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西方中世紀社會有什麽特點?

西方中世紀社會有什麽特點?

中世紀

中世紀史又稱中世紀史,是指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時期。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瓦解是這壹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然而,世界上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5世紀西歐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大約1000年的封建社會歷程。

在歐洲封建社會,國王、貴族和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但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是有限的。“臣屬之臣,非臣屬之臣”,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於割據狀態,東方中國“遍天下,豈為王乎?”在沿海的土地上,是不是與王駒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政體非常不同?各國統治者仍在相互發動戰爭、掠奪和吞並,許多國家從未出現過統壹穩定的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治權力剝削農民。在歐洲,基督教會成了封建統治的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壹起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各種稅收和教會什壹稅的形式侵吞。農民反抗不斷,但起義規模普遍較小,沒有出現像中國那樣多次推翻壹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壹個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為農民可以擁有壹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壹定的勞動產品,所以他們的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鐵制工具的普及,加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地豐富了社會財富,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和15世紀,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作坊和手工業。16和17世紀,資本主義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城市中萌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在封建生產關系中產生的,這表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此後,資本主義在歐洲壹些國家的興起形成了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是所謂的“黑暗時代”,文化落後,思想愚昧,而在中國,則是文化、科技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反差強烈。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的思想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國教”。儒家思想主宰了中國的意識形態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壹度促進了封建社會的鞏固,但在資本主義興起後卻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歐洲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壹次大解放,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縛,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落後於西方。

-

1,定義:

“中世紀”壹詞最早是由意大利人文主義歷史學家碧昂斯在公元15世紀提出的。他把西歐5 ~ 15世紀的千年稱為中世紀,意思是介於古典文化和文藝復興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歷史時期。17年底,德國歷史學家凱勒在《世界史》中第壹次把人類的整個歷史分為三個時期。到了18世紀,中世紀這個詞被歐洲歷史學家廣泛采用;中國古代思想家韓非子說古代、中世紀、近代,晚清西方世界史著作翻譯中采用。中世紀是壹個適用於西歐的獨特概念。當它應用於其他地區時,我們常常用世界中世紀史來代替它。

2.出發地和目的地日期:

由於概念不同,人們對世界中世紀歷史的始末有不同的理解。傳統上中國的上限是476年西羅馬帝國覆滅,下限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革命奪權為標準,現在不用了。現在的教科書都是05年底地理大發現前的下限65438+,但上限還是五世紀。

英國劍橋中世紀史介紹了12種關於上限的觀點。始於284年羅馬皇帝戴克裏先的即位,下限是1453年拜占庭帝國的滅亡。這種觀點在西方很流行。《中世紀歐洲簡史》、《世界文明史》、《世界通史》等作者設定時限時,下限為15世紀。

3.暫存:

到了中世紀,差異太大,以西歐為標準:

5 ~ 10世紀,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期(封建時期);

11 ~ 14世紀,西歐封建制度興盛;

14 ~ 15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危機時期;

-

中世紀

“中世紀”是壹個有爭議的概念,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壹個王朝叫“中世紀”,也沒有任何壹個國家的統治者、思想家或其他人認為自己是“中世紀”。所謂的“中世紀”是後人創造的。

“中世紀”壹詞最早誕生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它由意大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比昂多在公元15-16世紀首次提出並使用。他們認為在羅馬帝國的衰落和他們自己的時代之間有壹個“中間世紀”,即2007年底的“中間世紀”50016.000000000005德國歷史學家克裏斯托弗·凱勒在他的通史中首次將人類歷史分為古代、中世紀和現代三個時期。從18年底開始,“中世紀”這個概念就被西方學術界沿用了很久。

“中世紀”沒有絕對的時間限制。西方大多數學者認為“中世紀”始於公元500年左右,止於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事件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後者的代表事件是新航路的開辟。其中以65,438+0,000和65,438+0,350為界分為中世紀早期。中期和後期。我國大多數歷史學家習慣於把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始,而下限則有爭議。有的主張以公元16世紀的荷蘭革命為分界點,有的主張以新航路的發現為分界點,但更多的是以公元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下限。

