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蜈蚣養殖環境

蜈蚣養殖環境

如何通過人工栽培蜈蚣草來建造蜈蚣養殖池,又名天龍,具有很高的藥用和經濟價值。目前蜈蚣供應量不多,人工養殖蜈蚣是農村致富的壹條途徑。我國人工養殖的蜈蚣多為少刺蜈蚣。現介紹其繁育技術如下:1 .蜈蚣養殖池應建在通風向陽、排氣條件好、潮濕僻靜的地方。水產養殖池塘可以建在室內或室外。養殖池用磚或石頭砌成,用水泥抹平,池深80厘米。池塘內壁粘貼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或在池塘口設置寬度為15 cm的內檐。以防蜈蚣逃跑。在池中沿墻四周挖壹條寬10 cm、深4 cm的溝,溝內挖壹條寬30 cm、深3 cm的槽,用於投餵。池塘裏可以種上雜草和樹木,還可以堆上壹些石頭和瓦片,供蜈蚣棲息。栽完苗後,池塘要用草簾遮擋光線。泳池應保持清潔、濕潤、陰涼和衛生。

蜈蚣1的生活習性。棲息環境蜈蚣怕陽光,夜間不睡覺,喜歡生活在陰暗、溫暖、防雨、通風的地方。方想住在少土多權的低山區。雖然分布在平原地區,但數量不多。

蜈蚣是壹種重要的傳統動物藥,其藥性和用途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著名醫學文獻中有詳細的描述。藥源分布在長江以南省份,主產湖北、浙江壹帶,其原生動物已確定為蜈蚣。據悉,浙江主要產於嘉興地區的海寧、岱山壹帶。由於生產環境的變化,近壹二十年來,嘉興地區的年捕獲量從200萬只下降到1萬多只。為了增殖蜈蚣資源,發展人工養殖,進行了小規模的室內人工養殖和島嶼放養試驗。對舟山地區野生藥用蜈蚣資源進行了調查,並對其種群結構和漁獲量進行了分析。在蜈蚣實驗繁殖場對蜈蚣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對蜈蚣的產卵量、產卵期、抱卵監測期、食卵和食卵後再產卵、蜈蚣生長過程中的脫屑規律、生活史和繁殖周期、蜈蚣的攝食等進行了大量觀察,為蜈蚣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養殖管理技術上,突破了活體性別鑒定、提高孵化率等技術難關,在克服黴菌病、幹燥、食物等困難方面積累了壹定的經驗。1976和1978兩次在橫樂山島飼養成年蜈蚣。到1980時,發現所有新世代的蜈蚣都能活躍生長,孤島飼養成功。選擇合適的島嶼飼養蜈蚣也是發展養殖的方向之壹。

(1)生活習慣

蜈蚣主要生活在少石少土的低山區,僅少量分布在平原地區。壹年壹度的驚蟄過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醒來,開始出土,在潮濕的雜草或多巖石的溝渠中生活得很好。從芒籽到夏季至日,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逐漸移至陰溝、墳地、田埂或山脊躲避炎熱的壹天。深秋時,它們常棲息在背風向陽的松土坡下或樹洞、樹根較溫暖的地方。總之,蜈蚣怕光怕羞,晝伏夜出,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溫暖通風的洞穴裏。因此,在人工養殖蜈蚣時,要根據它的生活習性,盡量創造它所需要的生活條件。比如種樹種草,養殖場放置磚瓦,都是為了滿足蜈蚣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

Scolopes通常在晚上單獨出來活動。雖然它有8只眼睛,但它的視力很弱,尤其是在白天。壹個人的時候,不繞路,直到觸角碰撞,彼此回避。在晴朗無風的夜晚,它們的活動高峰是20-23。其活動特點是晚上活動多,白天活動少;溫度高於25℃時活性較高,溫度在10-15℃時活性較低。10℃以下少活動甚至停止活動;天氣悶熱,雨後晚上活動多,氣溫低的晚上活動少;無風或微風時夜間活動多,大風時(風力6級以上)夜間活動少:雨後夜間活動多,雨天夜間活動少。可見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溫度、氣壓、相對濕度、降雨量、光照強度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因此,在人工養殖蜈蚣時,應註意上述氣象因素對其生活的影響。同時蜈蚣鉆縫能力很強,所以蜈蚣可以順利鉆過巖石、山脊等的縫隙,可以在壹些縫隙中生活。

