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處理黨際關系:相互競爭
英國工黨的執政地位不是歷史形成的,也不是法律上不變、永遠執政的,而是在五年壹次的全國大選中通過競爭獲得執政地位。對於包括工黨在內的執政黨來說,大選是檢驗其處理與反對黨(如保守黨)之間黨際關系的重要關頭和機會。處理得當,可以增加選民的支持,獲得更多選票;處理不當,失去其他政黨的支持,可能會失去贏得大選的機會。雖然英國是典型的以慣例規範政黨參與選舉的國家,但政黨的活動包括五年壹次的全國選舉競爭,這不是不作為,而是滲透在政治運作的諸多環節中。特別是在選舉年,政黨之間的競爭是和平的,是民主、平等、合法、理性的過程。但是,既然是比賽,就必然有贏家和輸家。所以選舉驚心動魄,充滿懸念。比如2005年5月的英國大選,從5438年6月+10月開始,在英國各地和全國壹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工黨和保守黨互相攻擊的各種創意廣告牌,以及各個黨派在社區和大學舉辦的各種宣傳會。2005年4月的第壹周,英國三大政黨保守黨、工黨和自民黨迫不及待地競相宣布各自的競選綱領。為了鼓勵更多的選民在投票站投下謹慎的壹票,選舉委員會煞費苦心地在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爾加廣場豎起了兩塊三米多高的廣告牌。廣告牌上寫著“5月5日投票”,非常醒目。其目的是提醒和鼓勵選民投票給工黨。工黨壹旦執政,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處理與保守黨、自民黨等小黨的黨際關系時,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壹是極力醜化和孤立競爭對手,以排擠他們,抓住他們的弱點。二是拉攏、分化、瓦解對手。三是與對手討價還價。壹旦發現對手的想法和觀點對自己有利,就應該拋開政治分歧,吸收。
(二)處理黨政關系:黨政合壹。
處理黨政關系的執政方式是壹個執政黨奪取政權、支配公眾權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壹個執政黨執政方式是否科學的重要標誌。從英國的實踐來看,無論哪個政黨取得執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接管政權,掌握中央行政權力,承擔內政外交的領導責任。這樣面臨的問題是,壹方必須單獨組閣,迅速組閣,應對。執政黨領導班子與黨首、總理三位壹體,黨政兼職。他們既有立法權,也有行政權,還有黨內實權。【1】(P595)英國工黨自1997年執政以來,也是按照上述慣例組建政府,控制內閣。就控制內閣而言,英國工黨政府實行內閣制。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由議會多數黨領袖組成,是制定英國國家政策的機關,是整個國家權力的樞紐。工黨要想順利執政,首先要控制內閣,內閣成員全部來自工黨。在英國君主立憲制下,政府由所有大臣、國務大臣、政務大臣、執政黨監事和王室官員組成,這些人都被稱為國務大臣。內閣只是國務委員的壹部分,總理除外,壹般由外交部長、國防部長、財政部長、首席大法官、國務會議秘書組成。內閣成員不僅是政府的管理者,也是議會立法的成員。首相不僅是政黨的領袖,也是內閣的核心人物,更是英國政府體制中執政黨、立法和行政相結合的體現。這樣,執政的工黨控制了議會和內閣政府。另外,首相作為工黨領袖,控制著黨,監督者控制著兩院議員,壹般可以保證立法權和行政權的壹致性。此外,由於首席大法官和最高上訴法院的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也是由首相向女王推薦和任命的,因此首相實際上控制著司法權。這樣,執政的工黨憑借其影響國家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權力,制定和實施反映其政治價值取向的重大內外政策。[2](P77)實際上,立法權和行政權都被壹方壟斷了。[3](P56)可見,工黨采取的是黨政結合的執政方式和領導方式,其主要表現可以概括為: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控制內閣,組織選舉,參加社團活動,聯系民眾和社會組織,爭取選民,取得政權,鞏固執政地位。
(三)處理黨與人民的關系:對選民“壹邊倒”。
人民的支持是所有政黨生存和發展的前提,選民的支持是政黨執政的法律基礎。不管是什麽樣的黨,都不例外。英國工黨在執政過程中,從首相到大臣,從每壹位工黨議員到每壹位工黨地方議員,都非常重視與選民的互動和溝通,及時傳遞親民信號,盡力處理好黨群關系,盡力樹立親民形象,盡力減少執政阻力,優化執政環境。“選民是真正的上帝”和“選民是執政的希望”的觀念非常明顯。比如,我們非常關註社會問題,尤其是公益問題,大力改革關系到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教育和醫療衛生制度,使之更多地惠及中下層選民。此外,工黨政府在控制公共開支、減少財政赤字、還權於民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2000年的倫敦,英國歷史上第壹次由選民直接選舉市長,下放了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議會的權力。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在聽取民意的基礎上實現的。總之,工黨政府刻意營造了與民同甘共苦的形象,取得了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等成就。而這些實實在在的成績,都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親民來實現的。第壹,通過建立網站,樹立親民形象。勞動黨總部網站欄目齊全,選舉意願強,開放性強。比如妳可以在網上註冊加入工黨,在網上註冊成為常年選舉的誌願者,在網上為工黨選舉捐款。該網站向公眾開放首相和大臣的電子郵件地址,人們可以就他們關心的任何問題,包括工黨的重大決策,直接發送評論、建議甚至批評和攻擊。發給總理的電子郵件,回答結果會在網站上公布。工黨還專門推出了工黨學校管理者網站,旨在加強工黨與當地學校的溝通,提高教育質量。