典型的“中世紀”概念有特定的地理邊界和情感色彩。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啟蒙思想家在創造“中世紀”壹詞時,並不是指整個世界或整個歐洲,而只是指天主教統治的地區,即中歐和西歐。從情感上來說,他們非常向往亞洲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等)。),阿拉伯文化,拜占庭文化。然而,6世紀到16世紀之間“蠻族”的入侵導致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是極其惡劣的。

人類對教會壟斷文化事業不以為然,因此將這段歷史斥為“野蠻”、“未開化”、“專制”,並稱之為“黑暗時代”。這些啟蒙思想家在痛斥西方“中世紀”黑暗的同時,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形成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

隨著“中世紀”壹詞的使用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封建社會的代名詞,用來指封建生產方式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時期。這樣,“中世紀”壹詞就不再是專指西方,而是成為壹個可以用來描述任何壹個國家在其歷史發展的這個階段的歷史的概念。按照這種用法,由於各國進入和結束封建社會的時間不同,其“中世紀”也不能壹致。比如中國進入封建社會較早,其中世紀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下限可以延伸到清末甚至民國時期,而印度、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和非洲、美洲廣大地區進入封建時代較晚,其“中世紀”分別始於11-65438。

更重要的是,“中世紀”這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被用來指代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歷史。在關註經濟生產方式* * *相似性的同時,卻忽略了各國文化發展的巨大差異。“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總體處於衰落趨勢,遊牧民族的。

入侵對瀕臨滅絕的西方古典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導致整個西方社會的文化水平大大降低,教會成為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用者,雖然保存非常有限。然而,“中世紀”其他地區的文化卻不同。

外面的壹幕:在近東,拜占庭帝國從壹開始就自稱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積極保存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拜占庭帝國衰落後,悄然崛起的俄羅斯繼承了其文化遺產。在中東,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信奉伊斯蘭教。

宗教教義的傳授向世界各地的先進國家尋求知識,這導致了阿拉伯文化的迅速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印度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燦爛的古文化由於內部分裂和外敵入侵,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但仍有壹定的發展,也是世界的。

在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的中國,古典文明並沒有受到很大的破壞,反而不斷被吸收。

在消化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古典文化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度,成為最

有影響力的文化之壹。這些根本的區別很難用“中世紀”這個詞來體現。

是的。正因為如此,壹些歷史學家正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歷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當,盡量避免用“中世紀”這個詞,萬不得已,用“中世紀史”代替。

當時也是定義的比較多。

考慮到不同國家和地區歷史發展的差異,也是為了照顧文化發展本身。

完整性,書中的“中世紀”並沒有壹個統壹的時間定義。在歐洲,我們敘利亞。

描述了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350的歷史;在中國,我們描述了隋、唐、宋、元。

(公元581-1363)的歷史;在日本,我們描述自公元646年以來的大化革命。

新世紀室町德川時代結束的歷史16 AD;在印度,我們描述的是自我滿足。

德裏多王朝乃至蘇凡國時期的歷史(約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基本是6世紀到14世紀的歷史。

歐洲中世紀生活習俗

生活習俗主要指服飾、飲食、住所等。與社會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水平、文化傳統、自然環境直接相關。

在歐洲中世紀,尤其是5世紀,戰爭非常頻繁。古代文化被摧毀,古代繁榮的城市生活消失,新的歐洲居民停止建造劇院、浴場和道路,古代藝術消亡。只有少數人能理解古代文學和文字。英國人和德國人說的日耳曼語和法國人和意大利人說的羅馬語在歐洲盛行,古老的語言和文字消失了。在戰爭中,在斧、刀、劍的戰爭中,野蠻人帶著他們的生活習俗來到了歐洲。這是壹個奇怪的歐洲。

