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
向竈神獻祭
在中國,春節通常是以祭竈開始的。民謠“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竈。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臘月二十三官持祭祀竈,二十四官持,二十五官持。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壹種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人們稱這個神為“命主菩薩”或“竈主命”。據說他就是玉帝加封的“九天東廚統領廚宮”,負責管理各家的廚火,被崇拜為壹家之主的保護神。竈神龕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神的神像在中間。有些沒有竈王壁龕的人還直接把神像貼在墻上。有的神只畫壹個竈神,有的神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為“廚王奶奶”。這大概是對人類情侶形象的模仿。竈神的雕像大多還印有這壹年的歷法,上面寫著“東方廚師當家”、“世界守護者”、“壹家之主”等字樣,以示竈神的地位。兩邊有“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祝福全家平安。
竈神從去年大年三十開始就壹直呆在家裏保護和監督家人。臘月二十三,竈神會升天,向天上的玉帝報告這壹家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根據竈神的報告,玉皇大帝把新的壹年吉兇禍福的命運托付給了家人。所以對於壹個家庭來說,竈神的報告真的很有意思。
送竈壹般在黃昏舉行。壹家人先去廚房,擺好桌子,在廚房墻上的神龕裏給竈王爺上香,獻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然後把竹竿紮成紙馬,做動物的飼料。用焦糖祭祀竈神,是為了讓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還在竈王爺的嘴上裹上糖,說“多說好話,不說壞話。”這是用糖堵住竈神的嘴,叫他不要說壞話。在唐代的《舊時代年譜》中,偶有“司明(竈神)用酒糟敷在竈上而醉”的記載。人們用糖塗上竈王爺的嘴後,摘下神像,帶著紙和煙升天了。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稈和松枝,然後把供奉了壹年的竈王爺雕像從神社裏拿出來,和紙馬、草料壹起放在火上燒。院子裏燈火通明,此時壹家人圍著火堆磕頭,邊燒邊祈禱: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竈尺去西天。有壯馬,有草料,妳會平安到達。蜜瓜又甜又甜。請對玉皇大帝好言相勸。
送竈神的時候,有的地方還有幾個乞丐,打扮起來,唱歌跳舞挨家挨戶送竈神,取名“送竈神”,換取食物。
送竈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很普遍。魯迅先生曾寫下“壹個庚子送竈當事實”的詩句:唯有雞膠香,衣裳香。如果家裏什麽都沒有,就只有幾只羚羊。
他在《送廚竈之日》壹文中說:“廚君升天之日,街上還有壹種糖,壹個柑橘那麽大,我們那裏也有,只是扁扁的,像厚厚的煎餅。那就是所謂的牙齦牙。”本意是想請廚君吃了它,粘上牙齒,這樣就不會說玉帝的壞話了。"魯迅詩中"羚羊"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印石傳》:"宣帝稱帝時,陰子方最孝最慈。第十二天早上做飯,見到竈神,孩子又要拜,又要慶祝;家裏有壹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第三個之後自然就變得極其有錢了。“我已經認識了第三代,我已經發跡了。所以我經常推薦臘月裏的羚羊拜竈。”尹子芳見了竈神,祭了羚羊。後來,她交了好運。從此,殺羚羊祭竈的習俗流傳下來。
唐宋時期,祭竈的供品相當豐富。宋代詩人範成大對當時的民間祭竈活動寫了壹段非常生動的描述:古代傳說臘月,竈王爺對天說話。雲,車,馬流連,家有杯盤。豬頭是煮熟的,魚是新鮮的,豆沙和甘松魚餌是圓的。男人提出讓女兒回避,就是喝酒燒錢。妳聞不到妳仆人的掙紮,妳的貓狗碰妳也不覺得生氣。送妳到天門醉飽,也不要長勺短勺的重復雲煙,向市場乞討分。
