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周瑜故意為難諸葛亮,要求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沒有拒絕,而是答應了。更有甚者,諸葛亮說不用十天,三天就能完成。他只需要魯肅提供20艘快船,裏面全是稻草人。諸葛亮算了算時間,在第三天的第四更率領20只船來到曹穎,乘著江面上的濃霧。
周瑜為什麽要諸葛亮準備十萬支箭?如果讓諸葛亮準備十萬張弓,諸葛亮不是死了嗎?
首先,這只是《三國演義》裏的情節。我們不能按照現實的想法去猜測。小說中的情節只是作者自由設定的。之所以設置這個情節,是想表達周瑜的智力不如書中的諸葛亮。這是劇情的需要,不是說想怎麽準備就怎麽準備。
其次,箭在當時是消耗品。拍攝壹次後,需要再次定制,不能重復使用。除非妳能贏得戰鬥,然後把它從敵人的身體或營地中拔出來,否則弓不是消耗品,可以重復使用。壹般來說,壹把弓可以用壹輩子,除非被敵人折斷或拿走,壹般都是重復使用的。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現在的圓珠筆壹樣。筆桿可重復使用,不容易壞。妳想什麽時候用都可以,但是筆芯是消耗品。寫完壹個筆芯就需要換了。理論上,壹個筆筒可以用無數個筆芯。這個道理就跟壹張弓可以用無數支箭壹樣。妳要造箭,妳沒聽說過造弓,所以三國演義不能違背常理,所以周瑜想說妳可以造十萬。
最後,箭是當時唯壹的遠程攻擊武器。當時無論水軍作戰還是陸上作戰,都需要用箭遠距離攻擊敵人。箭的作用比弓重要得多,劑量也大得多。所以如果是軍隊裏做的,壹般都是用箭做的。沒聽說過會做弓,周瑜讓諸葛亮準備十萬支箭。
需要註意的是,周瑜並沒有真的要求諸葛亮準備十萬支箭。他的目的是造十萬箭殺死最大的敵人諸葛亮,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周瑜處處受制於諸葛亮,處處被諸葛亮算作死人。《三國演義》裏還有壹個著名的故事:周瑜三齊。
周瑜三次被諸葛亮抓住,三次在諸葛亮身上吃了虧。第壹次,他趁機搶走了南郡周瑜的勝利。第二次,他抓住了周瑜軟禁劉備的企圖,卻反而讓劉備把孫權的妹妹帶走了。這叫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三次,周瑜打著攻下西川的旗號,企圖用假的辦法滅郭,搶荊州,卻被諸葛亮抓住了。結果周瑜被抓了。
所以諸葛亮處處比周瑜足智多謀。就算周瑜要諸葛亮造十萬張弓,諸葛亮也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諸葛亮可以用壹招,以周瑜的名義騙孫權十萬弓。這不僅是壹次手術,更是壹次手術。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驚天動地的聰明才智和他的妙計,他壹定能做到。
諸葛亮可以向劉備借孫權的十萬張弓,因為周瑜沒有弓。孫權拿十萬弓應該沒問題。關鍵是如何奇妙的說服孫權,借出十萬張弓,相信這部小說可以做到,或者諸葛亮可以用謀略的手段從曹操那裏騙走十萬張弓。《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曹操的軍隊有165438+萬張弓。
《三國演義》就是要表現諸葛亮有多聰明,他是如何智取周瑜的。所以為了劇情,無論周瑜提出什麽策略,諸葛亮都有辦法破解,但那樣的話,可能就沒有草船借箭,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壹個“諸葛借弓”的故事。
當然,就像《三國演義》裏的結局壹樣,是諸葛亮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同時又遷怒於周瑜。最後周瑜被三氣所殺,諸葛亮因智謀出眾而名揚三國。如果妳認為如果周瑜讓諸葛亮造十萬張弓,諸葛亮就不可能被處死,那就不要這麽想。其實《三國演義》的結局早就註定了:諸葛亮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