5-10世紀的歐洲人還保留著許多野蠻的生活習俗。在英國傳教的聖人卡尼法斯(675-754)抱怨說:“英國人完全無視婚姻。他們不要合法的妻子,過著像馬或驢壹樣放蕩、濫交的生活。”(《狂歡節的歷史》第79頁,作者梅帕戈·帕特裏奇)“公元610年,愛爾蘭女王阿爾斯特帶領她的宮廷侍女去見庫楚人。女王和她的女仆們上身赤裸,撩起裙子露出私處。此舉是對庫楚人的極大致敬。”

中世紀早期,戰爭頻繁,新興王國不斷為擴張領土而戰。當時的法蘭克人曾經認為戰爭和掠奪是最光榮的事業,勞動和農耕是無能的表現。從5世紀到8世紀,他們壹直沒有停下來改善自己的文明。8世紀時,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還是個文盲。歐洲的新統治者接受古代文明的速度非常慢。其中意大利和法國因為羅馬傳統的巨大影響,文明程度更高。

在11—15時期,歐洲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時候教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教會教育人們脫離野蠻的習俗,提倡純潔的生活。神職人員被要求堅持獨身。把生活中的放縱傾向當成壹種罪惡,宣揚禁欲主義,鄙視金錢,反對奢侈,宣揚壹切幸福都是罪惡的思想。教會不僅通過牧師進行宣傳,還通過國家權力和宗教權力進行懲罰。這壹時期,殘暴好戰之風不再是主流,禁欲之風盛行。教會反對衣著的美觀,甚至反對個人的整潔。清教徒反對唱歌跳舞、狂歡節和愚人節。“在他們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指控材料和禁止跳舞”(帕特裏奇的狂歡史,第92頁)。教會的做法已經超出了純粹的人的道德範疇。實際上是打著教會和國家的旗號維護道德,反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正當享受和追求。

這期間,禁欲與反禁欲的明爭暗鬥已經持續了很久。這些直接影響了中世紀歐洲的生活和娛樂習俗。

(1)服裝定制

服飾是文明的標誌之壹,服飾習俗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壹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征。中世紀歐洲由基督教統治,基督教對歐洲服飾影響很大。因為基督教鄙視金錢,反對奢侈,“在中世紀,下層階級的衣服簡單樸素,婦女不打扮,她們向教會捐獻珠寶。制服以白色肥大長袍和無袖外套為主,顏色樸素(《古今服飾趣事》)。

在中世紀的宗教統治下,歐洲服裝的顏色和款式比較單調,顏色仍然是黑、灰、白,服裝款式以拖地長袍為主。古羅馬奢華的托加袍被廢棄了。

中世紀早期,歐洲人穿著樸素,平民和貴族穿壹樣的衣服。八、九世紀時,男裝有內衣外衣,與中國古代的長袍頗為相似,但比較緊身。褲子長到適合腳,褲襠短,肚臍下系帶子。或長或短的襪子穿在腳上,有時布條從腳裹到腿。貴族和上流社會的人在外套上披壹件長方形或圓形的鬥篷,鬥篷固定在壹個肩膀上或系在胸前;勞動者的外套更短。法蘭西的查理曼大帝“只穿法蘭克人的衣服——有緊帶子的亞麻褲子、毛衣和有帶子的大衣”(商務印書館《中世紀和現代文化史》,1935版,第53頁)。冬天在外面穿件水獺皮或貂皮大衣和鬥篷。貴族們腰間圍著寬絲帶,

用來束緊衣服佩劍,平民不準佩劍;亞麻和羊毛是主要材料。東方絲綢價格昂貴,用等量的黃金標價,只有少數貴族才能穿。描述了羅蘭之歌(法國)和亞瑟王之死(英國)。服裝的檔次差異主要表現在服裝的質地和產地不同。貴族們穿著細亞麻布,意大利制造的羊毛鬥篷,冬天穿貂皮等名貴皮草。

