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州國際旅遊節每年從四月持續到五月。
神秘的寺廟在二月初(農歷正月初五)迎接財神
西山太湖梅花節3月1-10
三月至五月的虎丘花展
3-6月拙政園杜鵑花俱樂部
交趾水鄉服飾文化節四月
五月的南濠街神仙廟會
7-8月拙政園荷花節
虎丘廟會9月-10
中國絲綢旅遊節9月20日-25日。
蘇州田萍紅楓節165438+十月
寒山寺2月31日23: 00起除夕聽鐘。
蘇州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
農歷四月十四滾神仙。
農歷4月14日是呂洞賓(八仙之壹)的神仙生日,俗稱“神仙生日”。這壹天,前往長門神仙寺的香客很多。據說呂洞賓在這壹天漫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凡是得了怪病,又難以痊愈的,往往都是命運的安排。每個人都想碰碰運氣,得到仙女的青睞,俗稱“滾仙女”。現在已經成為民間廟會活動。
農歷六月初六揭書翻經。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都有曬書的習俗。寺廟把藏經搬出來曬幹,僧人趁機召集農村老婦女開“翻經會”,在那裏翻經,在烈日下暴曬,聲稱“翻經十次,來世可翻男兒身”。
另壹個民間諺語說:“六月六,狗洗澡。”(蘇州話稱洗澡為淋浴)帶小貓小狗到河邊洗澡是壹天壹次,以免虱子跳蚤。
吃蘇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相傳農歷6月24日是雷尊的生日。吃“翟磊素”就是為了拜雷尊而吃素。據說可以消災避疫,保平安。過去,蘇州人吃“翟磊蘇”,壹般從6月1日到雷尊生日結束持續近壹個月。觀前街的松鶴樓餐廳在結束肉食的那天,特別推出了時令面條——紅燒鴨肉面。所以蘇州有壹句歇後語:“蘇起家的肉——鹵鴨面。”
農歷七月初七。
也被稱為女兒節。傳說在這壹夜,喜鵲成群結隊飛到銀河,搭了壹座鵲橋,牛郎和織女在此相會。七夕之夜祭祀織女,乞求其智慧和巧藝的民間習俗,稱為“乞巧”。
蘇州民俗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文化現象。蘇州民俗如同蘇州2500年的歷史畫卷壹樣多姿多彩。
雖然大部分民俗已經淡出了現實生活,但仍然值得紀念。
在《魯》的序言中,有這樣壹句話...千裏之外,風不同,百裏之外。雖然世界上時間順序都壹樣,但壹方有另壹方的風土人情,很難得到,也很強。吳的潮流越來越新,五音復會,五色分離。由於農業、桑樹和水稻的生產是吳國人民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們自然特別重視春夏秋冬四季。立春是壹年農事開始的標誌,隨之而來的是迎春、打春、放牛、祈求山神、社稷等民俗活動。為了勸農,不違農,祈求“五谷豐登”。清朝以前,迎春習俗盛行,連蘇州知府都要親自率三郡(常州、元和、吳縣)過春節。隊伍從道前街衙門出發,經過湖龍街(現人民路)、東北街,今天的“迎春廣場”便可見證。秋天還有表演社戲祭拜上谷神的習俗。人們在曠野搭起舞臺,收錢演戲,眾人圍觀,感謝神靈的保佑,表達豐收的喜悅。每年農歷十二月初二,養蠶家庭都要祭祀祭掃竈神,舉行“撒種”儀式——這其實是壹種簡單的消毒、保護蠶種的方式。森林很多,幾乎壹年四季都有。
蘇州節日民俗及其文化內涵也特別豐富。壹般都有相關的歷史淵源和民間傳說,並伴有相應的傳統節日娛樂活動和時令小吃。如正月十五“花燈”,二月十二“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節)看山塘會,四月十四“滾仙”,五月端午賽龍舟,六月四日看荷花,七月十五“虎丘中元節廟會”。蘇州人有種花愛花的習俗,僅虎丘就有兩座花壇。每年2月12日,花神生日,蘇州人,尤其是花農,都會早早趕到廟前慶祝,獻上三樣幹果,晚上燒香,大家提著燈籠,背著花神,在虎丘、山塘壹帶遊行,往往要“鬧”到天亮才能盡興。民俗往往是壹個地方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歷史的反映,具有強烈的個性。正因為如此,民俗文化以其最個性化、最平民化的特點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蘇州水多,蘇州人愛逆流而上,所以蘇州的船菜、船點都是在船上發展起來的。相傳,吳王夫差有壹次和心愛的公主侍壹起赴宴,乘船遊覽。到了唐代,山塘河開鑿後,回七裏山塘,遊虎丘,成了千年習俗。石湖望月,許江起航,遊船大多“船艙裏有竈有酒有茶有菜,讓客人參考”。比如近年來蘇州日益興盛的“太湖船菜品鑒會”,就是蘇州旅遊經濟中獨具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的壹道菜,或者說是吳地風情的現代新版。蘇州光復鎮角上村“農家樂壹日遊”在巍峨的群山和碧波環繞中,讓壹批批海內外遊客帶著對寧靜、純凈的精神追求走進吳中人的日常家居生活,走進農民種果、種花、宴飲、飲茶的民俗氛圍。這種多姿多彩的吳中民俗應該還是發展旅遊文化的壹筆豐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