙不同文化的交流;了解不同的文化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傳統民族文化不會把所有外來文化都當成敵人;傳統民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比較中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更加珍惜和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
第五,現代經濟是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其發展過程是歷史的揚棄。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結果只能從歷史軌跡中尋找。經濟全球化歸根結底是經濟壹體化和文化多元化,即區域經濟的互補性、融合性和不可分割性,人民物質生活整體水平差距的縮小和文化生活的豐富性。
作為新平“花腰傣”文化的壹部分,上述觀點得到了驗證。“花腰傣”文化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在短時間內向外界傳播,讓世界了解自己,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此同時,“花腰傣”也享受到了全球化帶來的技術、信息、人流、商機等好處,對外交流空前擴大,實現了地域的跨越,這對於壹個封閉地區的民族來說非常重要。如今,花腰傣地區電話普及率達到每萬人4.2部,電視覆蓋率達到98.13%。在對外經貿方面,農產品出口法國、四川、廣西等地,年銷售額1776.5萬元。花腰傣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文化的復興,就是壹個非常典型的例子。①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不僅沒有對花腰傣文化造成損害,反而促進了花腰傣文化的發展,為花腰傣文化的進壹步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也回答了經濟發展與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不是壹對矛盾的問題。相反,經濟發展可以為文化的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花腰傣”文化與新平縣經濟發展
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中國加入WTO,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新平該怎麽辦?調整和進壹步明確新平的發展戰略,需要結合市場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對新平的資源狀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分析比較的結果是:新平有兩個具有發展潛力的比較優勢資源。壹個是新平的“花腰傣”文化,這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人口占花腰傣的大多數;第二個是原始森林,面積53萬畝,陸路離昆明中心城區最近。因此,結合當代經濟發展趨勢和雲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的戰略,新平縣委制定了加快民族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建設綠色經濟強縣、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強縣”為戰略發展目標。因此,“花腰傣”文化被視為促進當地經濟建設的契機。初步實踐證明,民族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花腰傣”文化可以成為發展旅遊經濟、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新平在國內外知名度的大平臺。“花腰傣”文化在哀牢山腳下和嘎薩河兩岸繁榮發展。它悼念原始森林的神秘,古老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亞熱帶河谷的風景...壹幅幅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的畫卷,不僅吸引著中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工作者,也成為人們旅遊和探索自然與人文的迷人之地。目前,壹年壹度的傳統“花街節”已成為省內部分遊客的選擇。2000年,到新平旅遊的人數達到35萬。新平縣委、縣政府在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舉辦了中國雲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國際研討會吸引了來自7個國家的近70名外國學者和50多名中國學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80多名記者也前來參加這壹世紀初的國際盛會。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以及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播放或刊登了數十條關於新平的新聞和報道。新平的“花腰傣”文化和生態文化建設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這壹在花腰傣傳統花街節期間舉辦的國際盛會,將花街節與學術會議相結合,將新平的旅遊產品推向全國,創造了千人齊聚傣族鄉趕花街的空前盛況。新平“花腰傣”文化品牌已進入雲南旅遊經濟的“大觀園”。“花街節”過後,零星的遊客和成群的小團隊源源不斷,進壹步推動了新平旅遊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文化的提升帶來了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旅遊基礎設施的發展。國道213至新平大新公路路面鋪裝工程正在緊張施工中,預計雨季前(最晚年底)通車。縣城與“花腰傣”生態村的油路鋪設也可在年內完成。縣城規劃的實施和建設管理為“花腰傣”故裏壹日遊創造了條件,磨沙、嘎撒鎮旅遊服務設施將進壹步完善。新平花腰傣文化與哀牢原始森林的聯姻,有望形成雲南旅遊的又壹個知名品牌。2001新平交通條件可大幅改善,使“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特色產品更具競爭力,進壹步強化了距昆明中心城區最短陸路距離的優勢。屆時,遊客將由昆明接送,2日可遊覽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或磨盤山原始森林。“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雲南著名的旅遊產品之壹。