平民只穿粗布和粗毛面料。

女裝是壹種緊身長袍,長及腳踝。袖子又長又窄,外面穿壹件寬松的長袍。袖子比長袍短。長裙的領口比較寬,領口和袖縫可以有各種裝飾邊。鬥篷從妳頭頂落下。

10世紀,男裝變得更加貼身。英國男士緊身褲上半部貼身,下半部及膝,寬松拉伸。緊身衣是套頭衫。緊身衣外面罩著鬥篷,用大別針別在胸前。此時的女裝變寬,袖子加脂加長,頭發披上披肩,身上披上鬥篷。她們的內褲很長,直拖到地上,外套也拖到膝蓋。圓袖子和華麗的衣服很受拜占庭的影響。他們的頭發被面紗覆蓋,它的末端比他們的背部更重,被直接拖到地上。到了12世紀,寬松的衣服變得又薄又窄,讓身體曲線凸顯。在後面紮,袖子逐漸加寬,袖口可以垂到膝蓋。

12世紀,出現了壹種圓形的蛋糕頭飾,可以保護眼睛免受陽光照射,還可以隔熱,主要是十字軍戰士佩戴。大衣流行前開款式,把前開分成兩片。女裝是系帶緊身衣,上面緊貼身體,下面是寬大的連衣裙。兩部分用線縫起來,袖子繃得很松。裁剪方法是上下衣服分開裁剪,然後縫合,和以前壹樣。

大布就不壹樣了。

13世紀,男女服飾趨於壹致。男裝還包括緊身衣和各種外套、圓形蛋糕頭飾、帽形裝飾袖和開胸披肩。下面有長襪和靴子和鞋子。這個男人戴著壹頂小小的中亞帽子。這個時候防護大衣就流行了,適合出行。這種外套是大披巾,開胸,旁邊有縫,這樣手臂就可以伸出來活動了。此外,這壹時期流行封閉式背心式外套。上半身像個背心,下半身可以到膝蓋。這件無袖長衫,肩部向兩側延伸,就成了壹個帽形的裝飾袖。在13世紀,勞動者的長袍長短不壹。男士夾克齊膝,短袖,後跟在腳下,褲子後跟有圓孔,方便穿脫。夏天穿寬大的亞麻褲,上身裸露,

冬天穿夾克和無袖套頭衫。女人穿長袍,中間有縫,可以方便勞動。收割時,裙兜可以裝莊稼。當時,農民被禁止穿上好的料子和五顏六色的衣服。

14和15世紀後,歐洲服飾開始發生變化。由於經濟的繁榮,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國際貿易的交流和東方文明的影響,歐洲的服裝發生了許多變化。貴族男女追求時尚,貴族女性爭艷,男性不拘小節。貴族和平民的衣著有更明顯的區別;服裝款式變了,服裝材料的品種也多了。《巨人傳》中的中世紀服裝有綢緞、絲毛混紡、呢子、大馬士革、條紋、金緞和各種皮草。衣服有大衣、外套、外衣、夾克、短褲、襯衫、短披肩,女人有長裙和晚禮服。飾品包括念珠、戒指、鏈子、寶石、鉆石、祖母綠、珍珠、瑪瑙等。服裝力求擺脫古老習俗,追求時尚。東方服裝中的裝飾和紐扣被歐洲人吸收。男士外套內襯紐扣或寶石,就連內衣紐扣也用寶石和紐扣裝飾。