蜈蚣生活密度大或者受到的幹擾多,就容易自相殘殺而死亡。但在養殖條件下,隨著生活環境和養殖條件的改善,如果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不會打擾它的生活,即使養殖密度高,也不會對它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尤其是同母所產的蜈蚣,從小生活在壹起,長大後甚至幾十只蜷在壹起,也能和睦相處。因此,為蜈蚣的人工繁殖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並保持安靜的環境是必要的。

(2)捕獲

壹般在清明節抓比較好。蜈蚣是卵生昆蟲。根據蜈蚣喜濕、喜靜、怕強光等生活習性,選擇叢林遮陽或山坡陰涼的地方作為捕捉地點。在這些地方放雞毛、雜骨或幹草葉,引誘蜈蚣棲息產卵,清明節前采摘卵。采卵時,連同泥土和樹枝、雜草壹起帶回去,放在飼養池或飼養槽中,孵化前蓋好。孵化期要輕輕翻動地膜,防止其他害蟲侵入,以保證幼蟲順利安全孵化。

(3)飼養管理

1)飼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昆蟲,性兇猛。憑借著能射出毒汁的下顎,它可以捕食各種比它大得多的小動物。蜈蚣的食物來源廣泛。根據野外觀察和試養觀察的結果,結合各地飼養經驗,蜈蚣飼料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壹類是各種昆蟲的成蟲、蛹、蜂,如蟋蟀、蝗蟲、蠓、金龜子、玉米螟、蟬、蚱蜢、蜻蜓、蜘蛛、蒼蠅、蜜蜂等。另壹類是蠕蟲、蚯蚓、蝸牛、蛤蜊等無脊椎動物和青蛙、蛇、蜥蜴、壁虎、麻雀、老鼠、蝙蝠等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和內臟。另壹類是在上述食物來源不足時,食用少量嫩草、嫩芽、根尖、西瓜、黃瓜等瓜果,以及雞蛋、牛奶、面包等熟制品。另外,浙江的蜈蚣主食是泥鰍、鱔魚、小魚、蝦蟹。

蜈蚣的食物來源雖然多樣,但要求食物新鮮,不吃腐臭的食物。因此,在人工飼養中,必須每隔2-3天餵壹次新鮮飼料。餵食前,要徹底清除上壹次吃剩的食物。蜈蚣食量大,耐饑能力強。餓的時候,壹次可以吃65438+自身體重的0/5-3/5。吃飽了,十天半個月不給飯也不會餓死。同時,蜈蚣不渴,每天都需要喝水。因此,必須在繁殖地放置盛水容器,並定期換水,以保持飲用水的新鮮和清潔。

2)產卵和孵化:春末夏初是蜈蚣的產卵期。每條雌蜈蚣壹般產20-60個卵,多的40-50個,少的10個。在產卵之前,蜈蚣的腹部緊貼地面,自己挖淺淺的洞穴。產卵時,蜈蚣的身體彎曲成“S”形,卵從自己挖的淺孔中的生殖孔中成串產下。在沒有外界幹擾的情況下,產卵需要2-3個小時。生完孩子後,立即側轉身體,用腳把卵聚攏成壹團,抱在懷裏孵化。蜈蚣產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壹,壹般直徑約3-3.5毫米,米色半透明,卵膜有彈性。

蜈蚣孵化卵壹般需要43-50天。在孵化過程中,卵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是隨著胚胎的不斷發育而逐漸變化的。壹個月後,卵開始呈幼蟲形態,體長約65438±0.2cm,顯示幼蟲在卵膜中的爬行工作;35-40天後,幼蟲體長約65438±0.5cm,能上下爬行,但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後,幼蟲長約2.5厘米,可以離開母體自行尋找食物。在整個孵化期內,母體已經儲存了足夠的營養物質,不需要給予食物,否則容易造成卵或仔魚被食物汙染,被母體吃掉,影響孵化率和仔魚成活率。

在孵化期,母體從不離開卵塊或幼蟲,小心翼翼地孵化和守護。它不時用觸角左右擺動身體,驅趕近在咫尺的其他昆蟲,還經常用爪子攪動或吮吸蟲卵或幼蟲。據觀察,這是母爪的基底神經節或口腔腺分泌的液體,用於清潔卵塊或幼蟲,以防止卵塊或幼蟲被細菌和其他汙物汙染。