此外,許多工黨議員不僅在各自選區成功舉辦了每個“周五服務日”,還在各自選區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公布自己的郵寄地址、聯系電話、電子郵箱、傳真號碼等。,全天候為選民服務。二是通過多媒體互動樹立親民形象。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現代西方社會制度下,政治與選民的疏離感越來越強,普通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越來越低,英國也不例外。為了克服這種政治現象,進壹步加強政府與選民的關系,工黨政府非常重視現代媒體作為加強工黨與黨內外溝通的“喉舌”和“橋梁”的作用,以及在執行政府決策中的輔助作用。壹些部長和工黨議員經常主動邀請媒體,主動接受媒體邀請,親自在網上互動聊天;基層積極分子廣泛舉行小組會議和支部會議,鼓勵公民通過電子郵件、電視、電臺采訪、網上留言和短信等方式,就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向工黨決策機構國家政策論壇建言獻策。這些形式在壹定程度上恢復了英國社會民主制度下政治與民眾的疏離感,拉近了政府與選民的距離。第三,總理和部長們以身作則,樹立親民形象。比如前首相布萊爾(1997年43歲登上首相寶座),年輕活躍,善於與公眾和媒體溝通,親和力極強。他壹度被英國民眾廣泛認可,甚至被視為歐洲新壹代政治家的典範。尤其是布萊爾的笑容、充沛的精力和平易近人的形象,讓他深受黨內外老少的喜愛。特別是布萊爾利用工作視察、電視采訪、給報紙寫親筆信、做客網絡等形式,加強與英國老百姓的交流,給英國民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處理黨與媒體的關系:自由與幹預的適度結合。
英國的現代化造就了高度發達的信息產業,媒體對政治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眾媒體被稱為“第四權力”,因此處理好與新聞媒體的關系成為工黨執政的重要議題。[4](P24)工黨執政之初,正是英國媒體迅速膨脹的時期。時至今日,英國電視臺已經發展成為擁有400多個頻道的媒體帝國。其新聞產品和英語節目橫跨並占據了世界媒體版圖的大部分角落,享有不可動搖的地位。BBC World是英國廣播公司的全球電視新聞服務,已傳送到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在英國電臺廣播中,BBC至今保持著霸主地位,收聽率達到人口的56%,節目產量占所有電臺節目的30%。此外,BBC不僅通過“世界服務”制作電視節目,還制作廣播節目。目前BBC全球觀眾654.38+0.2億。期刊,如《私家偵探》和《經濟學家》,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目前,英國有3000多種期刊雜誌,而且新的雜誌還在不斷出現。期刊雜誌在相對健康的環境下快速發展。如今,在資本和有序的市場運作下,英國媒體的發展已經到了壹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電視、報紙、期刊等媒體領域的不同新聞產品,在細分市場、合理定位、穩定消費群體、完善組織的條件下,繪制出了壹幅英國媒體地圖。總的來說,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壹樣,新聞業在英國已經成為壹個強大的經濟產業。在英國。80%的成年人至少閱讀壹份全國性報紙,而周日報紙的閱讀率為75%。根據英國的壹項調查,電視和報紙作為信息獲取的來源,排在朋友、家人、政治家和其他信息資源之前;在現代工業化國家,2/3的公眾通過電視獲取國內和國際新聞。在所有媒體中,電視對最多的人有最大的影響。[5]因此,布萊爾成為工黨領袖後,更加關註媒體對工黨政府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關註媒體進行的各種社會調查結果。他認為,輿論監督是密切執政黨與外界聯系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政府與公眾互信、促進政府信息透明、有效制約政府職權的重要“法寶”,“以更專業的方式將黨與媒體有機結合,以媒體為坐標設計黨的競選策略”。工黨明確規定由首相新聞發言人協調內閣大臣和政府各部對外聲明,並宣布禁止工黨議員在媒體上攻擊黨的政策,違者將受到嚴厲追究。執政的工黨對媒體持謹慎態度,新聞媒體享有相對充分的報道自由,政府很少進行直接檢查和幹預,除非在損害國家利益或政府形象時對媒體進行控制。[7](P33)縱觀布萊爾及其工黨執政的這些年,處理“黨媒關系”的執政方式主要有:直接占有或間接控制新聞媒體;註重與媒體的公關,化解媒體對執政黨的負面報道,積極引導輿論;註重更新宣傳理念和方法,完善宣傳機制,樹立良好的黨的形象。當然,當輿論監督事關政府形象或國家利益時,工黨政府是不會手軟的。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壹樣,雖然政府信息相當透明,有壹系列制度來保障,但媒體對政府輿論的監督還是有很多政治成分,政府也會對媒體施加相當大的壓力。所有領域的媒體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某種特定形式的控制或限制。可見,英國輿論監督的自由受制於政府權力的制衡,而這種制衡的方法實質上是壹種變相的控制。[8](P13)正如詹姆斯·柯倫和科林·賴斯所說,“是時候同時解釋媒體和英國政治了...壹切都證明,英國國家執政黨正在進化過程中,正在逐漸將帶有北美風格的機制納入原本就偏左的英國工黨,試圖構建壹個聯盟式的政治力量。默多克媒體帝國的迅速崛起揭示了全球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英國國家政治的急劇變化和布萊爾等國家政治家對全球化下文化演變和經濟壓力飆升的調整。媒體與政治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因此不可能在單個國家的層面上對其進行判斷和分析。然而,對這種關系的分析是理解媒體和政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