14世紀流行男裝,兩層衣服,非常貼身,袖子設計合理,可以自由活動手臂,方便全身活動。外套上有十幾個扣子,外套的內襯有壹條細帶把瘦腿褲的上端和它連接起來;外套外面穿緊身外套,14年底出現高領外套;領子遮住耳朵,脖子後面的領子遮住後腦勺,下擺拖到地上;這個時期的鬥篷是用壹組紐扣固定在身上的,外觀呈圓形,又長又寬。女裝以無袖大衣和無袖長衫為主。壹塊布做的,領口寬,領口低。這是14世紀歐洲女性流行的袒胸衫。領口圓形,棱角分明,方方正正,領口很寬,露出胸部的上半部分。上身無袖短袖,光膀子,高帶。男女衣服都講究裝飾。男褲與鞋子融為壹體,皮質鞋底,帶馬刺的無底靴。緊身男褲是兩條褲腿分開穿,前後各有壹件長外套罩住。後來外套越來越短,變成了夾克外套。15世紀,大衣更短,成為壹件遮不住羞恥的衣服。女性袒胸晚禮服和男性夾克遭到牧師的反對。15世紀的宗教改革家楊指出,“因為女人穿寬脖子的衣服,任何人都可以直接看到她們閃亮的皮膚,直到露出壹半乳房。”(《恥辱的文化史》勒貝爾市三聯書店)

換男裝也被認為是不禮貌的。1390年,康斯坦茨地方市議會召開宗教會議,並發出通知:“只穿夾克出門參加舞會或上街的人要特別註意,前後遮蓋身體,不要露出羞恥之心。”(《恥辱文化史》第83頁)通知發出後不久,短褲被加長,和類似襪子的腳的裝飾縫在壹起。後來出現了用強力布縫制的大腿包來遮羞。

英國下議院不能容忍平民和普通騎士穿著和貴族壹樣的衣服,強烈反對在服裝上追求刺激。英國愛德華四世在位時,英國下議院提出了這樣壹份文件:“不允許勛爵以下的騎士或任何普通人使用和穿著任何大禮服、夾克或大衣。但衣服必須足夠長:當他直立時,衣服能蓋住他的生殖器和臀部。領主或任何更高的貴族不受此限制。”(Breddo《婚床》,三聯書店)。

14世紀流行壹種染色服裝,上衣左邊壹種顏色,右邊壹種顏色,褲子左右腿壹種顏色,全身分四部分染色。15世紀初,見習騎士的服裝從帽子到靴子由黑、白、淺綠色組成。紅色、黑色、綠色和紫色很受歡迎。褲子鞋子帽子背心都可以這樣分。褲子裏面可以是紫色,外面可以是黑色。(引自《世態風土,衣食住行》)。

家徽是中世紀繡在衣服上最常見的圖案。家徽最初是十字軍東征中識別敵我的象征,後來成為大家庭和普通市民家庭的象征。14世紀,尊身尊家之風盛行。許多大的家徽繡在婦女的衣服上,已婚婦女將丈夫家的家徽繡在衣服周圍。

15世紀,女裝接近男裝,寬松的長衣系在腰間,外套用寬絲帶系住,身上掛著短劍,男子頭戴小帽,腳上穿尖頭鞋。

中世紀女性的發型和帽子風格。在12世紀,婦女習慣於將頭發梳在後面,並在臉頰上紮兩條辮子。13—14世紀,婦女用方形白麻布裹住頭部,綁在頭頂,或用發夾別在耳朵上,只露出面部。中世紀的頭巾有很多種風格,有些和現代修女的很像,壹直到脖子。年輕女孩可以在節日戴皇冠,但已婚者不允許。15世紀,在哥特式尖頂建築的影響下,產生了類似的審美服裝,如V領、尖頭鞋、新安帽等。新安帽呈圓錐形,內部用鐵絲或漿糊定型,尖端呈40度角,高9寸至3尺。帽子掛紗(高級亞麻布),用圓環固定,前面可以加絨。帽子很貴。帽子有壹個角和兩個角,有的還有翅膀。

中世紀的鞋有很多種,有皮靴、靴子、靴子、拖鞋等等。腿帶和腕帶由皮革和羊毛制成。農民經常穿木鞋。貴族穿尖頭鞋,有時腳趾特別長,腳趾的長度代表了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壹般來說是六寸,紳士十二寸,貴族十四寸。皇族不受限制,窮人也不許穿。