臘月二十三的祭祀爐,與中國的新年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壹周後的除夕夜,竈神帶著壹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他神壹起來到了人間。竈神被認為是指引天上諸神的。其他神過年後又升天了,只有竈神會在別人的廚房裏呆很久。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神叫“接竈”。壹般是除夕夜拾竈,儀式簡單很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龕前燒香就行了。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竈”。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竈。據說竈神長得像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神的起源,由來已久。在中國的民間神中,竈神的資格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據古書《禮記·禮記》記載,孔英達說:“顓頊之子日立為祝融,拜為竈神。”《莊子·盛達》記載:“竈有饃。”司馬彪評價說:“饃饃,竈神,壹身紅衣,看起來是個美女。”“抱樸子。《魏徵》也記載:“在壹個漆黑的夜晚,竈神還指責白人有罪。”這些記錄很可能就是竈神的來源。還有,或者竈神是個挖柴生火的“燧人氏”;還是神農的“火官”;或《黃帝烹任》的“蘇李記”;或竈神姓張,名榜,字郭;眾說紛紜。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時候有個姓張的家庭,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油漆工。我哥哥的專長是烹飪鍋碗瓢盆。他被東街和西廣場邀請,他們都稱贊他的廚藝很高。他成名已久,稱他為“張躁王”遠在千裏之外。奇怪的是王說,無論誰建立了壹個爐子,他喜歡幹涉別人的家,如果有爭議的話。遇到吵吵鬧鬧的媳婦,他會勸,遇到兇婆婆,他會說自己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鄰居有事都會找他,大家都很尊重他。王活了七十歲,他死的時候,正好是臘月二十三的深夜。在王死後,張嘉珂陷入了壹片混亂。原來王是壹家之主,家裏的壹切都由他指揮。現在大哥已經離開了人世,弟弟只能寫詩畫畫。雖然他花了很多時間,但他從來沒有打理過家務。幾個房間的媳婦吵著要分開,畫師被攪得無奈,整天皺著眉頭。壹天,他終於想出了壹個好主意。臘月二十三,王逝世壹周年,深夜,畫師突然打電話叫醒全家,說大哥出現了。他帶著兒子、兒媳和全家人來到廚房,卻看到漆黑的廚房墻壁上,搖曳的燭光顯示出王和亡妻的樣子,全家人都驚呆了。畫家說:“我睡覺的時候,夢見大哥和大嫂成了神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的太子。妳總是又懶又懶,嫂子不和,不敬不孝,讓家人不安。”大哥知道妳們要分手,很生氣。他要去告訴玉帝,他會在除夕那天下來懲罰妳。聽到這些話,孩子們的侄子和兒媳們都嚇壞了,他們立即跪下,連連磕頭,並急忙把王平時最喜歡的糖果帶到爐子上,懇求竈王原諒。從此,經常吵鬧的叔叔、哥哥、兒媳再也不敢鬧了。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和睦。鄰居們知道了這件事,消息傳開了,他們都來到張的家,想知道真相。其實臘月二十三晚上廚房墻上的竈王爺是畫家提前畫好的。他來鎮上嚇唬他孩子的侄子和兒媳,但這種方法真的很管用。於是鄰居來找畫師打聽情況,他只好裝模作樣,把畫好的竈王爺分發給鄰居。於是,沿著農村流傳開來,家家戶戶的廚房都貼上了竈王爺的形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祈求家人平安的習俗。祭祀竈神的習俗流傳開來後,從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其納入祭祀儀式,在全國範圍內制定祭祀竈神的規則,成為固定的儀式。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也有“跳竈王”、“打竈王”的活動。“跳竈王”是從古代驅魔發展而來的民間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的活動。臘月初壹到二十四,是“跳竈王爺”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三五成群,裝扮成竈臺的女子在門口用竹枝搗亂,討錢,稱為“跳竈臺王”,也含有驅邪的意思。這項活動主要在我國東南部進行。
掃塵
竈臺節結束後,正式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工作。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中國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春節”或“除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樂於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有意思的是,關於古代掃塵的起源,有壹個比較奇怪的故事。傳說古人相信每個人的身上都附著壹個三屍神。他像影子壹樣,跟隨著人們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奉承和八卦的家夥。他經常在玉帝面前講故事,把世界描述得很醜陋。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這個世界簡直就是壹個充滿邪惡的骯臟世界。