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灰塑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據《宋高僧傳》卷十八記載,灰雕在已有四年(884)。此後,明清時期的灰色雕塑最為流行,尤其是在祠堂、廟宇、寺廟和大屋中。

花山鎮鐵山村少城村,年輕氣盛。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成為灰塑技術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6月5438+10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宣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宣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6月,國務院宣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灰塑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盤古王生日是花都區的傳統民俗活動。每年農歷8月12日為生日,生日活動時間為農歷8月12日至8月15日。盤古祭壇是壹個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秀才邱茂松在十陵廬山(今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壹塊石碑,上面刻有“盤古王天地初神位”壹書。傳說這塊石碑原來立在梯田上的盤古廟裏,是梯田上的瑤族逃亡時遺留在這裏的。邱茂松把發現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的生日,並建了盤古祭壇,吸引人們前來慶祝。此後,盤古祝壽逐漸發展成為壹項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俗活動,影響了珠三角和粵北地區。附近的鄉鎮組織了舞獅隊在盤古壇前表演,還有唱大戲、打燈籠、搶煙花等民俗活動。

盤古生辰不僅反映了古代的胡崇拜和社會祭祀文化,而且承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重要的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價值。

5438年6月+2007年10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宣布盤古生辰入選廣州市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灰塑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的壹個體裁。它繼承了《詩經·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還善於雙關、疊字。客家山歌除情歌外,還有勞動歌、勸誡歌、業歌、戲歌、誇歌、玄學歌和猜調、小調、竹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二重唱、合唱、歌劇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視為《詩經》遺產的自然之音。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押韻朗朗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以來,客家山歌在民間盛行,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花都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鐵面、芙蓉、獅嶺等客家聚居鎮。人們壹直有工作時哼山歌,閑暇時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比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市場、獅嶺市場、北興市場、岐嶺市場、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演出,深受市民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的組織者、山歌手劉曉雯被授予“廣州市優秀鄉村民間藝人”稱號,並自費出版了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 * *三集),免費發放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開設了上百個客家山歌班,免費教群眾唱山歌,積極宣傳普及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客家山歌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琺瑯,又名“佛朗”、“法蘭”,產於中國。1979至1981期間,華縣搪瓷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賴明、楊誌金、黃建恒、黃等7人多次到北京搪瓷廠學習景泰藍。1983年,楊誌峰等人將“景泰藍”技術與“廣琺瑯”技術有機結合,創新發明了壹種新技術,命名為“蔡中琺瑯”。這項技術既繼承了景泰藍的璀璨花紋,又襯托了廣州琺瑯的典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型彩畫書法,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觀賞價值。“蔡中琺瑯”產品包括花瓶、點心盒、盤子、罐、碟、碗、鐘、電話、燈、鈕扣等。多次參加輕工業部和省市有關部門組織的展覽,獲得多項榮譽和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蔡中琺瑯技藝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花都燈會燈會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傳統民俗,也是人們祈求新年的壹種形式。有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遊燈活動不斷豐富,其形式和規模在清代達到最大。

在過去,華縣的元宵節活動非常受歡迎。正月十五晚上,大部分村莊都舉行了燈會活動,場面十分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扔燈籠,祈求榮耀,孝順父母,新年順利,豐收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旅遊燈的習俗停止了。90年代初,花都部分村落(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冉頭、花嶺等村)逐漸恢復了打燈籠出行的習俗。65438年至0996年,譚埠鎮水口村康公廟重建後,香港人任光榮倡議創辦“元宵節”,恢復旅遊、拋燈籠活動,至今已舉辦12屆。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的燈會在康公廟前舉行。* * *有三個程序:第壹,最後壹個燈籠主人付完扔燈籠的錢後,在廟前與親友和村裏的長輩共進晚餐(稱為“千歲宴”,即65,438+02桌年齡在千歲以上的人)。第二,飯後扔燈。先是“贊登先生”唱燈籠,然後群眾根據自己的意願出價。出價最高者勝出,燈籠的價格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淩晨12點前,結束亮燈活動,然後進行亮燈活動。康公廟前,舞獅隊與村中賓客齊集,康寶儀元帥、文昌帝、貝帝、關帝、王老爺等五位菩薩依次從廟中擡出。在菩薩、醒獅隊和今年的賞燈優勝者之後,手持火把和燈籠的人們組成了連續的遊燈隊,在村內外的固定區域遊行。