如果蜈蚣在產卵或孵化過程中受到外界幹擾,就會停止產卵,把已經產下或孵化出來的卵全部吃掉。這就是蜈蚣所謂的“保護性”反應。蜈蚣吃了蛋之後,可以產卵,又可以孵蛋。但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產卵率低,影響了蜈蚣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蜈蚣的人工養殖中,在蜈蚣產卵和孵化期間,要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這是養殖管理中必須註意的事項。

3)蛻皮與生長發育:蜈蚣是甲殼綱的節肢動物,體表覆蓋有幾丁質,限制了其進壹步的生長發育。為了擺脫甲殼動物對進壹步生長發育的限制,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多次蛻皮。每壹次蛻皮,都明顯長大了。在胚胎發育中,要蛻皮三次,成體壹般壹年蛻皮壹次,有的蛻皮兩次。

蛻皮多在盛夏或產卵後進行。蛻皮前驅體顏色變化,動作緩慢,不進食,視覺和觸角能力減弱。蛻皮時是由前向後進行,最後是尾足蛻皮。脫落的老皮幹癟,伸直了就是壹個完整的蜈蚣體。蛻皮需要2個小時左右。蛻皮時不要被打擾,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人工養殖的蜈蚣蛻皮的時候,也要防止成群的螞蟻攻擊它,否則很容易被螞蟻咬到。

蜈蚣的發育速度較慢,從第壹年孵化的幼蟲到當年冬眠,體長只有3.3-3.9厘米左右,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第二年體長只有4.9-6.6厘米左右。所以蜈蚣從幼蟲發育到成蟲性成熟壹般需要3-4年。生長發育的速度與食物的充足程度和進食時間的長短密切相關。當年生產的蜈蚣是在人工養殖中發現的,室內養殖的生長發育快於自然放養的。因此,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是提高其產量的重要條件之壹。

4)越冬:蜈蚣是壹種變溫動物,外界溫度的變化對其生活影響很大。寒冷的冬天威脅著它的生命。為了逃避寒冬的威脅,它躲到地下冬眠了。冬眠時,不吃不動,身體呈“S”形或“L”形。冬眠期間的掘洞層深度與氣溫和土壤溫度直接相關。氣溫和土壤溫度越低,向土層滲透越深;氣溫和土壤溫度越高,土層越淺。在壹般氣溫和土壤溫度條件下,大多在15-40 cm土層中越冬;氣溫和土壤溫度較低時,可以在80-100cm的土層中冬眠。如果土壤溫度升高,不僅可以推遲冬眠時間,還可以在淺土層或土壤表層冬眠。可見,土壤溫度是影響蜈蚣冬眠時間長短和潛伏土層深度的關鍵。因此,人工提高越冬場所的土壤溫度,不僅可以縮短越冬時間,使其安全越冬,還可以相對增加蜈蚣的正常壽命,有利於提高養殖蜈蚣的產量。比如蜈蚣越冬前夕,在養殖場挖壹個80-100 cm深的坑,將挖好的土與收集的垃圾汙泥按2: 1的比例混合均勻,倒入坑中,填滿。然後鋪上適量的磚塊碎片,將蜈蚣放生。蓋上壹層細土,最後用幹草蓋在樹枝上。這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環境條件。

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前,土壤溫度較低,早、中、晚變化較大,改善後土壤溫度大幅上升。早、中、晚溫差小,能基本保持當天土壤溫度不變,有利於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後的好處很多,主要包括:①深耕後土壤疏松,土層空氣流通。由於土壤表面覆蓋著細土和幹草,磚屑下土壤中的熱量不易散失,增強了保溫能力;此外,土壤中的熱量容易在磚塊碎片間散發,減少了壹天中早、中、晚的溫差。(2)磚瓦碎片易吸水,造成蜈蚣所需的潮濕環境,磚瓦碎片間空隙大,有利於蜈蚣的出入活動和棲息。(3)垃圾泥灰巖與土壤混合後,垃圾迅速腐爛分解,放出大量熱能,使土壤溫度升高並保持恒定,縮短蜈蚣的冬眠時間。(4)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有利於各種蟲子的繁殖,為蜈蚣添加了新鮮的天然食物,對蜈蚣起到了“天然餵養”的作用。因此,人工改善蜈蚣越冬場所的環境條件是幫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另外,蜈蚣越冬後恢復了活動能力,餵食處要嚴密封閉,防止蜈蚣出逃。

  • 上一篇:英語和漢語的語法規則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認知障礙的訓練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