壹次。三屍神秘報告訴我們,世人都在詛咒天帝,要造反天帝。玉帝大怒,下了壹道聖旨,要迅速查明天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任何憎恨神靈並侮辱他們的人都把他們的罪行寫在屋檐下。然後讓蜘蛛用網蓋起來做標記。玉皇大帝在除夕夜下令王靈官下去,所有被標記的家族都被斬首,壹個不剩。眼看這個計劃就要成功,三個屍神趁著空隙,飛下凡間。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在每家每戶的屋檐和墻角做了記號,好讓王陵宮滅絕。正當三屍神作惡時,廚神發現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趕緊找各路廚神商量對策。所以,我想出了壹個好主意。從臘月二十三送竈之日起,到除夕收竈之時,家家戶戶都要收拾屋子。如果哪個住戶不幹凈,竈神就會拒絕進屋。大家按照竈神升天前的指示,打掃灰塵,撣去蜘蛛網,打掃門窗,把自己的屋子徹底打掃幹凈。王靈官除夕夜訪下界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通明,人團圓,其樂融融,世界壹片美好。王靈官找不到表示不良行為的標誌,非常驚訝。他沖回天上,告訴玉帝人間平安幸福,祈求新年快樂。玉帝聽後大為震驚。他降旨扣留三屍神,下令抽他三百個嘴巴,把他永遠關在牢裏。多虧竈神幫忙,這場人間災難才得以幸免。為了感謝竈神幫人消災解難,保佑張祥,民間掃塵總是從廚房送來後開始,壹直忙到大年三十。
“臘月二十四掃屋帶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晦氣”。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三屍神”道教稱之為“神”,供奉在人體內。據《太上三屍經》“上屍名彭淑,在頭中;中國屍體的名字叫彭,在人的腹部;這具屍體的名字叫焦鵬,在人腳裏。”他還說,在的那天,他們去天庭向皇帝陳講述人類的罪惡;但只要人熬夜,是可以避免的,這就是所謂的“守庚申”
吃爐子糖
煮糖是麥芽糖的壹種,很粘。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脆脆,有壹種特殊的風味。真正的關東糖,硬到摔不碎。吃的時候壹定要用菜刀劈開,材料很重很細。味道微酸,中間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兩四兩,價格也比較貴。糖分芝麻糖和非芝麻糖兩種。糖做成瓜形或北瓜形。中心空虛,皮厚不足五分。雖然大小不同,但交易還是按重量計算。大蜜瓜有壹兩斤重,但拿來當幌子,買的人很少。
解郁黃
按照古老的習俗,竈王爺上天時,玉帝會在臘月二十五親自下凡,調查人間善惡,決定來年的禍福。因此,家家戶戶都向他獻上祝福,稱之為“接玉帝”。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和言語中小心翼翼,爭取良好的表現,以贏得玉帝的青睞,為來年帶來好運。
沖出混亂
直到大年三十才派竈神來歡迎他回來。在此期間,地球上沒有上帝的管轄,在所有被原諒,許多人結婚,這被稱為“驅逐混亂”。亂年是人們為自己設計的調整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期。年底了,人們有了閑暇和積蓄,對於那些很少有精力做大事的人來說,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的需要,發明了這種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人們的生活秩序是由民俗規範的。
趙天蠶
又名“焚田蠶”、“燃田蠶”、“焚田財”,是江南壹帶流行的祈求新年的民俗。臘月二十五,綁著火炬的長桿會立在田裏,用聖火來預示新的壹年,欣欣向榮的聖火預示著來年的豐收。這個活動在除夕的時候在壹些地方舉行。
千燈節
這是蒙古族和達斡爾族的宗教節日。蒙古語稱為“甘明卓拉”,意為千燈節。臘月二十五,我做了“甘明卓拉”,在廟裏點燃,以為點得越多越吉祥。這個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的蒙古族中最受歡迎。在這壹天,當地人吃烤牛肉和羊肉,並舉行傳統的體育和娛樂活動。
洗澡
傳統民俗中,這兩天要集中洗澡洗衣服,以擺脫壹年的黴運,為明年春節做準備。北京有句諺語“二十七洗去病根,二十八洗去邋遢”。臘月二十六洗澡是“洗福祿”。
小除夕
除夕的前壹天叫“小年三十”,人們互相拜年時叫“別老”。戶外燒香叫“天香”,壹般要三天。
趕上新年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過年”。土家族比漢族早壹天或幾天過春節。
關於土家族“過年”的傳說;
1.明朝派土家兵到東南沿海抗日,軍令緊急,提前春節開赴前線。將士奮勇作戰,立下“東南第壹功勛”。後人習慣於提前壹年壹度的節日來紀念這次探險。
2.土家族祖上貧窮,年三十要給富人打工,提前過年,以便與家人團聚。
3.舊社會每年都有政府軍來驅趕百姓,土家族人為了逃避提前過年,吃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