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特征
1.性價比高。
使用鋼架蒙古包,首先在價格對比上,同樣直徑的蒙古包使用木材的價格比我們的鋼架蒙古包貴3倍以上。我們使用的鋼管都是鍍鋅永不生銹的國標鋼管。
2.建造和拆除
在架設安裝方面,任何蒙古包都是過去無法比擬的。最小的鋼架蒙古包,15分鐘兩個人就能搭起。這個特點極大的吸引了做夜市燒烤的商家,方便快捷。
3.保暖效果好
蒙古包有四層隔熱層。第壹層是防雨大化纖帆布,是最好的防雨帆布,抗老化,使用壽命長。第二層和第三層分別是白色的保溫羊毛氈和保溫層,這樣蒙古包就可以壹年四季使用,最後是金色的襯布,讓人進入後就像進入了壹座宏偉的宮殿。感覺舒服。
二。蒙古族蒙古包的構成
蒙古蒙古包主要由木架、毛氈、繩子三部分組成。不用泥水制作土坯磚的原料不是木材就是羊毛。
1.賈母
蒙古包的木架包括陶腦、烏尼、哈那、門檻。
2.陶腦
蒙古包有連接式和插椽式兩種。需要好的木材,壹般用檀香木或榆木制作。兩種覆板的區別在於組合覆板的橫木是分開的,插入的椽子覆板是不分開的。耦合套有三圈,外圈有很多小棍凸出來連接烏尼。這壹套nao和吳妮是連在壹起的。因為可以壹分為二,所以駱駝運輸起來非常方便。
3.烏尼
Unautong翻譯過來就是椽子,是蒙古蒙古包的肩章,上蓋nau,下接Hana。其長度、大小、厚薄要統壹,木材要求要壹致,長度要由瑙的套數決定,其數量也要隨瑙的套數而變化。只有這樣,蒙古包才能齊肩圓。烏泥是壹根細長的木棍,呈橢圓形或圓形。上端應插入或與套筒連接,頭部必須光滑,略彎曲,否則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壹個繩扣,可以把漢娜放在壹起。厚度由Hana決定,壹般卡在Hana那端的丫叉裏,上端剛好平齊。烏泥壹般用松木或紅柳做成。
4.哈娜
Hana插座設置nau和uni,毛氈包大小確定,至少四個,數量由nau大小決定。Hana有三個神奇的特點:
壹是它的靈活性。高度可以相對調節,不像桃腦和烏泥的大小固定。壹般來說,習慣上說有多少個頭,多少皮釘,更不用說幾尺幾寸了。皮釘壹般有十個皮釘,十壹個皮釘等等(指壹個哈娜)。皮釘越多,Hana站得越高,越不容易被拉長;皮釘越少,Hana站的越低,拉長的可能性越大。壹般有十四、十五、十六個頭。加壹個頭,網格會增加,Hana的寬度也會增加。此功能提供了擴展或收縮蒙古包的可能性。制作哈娜時,將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條等距離交替排列,形成許多小的平行四邊形網格,交叉點用皮釘釘牢(最好是駱駝皮)。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如果蒙古包要建得高,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如果要建得短,Hana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雨季應設置得高壹些,多風季節應設置得低壹些。蒙古人常年遊牧,不用擔心蒙古包地基的選擇。這種房子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比擬的。因為Hana的這個特點,所以裝卸、搬運、覆蓋都非常方便。
二是巨大的支撐力。Hana的丫形分支口,向外交叉,上面接受Wuni的呼叫,下面觸地的叫leg,兩邊與其他Hana的呼叫並列。Hana的頭部均勻承受來自Wuni的重力後,通過每壹個網格均勻分散擴散到Hana的腿部。這就是手指粗的柳條能承受兩三千公斤壓力的秘密。
第三,外形美觀。Hana的木材采用紅柳,質輕而不折,打孔不裂,受潮不變形,粗細、高低、目數壹致。這樣制作的毛氈包不僅滿足力學要求,而且外觀對稱美觀。
要特別註意Hana的弧度。壹般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內彎曲,臉要向外突出,腿要向內卷曲,上部不要比下部更直立。這樣可以穩定烏尼,包形圓潤,方便用三根繩子系住。
5.毛氈門
Hana站起來後,調整網格大小。Hana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被框住了。所以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要彎腰才能進去。毛氈門應該掛在外面。
6.臺柱
蒙古包由八根哈納柱子支撐。蒙古包太大,重量增加。刮風的日子會使陶腦的壹部分彎曲。連接套管通常就是這種情況。八十個哈納蒙古包需要四根柱子。在蒙古包裏,有壹個用火支架圍起來的木架,在它的四個角上做了孔,用來插入柱腳。在柱子的另壹端,它被支撐在nao組上的系木上。圓柱有圓形、方形、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圖案包括龍、鳳、水和雲。陛下平時可以用龍紋。