其次,由於花腰傣文化在新興產業中的作用,不僅會增加群眾收入,而且對增強傣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其整體文化水平也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近年來,沿海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娛樂業的發展。新平很多有壹定知識水平的傣族年輕人,因為收入的差異和適應沿海文化發展的需要,紛紛背井離鄉。這就沖擊了花腰傣的傳統文化,遠離傣族村寨的傣族青年很難完整保留傳統的花腰傣文化。將“花腰傣”文化開發成旅遊產品,可以讓有壹定文化基礎的傣族青年在傣族鄉大顯身手。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總幹事Koxingski教授在考察了新平的旅遊和經濟發展後認為,留住當地的年輕壹代並建設自己的家園非常重要,這是許多國家在發展中的經驗教訓,也是壹個地方開發建設成功的標誌。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新平的“花腰傣”文化將會源遠流長,年輕壹代也會有信心在家鄉創業,為家鄉建設而自豪。
再次,花腰傣文化發展帶動的旅遊業的興起,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刺激和增加了消費,促進了農業的深入發展。花腰傣人聚居的新平四鎮,發展果蔬條件較好,特別是海拔1.300m左右,氣候濕潤,水土條件好。他們是最適合荔枝生產的地區,他們的產品比廣東、廣西早半個月上市,在品質、上市時間、滇中運輸距離上有更強的優勢。新平縣自行培育出“水東、大紅袍、妃子笑”三個優質品種,攻克了嫁接的技術難關,啟動了萬畝荔枝果園建設。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新平彜族和傣族的特色菜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各種花卉、野生甜菜、苦菜、四丫菜,這些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加上獨特的傳統烹飪,會讓遊客大開眼界,食欲大增,流連忘返。
可見,花腰傣文化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並將對整個傣族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合目前已取得的經驗,在下壹步發展中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壹)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縣的規劃目標和原則。以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為品牌,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縣的戰略,體現了以花腰傣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經濟建設重點產業培育的融合;戰略構想體系和旅遊產品結構決定了新平旅遊經濟是花腰傣文化與生態環境融合的產物。分析新平經濟現狀,尋求經濟增長點是必然選擇;是新平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開發旅遊資源;培育兩大旅遊品牌,發展規劃目標為:2010年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30%以上,遠期目標達到50%以上。發展花腰傣文化和旅遊經濟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①把花腰傣文化的傳統特色與提高傣族青年的文化水平結合起來;在實施新平“花腰傣”文化旅遊品牌戰略中保護和發展“花腰傣”文化,提高旅遊經濟的收入比重;②民族文化旅遊的發展應與生態園藝農業和原始森林觀光相結合;③花腰傣自然村重點保護區的建立應與傣族人民的普及教育相結合,增強他們自我保護和發展的意識;④旅遊經濟的發展應與綠色產業的發展和小城鎮的規劃建設相結合。
(二)民族文化和生態旅遊縣建設的主要內容。實施“新平花腰傣文化”旅遊品牌戰略的主要思路是實現“三位壹體”,培育“兩個品牌”,即形成民族文化、原始森林、生態農業三位壹體的旅遊經濟,推出“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兩個品牌。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建設民族文化生態村。以嘎灑鎮附近的大檳榔園、磨沙鎮附近的大浴場村、窯街鎮趙米地村為基礎,保持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村民生產生活習俗,規劃建設與自然融為壹體的旅遊道路和衛生設施,增加人工植物群落,改善環境質量,保持民族文化魅力。以增強農產品集散、旅遊住宿、購物等服務功能為重點,把嘎薩、磨沙鎮建設成為文明衛生的民族文化旅遊集鎮,成為傳統花街節和“旅遊花街節”的舉辦地和遊客集散地。在旅遊交通沿線實施生態農業建設和“花腰傣”文化走廊建設,加強花卉、水果、蔬菜等園藝產品開發,繼續營造竹子、核桃等生態經濟林,保護天然灌木、闊葉林和次生松林,使新平永遠享有“哀牢山綠寶石”的美譽,實現全景入新平、聯景異景的保護建設目標。在縣城建設民族文化藝術宮,系統介紹和展示以“花腰傣”為代表的新平民族文化,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購物壹條街。發展以生物制品業、農產品營銷業、旅遊業為主導產業的服務業,構成城市經濟的產業支柱,實現城鄉壹體化發展,實現文化、生態、經濟的統壹和提升。
(3)政策取向和措施。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努力提高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地位。嚴格執行旅遊發展規劃,確保規劃的統壹性,增強規劃的約束力。建立旅遊行業管理規範,保證旅遊服務質量,提高產品競爭力。建立遊客投訴中心,維護遊客權益。鼓勵社會投資參與旅遊設施建設,動員和組織傣族人民參與旅遊開發,形成傣族民間文化表演、民族飲食、民族飾品的商品化。加強導遊隊伍建設,重視發展花瑤傣族民間導遊組織,提高導遊的文化水平和外語能力。
給…作註解
①關於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請參見鄭曉雲《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民族研究》第1期,2001。
摘自《中國雲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國際研討會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