中世紀,男人留長發,騎士留長發。

牧師總是穿著黑袍,戴著兜帽;但是發型變了。8世紀,僧侶開始剃發,儀式為“理發式”。在希臘或東歐,發型是剃光所有的頭發或剪得很短,這被稱為“聖保羅風格”。在羅馬,發型是在頭上剃掉壹個圓形的片,留下周圍的頭發,這被稱為“聖彼得式”。剃和尚的頭發是謙卑和奉獻給上帝的標誌。

在14和15世紀,歐洲的統治階級追求奢華和享受,無視宗教戒律,尤其是在服飾方面。“無論貴族還是貴婦,都像喜歡新衣、佩戴首飾的孩子。這是壹個鋪張浪費的時代。男人穿尖頭鞋,女人戴壹尺高的錐形帽。這時,人們用3000只松鼠的皮做了壹件大衣,而奧爾良公爵用700顆珠子在袖子上繡了壹首詩。”(中世紀和現代文化史)

在中世紀基督教的統治下,人們對服飾應有之美的追求被視為輕浮的行為,禁欲與反禁欲的鬥爭也表現在服飾上。根據美的標準,人們不斷推動服裝的發展,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服裝的發展才有了很大的變化。

拜占庭從遠東經波斯帶來絲綢服裝,或者用絲線加工成細絲制成衣服。男裝有緊身衣和袖子,前面有衣鎖裝飾。衣服齊膝,袖子長短不壹。腰部有壹條腰帶。長披風是正式的慶典服裝,披風前後鑲嵌著漂亮的彩色吊墜。披肩是壹塊打褶的長布,固定在肩膀上。

婦女的服裝有鬥篷和披肩(為皇家王後準備的)長外套,這是從基督教的法衣演變而來的。女人的外套短到臀部,長到腳踝。戶外服裝是壹種長披風,從頭部垂下,覆蓋全身。貴族婦女的衣服上鑲嵌著金、銀、寶石和珍珠、瑪瑙,勞動婦女穿無袖或短袖上衣,上衣長及腰部。從查士丁尼女王的畫像中可以看出,她的穿著極其奢華,穿著壹件遮腳的長裙,裙擺寬大如裙,袖子窄至手腕,袖口緊繃。腰上系著各種絲帶,衣服上裝飾著各種寶石,胸前掛著珍珠寶石,帽子上裝飾著各種寶石,耳環垂下。它的壹些服裝風格是歐洲的,它的絲綢面料和寶石飾品產自東方。

(2)飲食習俗

飲食習俗與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封建經濟極大發展,農村人口增加,廣袤的土地、河流、森林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歐洲飲食提供了豐富的來源。

_根據阿薩·布裏格斯的《英國社會史》,大約在公元600年,撒克遜人種植的最常見的作物是大麥、燕麥和小麥。《瑞士》的作者說,在古代的貧窮時代,燕麥、土豆等食物是主食,喝牛奶但很少吃肉。《法蘭克人的歷史》記載,蠻族的飲料是用苦艾混合酒和蜂蜜制成的。法國作為歐洲飲食文化最突出的代表,在古代也是非常原始的。法國高盧人最早的烹飪是烤肉,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是烤野豬。據說他們用叉子把肉壹塊壹塊叉起來,然後放在火上烤。烤好後,他們可以和大蒜壹起吃。這種做法很像中國新疆人的烤羊。

烤肉串的方法。當他們烤豬肉時,他們還會壹起加入烤野兔、烤雞和烤鵝。飲食非常豐富。

高盧人在羅馬帝國時期變得文明了。中世紀初,他們與法蘭克人合並建立法國,形成法蘭西民族。之後,法國的飲食文化和烹飪藝術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法國盛產小麥、水果和優質葡萄,兩面臨海,水產品豐富,為法國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羅馬高盧的飲食文化為法國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法國到查理大帝時代,封建莊園經濟已經非常發達,食物也大大豐富。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左右頒布聖旨管理莊園。內容詳實全面,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聖旨是針對王室莊園頒布的,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法國王室和莊園的飲食,以及其他含義。那時候的飲食有很多種。從詔令上看,有:

飲料:葡萄酒、普通葡萄酒、漿果葡萄酒、熟葡萄酒、啤酒。

肉類:牛肉、豬肉、羊肉、肥雞、肥鵝、魚。

牛奶:牛奶、奶酪。

腌制:火腿、培根、培根、鹹魚。

水果:蘋果、梨、李子、山楂、栗子、杏仁、木瓜、榛子、無花果、櫻桃。

桃子,葡萄,葡萄幹。

蜂蜜:蜂蜜、天然蜂蜜、蜂蠟。

油:脂肪油,(豬油,黃油),植物油。

調料:醋,芥末。

禁食食物:蔬菜,魚,奶酪,植物油,蜂蜜,芥末,醋,小米,小米,幹。

新鮮蔬菜,蘿蔔,蘿蔔和蜜餞。

面食:面包。

所有這些食物都必須“色美、質好、備凈”。當時的餐具是銅、錫、鐵和木制的杯碗。從上面的餐具可以看出,查理大帝時代沒有叉子,米飯是用手吃的。這時,飲食的烹飪方法和飲食習慣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①從簡單的烘焙到各種烹飪方式。

②能制作腌漬食品和鹹肉、火腿。

③調料品種增加,菜肴口味改善。

④食品制作有專門的廚房、面包房、釀酒作坊。

⑤釀酒技術有所提高。

食物的質量、衛生、賞心悅目都很受重視。

⑦酒和啤酒是主要飲料。

當時歐洲人的主食是小麥制品、面包和通心粉。瑞士的聖蓋倫修道院以制作8世紀的“Banis Lunatia”新月形面包而聞名。聖誕節1217,維也納市民向波爾德公爵贈送用高級面粉制成的新月形面包。

通心粉,歐洲面條,其制作技術產生於12世紀。13世紀,熱那亞寫了壹本食譜,記錄了面條的烹飪方法。14世紀,那不勒斯有壹家面條廠。10世紀後,歐洲人開始飲用白蘭地和威士忌。10世紀的威士忌釀造技術是從阿拉伯傳入歐洲的。165438+20世紀,意大利就有了制作白蘭地的技術。蘇格蘭和愛爾蘭已經能夠從大麥芽中蒸餾出威士忌。

基督教的禁食影響了歐洲中世紀的飲食習俗,歐洲人因為壹年要禁食三分之壹的時間,形成了吃魚的習慣。14世紀,天主教將星期日定為禁肉日,人們改吃魚,鯡魚和鱈魚的銷量大增。腌制和熏制的技術越來越好。12世紀以後,冬季鯡魚的產量是魚類中最高的,鯡魚是儲存的冬季食物。人們在春天收獲前主要吃魚和豆類。

調味是它在歐洲食物中的特點,中世紀烹飪中使用的調料是香草或香草。那時候歐洲每年6月5438+065438+10月做酸菜魚。為了消除魚和肉中的腥味,人們使用調味料。肉類中添加的香料有薄荷葉、月桂葉、鼠尾草、百裏香等。在14世紀的《巴黎的父母》壹書中說,蛋羹所需的調味草藥是“薄荷花和艾菊,然後是薄荷葉、艾葉、馬奇蘭葉、茴香、香菜、甜菜、堇菜、菠菜、萵苣和壹些姜粉”。

歐洲飲食習俗的第壹個例子,13世紀初,英國莊園主蒙特福特家族留下了壹筆流水賬,顯示蒙特福特家族主要以面包為生,還有大量的肉類、禽肉、魚類,以及珍貴的松雞和梭魚。大米是稀有食物,被鎖在壹個安全的地方。

  • 上一篇:蛋糕海報免費制作app-海報設計軟件有哪些可以免費設計海報的軟件推薦?
  • 下一篇:如何通過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的人才來提高教育質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