7.裁縫業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墻根、氈簾等組成。
8.頂層毛氈
頂氈是蒙古蒙古包的頂飾,歷來受到重視。最上面的毛氈是方形的,四角要貼膠帶,有調節新舊空氣、包內冷暖和光線強弱的作用。頂部毛氈的尺寸由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決定。切割時,以橫桿中間為起點,向兩邊逐壹測量。四邊要用駱駝毛的撚線覆蓋,四邊四角要取出各種花紋,或在四邊並排縫上兩條馬毛和馬尾辮繩,四角釘上帶子。
9.天花板
天花板是蒙古包覆蓋烏尼的部分。每壹半像壹把扇子,通常由三層或四層毛氈組成。內層稱為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陶腦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和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毛氈作為天花板的正面,以半個橫木畫出的部分作為天花板的領子,在中間挖壹個相當於陶腦的圓,就切出了天花板。剪領子的時候,不要露出頭。篷布的制作講究吉日。切割時,它被分成兩塊,接縫沒有完全對齊,所以必須錯開切割。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雨、風、灰塵的湧入。裏面的毛氈壹定要包裹在哈娜和烏尼的腳的交叉處,這樣外面的毛氈就不會那麽緊,蒙古包的外觀也保持不變。
吊頂切割後,外層周邊要進行修邊壓邊。前襟要定四指寬,領子要定三指寬。兩條相連的直線也要加邊。這樣可以把毛氈邊固定牢固,看起來也很美觀。
10.毛毯類
Hana周圍的毛氈部分稱為毯子。普通的蒙古包有四條毯子。裏外三層,內層叫哈納布奇,長方形。
裁縫包毛氈的時候,比漢娜高壹點。毛氈的領子要留有抽孔和帶子。毛氈腿上也有繩子。毛氈的外露部分應該磨邊並壓平。東北地毯與東橫木相交有層次感。有壓條的毛氈要壓在沒有壓條的毛氈上。毛氈的翻領沒有層次感和包邊。
11.外胎
外罩在蒙古語中稱為呼勒圖日格,是覆蓋在天花板上的部分。它是蒙古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征。
當裁縫Huleturige的時候,他的領子剛好和陶腦的外環壹樣大。Huleturige有四條腿,與Wuni的腿齊平。外罩的前面系著許多帶子。它的領子和翻領應該有鑲邊。有雲紋,荷花,吉祥圖案,刺繡非常漂亮。呼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以前是普通人所有,後來成了貴族喇嘛的專利。
門,原指毛氈門,由三層或四層毛氈制成。長度和寬度是按門框的外側量的。四面接受兩面,有各種花樣。普通門有白色、藍色和紅色。掛在門上。門頭和天花板之間的縫隙要用毛氈堵住,有三個舌(三個凸出的毛氈條),也要包邊,有花紋。
12.磁帶
蒙古包的帶、繩、壓繩、捆綁繩、落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娜向外爆炸,使天花板、毛氈在風中不會滑落、揚起。總之,保持蒙古包牢固,延長壽命有很大關系。
13.環繞繩
繩子是捆綁漢娜的繩子,由馬毛和馬尾辮制成。分內繩和外繩。把馬的鬃毛和馬尾辮擰成六股細股,左三股右三股擰成壹股繩,再把兩股、四股、六股並排縫成壹股扁的。這種繩子的優點是能吃硬,不拉伸。內繩是蒙古包豎起時,系在裸體哈那中間的壹根羊毛繩。韓亞的壓力很大,內繩的質量壹定特別強。壹旦內繩斷了或者沒有系緊,哈娜就會被撐出來,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系在毛氈外面,分為上、中、下三段。有些繩子的顏色搭配的很好,很花。外繩既能防止哈娜鼓出來,又能防止毛氈滑落。
14.壓繩
壓繩也叫帶,分為內壓繩和外壓繩。豎樹的時候,綁在裸體烏尼周圍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有四六個,也是馬毛和馬尾辮做的,比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壹樣粗,防止套筒下沈或翹曲,保持蒙古包頂部的原始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壓繩、網帶、蓋帶三種。普通壓繩比內壓繩粗,毛氈外面用外壓繩。四個在前面,四個在後面。與常見的壓繩不同的是,網帶套在天花板上,像流蘇壹樣垂在包包周圍。尤其是吊頂下擺的制作更為精致,垂下來縫在地毯上。外罩帶只適用於有外罩的蒙古包。帶外罩的毛氈包不需要其他的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到了壓包頂部繩子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毛氈,不如說是壓繩。外罩腳上釘的綁帶更合適的壓住天花板的內束,讓強風吹不過來。
