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舞節奏歡快,動作強烈,以抖肩、搓臂、騎馬為最鮮明的特點。經典的蒙古族傳統舞蹈包括劍舞、筷子舞、黛安舞和碗舞。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Yatoga(蒙古古箏)、蒙古琵琶、蒙古尤克裏裏、蒙古戰鼓等。蒙古包是草原上壹種圓形尖頂的圓頂屋,由木柵欄柱、門、頂圈、襯氈、毛毯、皮繩、鬃繩等組成。
蒙古蒙古包在《史記》、《漢書》等中國典籍中稱為“氈帳”或“拱頂”。在蒙古典籍中,它被稱為“Vorugetaiger”,意思是沒有窗戶的房子。在現代蒙古語中,它被稱為“Benbugegeri”或“蒙古語Legegeri”,意思是圓形或蒙古語的房子。“寶”字來源於滿語。滿語稱這種蒙古族居住的房屋為“蒙古包”,意為“家”,“包”與“包”相近,所以蒙古包壹直作為音譯流傳下來。主要條目:蒙古音樂
長調民歌
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遊牧勞動中,創作了長調民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現自己的遊牧生活。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長調民歌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包括草原牧歌、贊美詩、鄉愁歌、婚禮歌、情歌等不同類型的歌曲。
長調民歌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線條多呈起伏狀,表現了遼闊的草原自然環境。節奏長,字數多,字數少。敘事性的語言節奏、抒情性的長節奏和裝飾性的“諾古拉”節奏巧妙地結合在壹起,形成了長調民歌的節奏。
好來寶
好來寶,又名“好利寶”。它是壹種民間藝術形式,壹個或幾個人坐著用蒙古語表演“說唱”,並伴有胡俟等樂器。它形成於公元12世紀左右。
“好來寶”的蒙古語意思是“壹起唱”或“壹起唱”。歌詞是四句壹節,頭韻。或四句押韻,或兩句押韻,有幾十句歌詞押韻到最後。表演可長可短,藝術家們經常即興表演並現場演唱。節目內容可以是敘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有贊美也有諷刺。修辭手段,包括比喻,誇張,排比和重復,被廣泛使用。使其表演具有幽默、節奏明快、酣暢淋漓的特點。
進入20世紀以來,好來寶的表演方式多樣化,簡單的學徒表演形式被稱為“雅布幹”。樂器伴奏的表演形式可分為胡琴伴奏的“任虎好來寶”和各種樂器伴奏的“乃日勒好來寶”。“雅布幹”的表演形式因人數不同,也有壹人獨唱和兩人對唱兩種形式。在節目內容上,也有記敘文、調侃文、贊美文三種類型。除了展示民族生活的節目,如《燕丹公主》、《富饒的查幹湖》、《不如做個藝術家》等。漢族的歷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也被好萊塢的藝術家剪輯和表演過。
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漢語意為“講故事”,因其使用了蒙古族說唱,是蒙古族民間藝術的壹種形式,所以也被稱為蒙古語講故事,蒙古族民間稱只講故事不使用樂器的烏力格爾為“亞巴幹烏力格爾”,又稱“胡睿烏力格爾”;與超兒相伴的烏力格爾,被稱為“任潮烏力格爾”;在胡俟伴奏下說唱的烏力格爾是“任虎烏力格爾”。任潮烏力格爾廣泛流傳於中國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任虎烏力格爾廣泛流傳於遼寧蒙古族聚居區、吉林郭爾羅斯和內蒙古科爾沁的農村和牧區。
馬頭弦樂器
在眾多樂器中,馬頭琴最受蒙古人的推崇。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傳統樂器,具有非常獨特的風格。傳統的馬頭琴長約四英尺,以木頭為桿,頂部雕刻馬頭,底部為鏟形皮鼓。用馬尾辮紮成兩根弦,再用馬尾辮做成弓弦,演奏時能發出悠揚深沈的音調。馬頭琴的演奏不同於其他弦樂器。它的弓弦不是夾在弦中間,而是彈在弦外。
胡俟
蒙古族胡俟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壹,可分為男高音胡俟、男高音胡俟和男低音胡俟三類。高音胡俟明亮清脆,多用於獨奏、合奏和合奏。中低音胡俟音色渾厚醇厚,擅長演奏抒情音樂,主要為科爾沁民族說唱藝術烏力格爾、好來寶伴奏。他們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蒙古族胡俟的代表曲目有法事、八音、阿塞爾(上圖為大胡俟)、莫德列馬、扭藤、蓮花華英(上圖為小胡俟)等。蒙古族胡俟文化積澱豐厚,表現力豐富,技藝自成體系,旋律悠揚樸實。是從事半農半牧生產方式的蒙古族人民的優秀音樂創作,在蒙古族歷史、文化學、民俗學、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元代以後,胡俟藝術廣泛流傳,壹度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及華北地區,對漢族民間說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遼,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是目前胡俟藝術最繁榮的地區。最早的古代蒙古繪畫藝術是遊牧民族的巖畫,多為民間畫家所作。反映了當時人們生產勞動的形象。?元代出現了壹批著名的蒙古語畫家。比如宮廷畫師李火孫就曾畫過成吉思汗、窩闊臺等先人的畫像。玉汗擅長水墨畫和竹畫,風、煙和崔塗是繪畫中的傑作。太定皇帝的第三子蕭公太子,擅長書畫,創作了《畫鹿》、《畫蝶》等作品。先是帖木兒有了“風景壁畫”;元代時,書生堅忍不拔,擅長詩畫,畫了壹幅竹石圖。郝忠女有《無逃圖》等。元末蒙古族畫家張彥甫,有《江南秋思》、《雲林》、《雲山》、《疏竹鳥》等作品。
