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資產階級倫理學是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倫理學發展中最活躍、最有活力的階段。它批判地繼承了前兩個歷史時期倫理思想發展的成果,註意到主觀德性與客觀規律的統壹,自覺地認識和探討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倫理體系。f .培根對前人的道德理論進行了批判性的考察,試圖把道德建立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理性與情感、道德與科學結合起來,起到了承前啟後的積極作用。t .霍布斯,j .洛克,b .門德維爾(1670 ~ 1733)等。,從實證方面發展了利己主義倫理學,強調理性和功利,試圖通過理性實現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協調。b .斯賓諾莎和G. W .萊布尼茨等人從理論方面強調理性和功利,得出了與經驗主義相同的結論,即所謂的理性利己主義。英國倫理學家如A.A.C .沙夫茨伯裏、f .哈奇森、D .休謨、亞當·斯密等把人的心理活動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作為道德善惡的源泉,用道德感來解釋道德的本質和起源,並以此來確定評價行為的標準,從而形成了道德情感理論。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把理性、經驗和情感結合起來,進壹步發展了功利主義和理性利己主義的倫理思想,把正確理解的利益作為道德的基礎,強調社會環境和教育對道德的決定性作用,把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作為政治倫理原則,表現了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和從人性出發解釋道德現象的傾向。後來,邊沁、穆勒等功利主義者對道德情感論和自然權利論(見自然狀態論)進行了批判,但他們把對利益的正確理解變成了追求幸福的正確計算,從而使法國唯物主義者的功利思想庸俗化。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在反對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律倫理學(參見自律與他律)。康德以善良意誌和先驗理性為基礎,強調人的純粹道德義務、絕對命令和絕對價值,試圖論證和確立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則。因此,他的倫理理論具有與現代功利主義完全不同的嚴肅性或完善性的特點,並對現代倫理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黑格爾總結了當時資產階級倫理學的成就,把現代西方倫理學的發展推向了壹個高峰。他試圖突破基於抽象人性的倫理理論的膚淺性和局限性,強調道德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關系和人的利益,認為道德義務的本質是“依法行事,關心福利,不僅是自己的福利,也包括他人的福利”(《法哲學原理》,第136頁)。在他看來,道德的善或絕對價值只有在道德的普遍關系中,在主觀與客觀、動機與效果、目的與手段、理性與情感、權利與義務、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統壹中才能實現。費爾巴哈否定康德的純粹理性和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強調道德應該與個人經驗和對幸福的追求相聯系,並在其人本主義的基礎上論證了理性利己主義幸福的倫理理論。
19世紀中葉出現的以h·斯潘塞為代表的進化倫理學,把生存競爭作為普遍規律,認為道德是生物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續而進行的行為進化階段,道德價值的標準在於生命的保存和延續。這種進化倫理學的發展以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和尼采的權力意誌倫理價值觀為標誌,開始了資產階級倫理學從發展到衰落的轉折。在近代向現代過渡時期,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深化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鮮明地代表了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見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察社會道德現象及其歷史發展,批判和繼承了以往人類倫理思想中的寶貴成果,第壹次把倫理學建立在真正的科學基礎上, 成為西方倫理思想的巨大批判力量,為人類倫理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自19世紀中葉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西方倫理思想流派眾多,演變周期很短。在理論上,它主要繼承了蘇格拉底分析道德概念的傳統和現代人道主義的傳統。由此,出現了兩種基本的倫理傾向或思潮:①各種著眼於道德概念的性質、意義和用法的元倫理學,包括直覺主義和情感主義、語言分析(見新實證主義倫理學等流派;②關註人的本質、價值和命運的所謂存在主義倫理學,宗教的存在主義和情境倫理學也屬於這種思潮。(參見西方現代倫理學)
上一篇:榮耀智慧屏進入彩電紅海,與國產彩電同行血戰?下一篇:中國比賽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