水口村燈會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影響較大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和民俗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花都燈會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南獅南獅,又名“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是地道的廣東民間舞獅。南獅是花都的傳統民間藝術,也是壹項受歡迎的體育活動。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諸多文化元素。由於跳、蹲、弓步、弓步、弓步都是武術動作,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壹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村落都有武校,聘請武術家教孩子武術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越來越受歡迎。在節假日和開幕式上,村裏的獅子隊走上街頭采摘綠色和旅遊。近年來,花都區政府致力於舞獅比賽,每三年舉辦壹次“花都區舞獅大賽”。在第八屆舞獅比賽中,新華街道大塘側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吳恙村舞獅隊獲得壹等獎,獅嶺鎮聯合村1隊、宜山村舞獅隊、花東鎮珠湖村舞獅隊和新華街道大塘側新華二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河虹橋A隊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石楠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粵劇粵劇是中國南方的壹大劇種,融合了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益陽、昆山、梆子,吸收了木魚、龍舟、南音、粵劇、粵曲、小調、小曲等珠三角民間音樂。它也被稱為粵劇和廣府劇。粵劇最初的表演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戲曲工作室普通話。直到清末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話。

花縣(今花都)人愛粵劇。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粵劇壹直在華縣流行。每當有迎神大賽或學校募捐,都會表演粵劇助興。在縣城的每個鄉鎮、村裏、集市上,都習慣性地搭起戲棚,邀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白玉堂、黃中美、黃,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50年代的、越音樂家羅進等都是華縣人。

1956年,佛山特區將“群眾粵劇團”劃歸華縣,華縣有了專業粵劇團。1959年,“華縣粵劇團”正式成立。文革開始後,劇團就癱瘓了。1967年,華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華縣粵劇團由華縣文藝工作組重組,話劇《洪秀全》曾被省級電視臺錄制。從1981年11月到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重建。1987年,粵劇團重新掛牌。至今,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也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了業余粵劇團,編了《解放區的日子》,巡回演出,轟動四鄰。隨後,李希、羅東、碧村、浪頭等50多個村相繼成立了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花都開始流行“私人合夥局”。近年來,花都區文化部門每年舉辦粵劇粵劇大賽,為戲迷提供表演和交流的平臺,每年舉辦文藝創作大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粵劇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淩銳盆景淩銳盆景主要產自赤坭鎮淩銳村。盆景在豐群、田心、竹洞、上聯珠和朱霞蓮村以及炭步和獅嶺種植。赤坭鎮淩銳村位於花都區西部,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有著100多年的悠久歷史。淩銳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下,灌溉方便,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合盆景種植。

赤坭鎮淩銳村主要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淩銳村種植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九裏香和羅漢松在造型上比較有造詣。九裏香盆景是淩銳·盆景的代表作,制作工藝精湛,造型造詣極高。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宣布淩銳盆景入選第壹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94 19年4月,花都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調查、收集、管理和保護全市文物。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了花都市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坊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大宗祠、清代資政大夫廟(含水仙廟)、盤古王廟(簡介見《花縣誌》文化藝術部分)。次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文物保護管理的通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

重建洪秀全故居(包括書房)

1961修復洪秀全故居。1998年,故居地基坍塌,墻體成為危房。165438+年10月,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65438+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建,次年2月恢復開放。

修復老臣大夫廟古建築群。

三花村老臣廟建築群(含水仙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年久失修,原有建築技術遭到嚴重破壞。1993,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恢復復建。三花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嶺南古建景觀工程公司承建。對建築群主體建築進行了技術全面修復,並對周邊景觀環境進行了整治,使建築群恢復了原貌。2000年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旅遊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紅山村”旅遊區

紅山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腳下,被譽為“廣州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資10多萬元發展紅山村旅遊,去年在東部建成深谷景區,明年還將在西部建成淺谷景區。

  • 上一篇:開壹家自己的小店需要做什麽?
  • 下一篇:茶葉包裝要註意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