明代的畫家是陳·。清代畫家王琴巴拉以《青山白雲》等畫作聞名。著名山水畫家蔔延圖繪制了《瀟湘圖》,著有《畫心答》,對繪畫的壹些重要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
蒙古繪畫藝術還表現在壁畫上。元朝的墳墓上覆蓋著彩色壁畫。墻上畫著男女主持人相對而坐的畫面,後面是壹男壹女服務員,身材和裝束明顯是蒙古族;墓壁兩側有主人的生活圖片,背景展示塞北的自然風光。蒙古的佛教寺廟裏也有很多壁畫。如美岱召、大召、五當召、烏蘇圖召,都有大型壁畫。
宋念(1837—1906),現代蒙古族畫家,清同治八年(1869)曾師從壹位著名畫家,師從壹位名師,頗有造詣。光緒二十三年(1897)寫了壹本書《藝苑畫論》。?蒙古族文學源遠流長,神話傳說、英雄史詩和歌曲贊美它,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奴隸制初期的氏族社會和部落人的漁獵牧業生產,原始部落之間激烈頻繁的戰鬥,以及古代勞動者渴望征服自然力和社會惡勢力的理想和願望。《勇士古納幹》、《江格爾》等古代英雄史詩,以極強的藝術概括力反映了壹個歷史時代的面貌,對後世蒙古族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成吉思汗統壹蒙古各部落到元朝建立,蒙古人的政治經濟發展空前,與中原漢族、中國各少數民族乃至歐亞各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得到了極大的發揚,形成了民族文學藝術史上的壹個全盛時期,著名的歷史文學名著《蒙古秘史》(舊譯《元朝秘史》)、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成吉思汗的兩匹馬》、《孤兒》、抒情歌謠《母子之歌》(即《金殿芙蓉書》)、《阿勒欽白之歌》的出現,標誌著作家文學的興起和各種民間文學的不斷繁榮。
從元末到整個明朝,蒙古封建主義從歐亞和中原廣大地區退到了大漠南北。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被大大削弱,從此蒙古文學進入了所謂的“暴風雪時期”。雖然整個文學的發展並沒有因此而中斷,但文學在蒙古各部、各聚居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曠日持久的封建割據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不滿和抵制。傳記史詩《格斯爾傳》是壹部經過長期口頭流傳的文字作品。這部優秀作品脫胎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卻在蒙古世代流傳,並已完全蒙古語化,成為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獨立作品。隨著清朝統壹中國,蒙古人的混戰和割據逐漸結束,社會趨於穩定。隨著各民族間經濟文化聯系的恢復,漢族古典文學(主要是明清時期的詩歌和小說)和藏族民間文學(如民間故事和諺語)對蒙古族文學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漢藏文學作品,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唐朝》、《格薩爾王傳》等,都被改編或重新創作,並以蒙古語評書、故事的形式廣為流傳,幾乎家喻戶曉。
蒙古現代文學是在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烈火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直接關系到民族的生存和人民的命運,充滿了強烈的時代精神。歌頌起義英雄的民間敘事詩《伽達默爾》和內蒙古東部淪陷區流行的抗日反滿民歌《國士歌》。
新中國成立後,詩人那賽音·朝克圖和巴布林貝赫,小說家馬拉欽福、阿·奧德斯爾、安克勤福(莫南)、紮拉嘎胡,劇作家朝克圖仁和雲照光等都創作了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在他們之後,新時期湧現出壹批新的文學人才,他們在題材、風格和文學觀念上銳意創新,在文學的各個領域都表現出令人矚目的可喜成績。此外,在蒙古族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史詩《格斯特勒》和《江格爾》中發現了許多新版本或新篇章,著名民間藝人帕傑演唱的長詩《英雄格斯特勒汗》也有記載和整理。經典名著如《蒙古秘史》、《清史演義》、《壹樓》、《為紅亭哭泣》等。已陸續整理出版。這些作品被翻譯成中文後,在中國各民族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以及吉林、黑龍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區的民間舞蹈。蒙古族舞蹈文化與他們的狩獵和遊牧生活密切相關。蒙古族先民的原始舞蹈形式,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雕刻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巖畫中,都有生動真實的表現。在古代,蒙古族有許多模仿兇猛動物的舞蹈,如“白海清”(白鷹)舞、熊舞、舞獅和鹿舞。作為壹種獨立的形式,這些舞蹈大部分已經失傳,但仍在薩滿舞蹈中有所體現。
蒙古族從事畜牧業和狩獵生產。長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下,加上自古以來對天地山川和鷹圖騰的崇拜,牧民們在生活中創造了大量的樂舞,如“擠奶舞”、“筷子舞”、“碗舞”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黛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