15.繩索下落
捆綁繩是將相鄰兩個漢娜棋子的口部捆綁在壹起使其成為壹個整體的細繩,由駱駝膝蓋上的毛與馬鬃、馬尾辮摩擦而成。墜繩是繩子最高點拉下來的繩子。蒙古人非常重視這種皮帶,它是用公駱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毛尾巴制成的。風力大的時候收緊下降繩,可以防止強風灌進來把氈屋吹走。
16.隼鳥
Hayabuqi是圍繞毛氈旋轉並壓縮底部將其密封的部分。春、夏、秋三季冬天主要用芨芨草(枯枝)、小蘆葦、木頭、毛氈等材料制作。在溫暖的季節,隼鳥被卷成壹根圓棒,無風的日子折疊收好,有風的時候圍起來。冬天使用的Hayabuqi是由幾層上面疊有圖案的毛氈制成的。
17.木桿
蒙古包後面總有壹根光禿禿的木桿立著,人們非常尊敬它。通常不允許外人靠近。據說漢朝的蘇武被發配匈奴,被阿提拉流放北海。他到達後不久,李陵,指揮官,奉命勸說蘇武投降。被蘇武罵了壹頓,連棍子都打了,嚇得他跑了。從此阿提拉拒絕供養蘇武,蘇武開墾土地種植糧食。無論是放羊割草,農事,還是生活睡覺,任務上的雙節棍從未離開過蘇武的身邊。久而久之,雙節棍上的飄帶和小球都磨掉了,他還帶著。當地的牧民看到他時,都非常欽佩他。蘇武被漢朝歡迎回國後,當地百姓懷念他,於是都在蒙古包後面支起壹根光禿禿的木桿,作為蘇武壹直堅守的節日手杖的象征。
三。蒙古包的影響
1.文化符號
幾個世紀以來,蒙古包壹直是這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斯倫所說,“蒙古蒙古包的聖火是家庭和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在這裏誕生。那些被蒙古包包圍著的、具有部落最古老、最基本特征的語言和氛圍,代代相傳,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
2.文學作品
在歷史上,許多來自東西方的旅行家、探險家和學者在他們的作品中寫過蒙古包。紀堯姆·德·魯布魯·奎斯(Guillaume de Rubru quis),法國人,1252年被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派往蒙古帝國,寫了《東方遊記》。《東方遊記》說:“他們把這些帳篷做得很大,有時可以達到30英尺寬。因為我曾經測量過壹輛汽車在地面上留下的兩條軌道之間的寬度,是二十英尺。我曾經數過,有壹輛車,二十二頭牛拉著壹頂帳篷。據宋代彭大牙、徐婷所著《黑韃靼略》記載:“穹窿分兩種:燕京之制,以柳為骨,可卷起,前面開門,似傘骨,頂上開壹孔,名為天窗。都是毛氈做的,可以馬上裝。草用柳樹做成硬圈,直徑用毛氈固定。不能卷起來帶上車。“宋末元初,遼人趙良思有詩曰:“北風吹雪下雞山,燭火暗夜寒。“這個金庫是壹個蒙古包。明代蕭達恒的《北陸風情》、清代張穆的《蒙古遊牧民族》、13世紀中葉約翰·普拉諾·賈賓尼和威廉·魯布魯克的遊記、《馬可·波羅遊記》等。,這些作品都有對蒙古蒙古包稍縱即逝的描寫。比如《馬可·波羅遊記》中說,蒙古包是用木桿和氈制成的圓形房屋。可折疊,移動時疊成壹捆,在四輪車上拉,蓋時始終朝門南。
3.研究專著
近代以來,國際上對蒙古包的研究更加活躍。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先生於20世紀30年代考察了錫林郭勒盟的蒙古包,並發表了調查報告《蒙古包》。他在報告中寫道:“蒙古包是蒙古族物質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可以說,了解蒙古包的壹切,就是了解普通蒙古人的真實生活。”這句話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遊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當代學者如內蒙古的嘎林達爾、蒙古的麥達爾、大理蘇榮、沙日布都吉等都有關於蒙古蒙古包的專著出版。其中,麥達爾和大理蘇榮合著的《蒙古蒙古包》壹書,結合了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建築學等學科的知識,對蒙古蒙古包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學者郭玉橋所著的《詳談蒙古包》壹書,是我國最詳盡的蒙古包專著。
內蒙古更多相關文化:內蒙古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