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州,味在西關。西關菜力求“色、香、形、意”的完美結合,享有“食在荔灣”的美譽。這裏有數百種美食,如老西關牛雜、南新雙皮奶、歐上塘蝦仁雲吞面、德昌鹹煎餅、荔灣船粥、西關香腸等。其中以陶陶居、趣甜糕、蓮香樓、榮華為代表的酒樓生產的廣式月餅享譽海內外,遠銷世界各地。
壹個百年唐人街閃耀全球——上下九步行街
上下九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壹,是廣州的標誌性形象工程,被譽為“羊城-西關商業走廊十大旅遊景點”。整條街由造型獨特、古色古香的騎樓建築組成,是南歐建築與廣州特色相結合的產物。還有中國數壹數二的玉器市場——華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全國農副產品市場、中藥材市場——清平市場。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達摩到中國傳教,在西關下九路(今“西來第壹處”)登陸,建“西來寺”(今華林寺),開創了中國的禪宗和嵩山少林寺。上下九步行街自1995建成以來,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
商埠之譽古今——廣州“十三行”
早在明末清初,十三行就位於南海縣東部,管轄廣州西部。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壹通商口岸;沙面島曾經是英法等國的租界。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使沙面成為當今中國最具歐洲風格的地方之壹。歐美20世紀初風格的建築有幾百棟,古樹很多。看著珠江的白天鵝池,有壹種遼闊感和氣象感。
陌生人的西關
深受外鄉人影響的西關故事,被大批定居下來的閩商所效仿。
其中壹個故事是益民市。康熙初年,作為海禁的補充,清政府在浙、閩、粵沿海地區實行“移邊”政策。壹萬多人從珠江口被強行遷到南海縣的西村和潘塘——這個數字對以後西關的人口構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要知道當時南海縣人口只有9萬!350年後,這群土家的後代可以稱之為“老西關”了!沿海地區的漁民以捕魚為生,但拿到“西關戶口”就失業了。為了填飽肚子,他們帶著小雞去河邊摸魚蝦,去最近的天津做鬼。郊區出現了壹個新的市場,被稱為“移民城市”。後來政府發現“遷”字刺眼,改稱益民城,也就是現在的西華路。
另壹個故事是十三行。《潘路五爺》成為了口碑和十三行首富。這四大家族的創始人都出身貧寒,發展成神話,有些西關人誤以為是鄉賢。其實陸家是廣東新會人,潘家、吳家、葉家是福建人,和那些窮苦人家壹樣,都是移民西關的外鄉人。
看到十三商先富起來,西關土著也跟著富起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外貿的,圈內人就爬到外貿車邊上,開個機房織布出口。編織行業利潤少了,周邊的機房也如雨後春筍。於是,大量的農房被改造成了機房,連片的樓房越來越荒廢。原住民洗腳下地,永安、喜樂分崩離析。
當“老老少少”需要配備工薪族的時候,簡直是天作之合,失業的書呆子渴望被剝削,在圈外的人緣與周圍的男男女女相得益彰,所以被稱為“機房男孩”。打工比種地好。同樣的道理,加入機房排隊可行的消息傳到四鄉,三江、武陵的貧農湧向西關。清代經學家寫道:“鄉民初進城當幫工時,皆聚在長壽寺前(註:地址今長壽路),任人雇傭,服務多年,稱為年仔。”四鄉年輕人絡繹不絕,西關人口構成又添新元素!
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失敗者成為“不歸之旅”。最倒黴的人最好的選擇就是當乞丐。西關丐幫陣容鼎盛,大本營就在華林寺周圍。流氓無產者無法無天,西關治安形勢嚴峻。當局知道如何“兩手抓”。他們壹方面設立了金光閃閃的西關汛期,壹方面在十八大設立了關懷培育廳。這兩個機構與宋代西關歷史上的繡衣坊、安樂路齊名。
民俗在歷史上受到重視。
西關不僅以端莊、典雅、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在繪畫、書法、粵劇等方面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發源於西關;粵劇和粵劇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民間設立了幾十個“私局”。西關被譽為“粵劇之鄉”。
建築文化關南嶽
陳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塑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詩人郭沫若曾贊道:“天可換工,人為天不可超”!西關大屋是最具嶺南民俗風情的建築,裝飾精美,工藝精湛,門、滿窗等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