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名字和我們正好相反,名在前,姓在後。
在國際交往中,壹般稱男性為“先生”,而女性則應根據是否結婚來稱呼。未婚的人應該叫“小姐”,已婚的人應該叫“太太”。
對於那些在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如法官、教授、醫生、參議員等政府高官、將軍、上尉等軍官、主教等高級宗教人士,他們的職業可以和姓名壹起稱呼,如“傑克博士”、“教授”。
相比之下,美國人在人際交往上更隨意。通常,妳只是打個招呼。即使是第壹次見面,也不壹定握手。妳也可以直呼對方的名字來表達愛意。
但是在正式場合,人們應該註意禮儀。握手是最常見的問候方式。
值得註意的是,美國人從不使用董事、經理、校長等行政頭銜稱呼他人。
(2)西方文化禮儀中的“介紹禮儀”:
在國際交往中,如果妳想交朋友,壹般應該由第三方介紹。如果妳當時沒有這個條件,又很想認識壹個人,妳可以走上前去,向他介紹自己,但介紹完後,不要先伸手問對方的名字。如果對方沒有自我介紹,妳可以說謝謝然後離開,這在西方並不粗魯。
用“這是×××,這是XXX……”這樣的句型介紹兩個人時,妳應該先把男士介紹給女士,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地位低的介紹給地位高的。
同性之間,介紹完後,要先伸手握手。妳可以說“很高興見到妳”。不要說“久仰大名”、“希望以後能經常聯系”之類的話。有些國家會把“接觸”理解為不得不向他求助。
(三)西方文化禮儀中的“交談禮儀”:
與人交談,是莫問的私事。在西方,所有人的行動都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神聖不可侵犯。大家日常說話,不喜歡涉及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談論的禁忌,比如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宗教信仰、選舉投票給誰。這是非常放肆和粗魯的。看到別人買的東西千萬不要問價格。當妳看到有人出去或回來時,妳不會問“妳是哪裏人?”或者“妳要去哪裏?”
在中國,老人是受人尊敬的,但在美國,卻是“舊珍珠不值錢”。因此,在美國,老年人從來不喜歡別人恭維他們的年齡。
美國人也很講究“個人空間”。兩個人在說話的時候,不要靠得太近,壹般在50厘米以外。當妳不得不坐在同桌或別人旁邊時,妳最好打個招呼,問壹句:“我可以坐在這裏嗎?”在得到允許之前不要坐下。
禮貌用語,多多益善。美國人嘴巴甜。他們從不吝嗇溢美之詞,這往往會讓聽者感到舒服。的確,像“請”、“謝謝”、“對不起”、“對不起”這樣的詞在美國隨處可見。
(4)西方文化禮儀中的“拜訪禮儀”:
受邀去別人家壹定要準時。不守時是不禮貌的。
壹般的拜訪可以送壹份小禮物,但是如果妳去參加家庭聚餐,禮物會更大方。禮物應該送給女主人,並且應該說壹些禮貌的話,比如“我希望妳會喜歡”。不要說“沒什麽,不是貢品”“不好請收下”之類的話,這是中國人在送禮時經常喜歡說的話。這樣的話會讓外國人覺得妳看不起他們。
壹般來說,美國人不會隨便送禮物,但是到了節日、生日、婚禮或者看望病人,禮物是不可避免的。美國人最喜歡在聖誕節互贈禮物。此外,美國人認為奇數是吉利的,有時送三個梨也不覺得寒酸,這與中國重視成對不同。
當美國人收到禮物時,他們會立即打開禮物,當著送禮者的面欣賞或品嘗。並立即感謝了給予者。“哦,真好!我非常喜歡..謝謝大家!”
在外國人家裏,不要對他們的陳設品評頭論足,也不要隨意欣賞壹件物品,這會造成主人送妳壹件妳非常欣賞的東西。這太尷尬了。
如果主人家裏有貓狗之類的寵物,對它們友好壹點。外國人非常珍惜寵物。
美國人講究效率,註重有計劃地安排自己每天的時間,從不希望有人突然來訪。因此,要拜訪他們,必須事先預約。
(5)西方文化禮儀中的“女士優先禮儀”:
尊重女性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習俗。在社交場合,男性無論在哪裏都要對女性謙讓。
走路時,男人應該走在靠近馬路的壹側。
②入座時,請先請女士入座。
(3)上下電梯時,應讓女士走在前面。
進門時,男方要開門,讓女方先進去。
但是下車下樓的時候,男方要走在前面照顧女士。
⑥進入餐廳、劇院時,男士要走在前面,給女士找好座位。
7.吃飯的時候,請女士先點菜。
和女士打招呼時,男士應該站起來,但女士不壹定要站起來。
男女握手時,男士應脫下手套,女士則不必。
⑩女人的東西掉了,男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幫她撿起來。
(6)、西方文化禮儀中的“餐桌禮儀”:
西方的用餐習慣和我們的大不相同,尤其是正式的西餐宴會,有很多規矩。參加西式宴會時,應註意以下事項:
外國人壹般沒有讓菜給酒的習慣,妳不妨多拿點自己喜歡吃的。
所有的菜都要嘗壹嘗,這是對主人的尊重。
(3)應等所有客人上完菜,女主人拿起刀叉示意再吃。
(4)餐巾應鋪在膝蓋上。也可以在脖子上或者胸前,但是不大方。可以用餐巾的壹角擦掉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但千萬不要擦餐具。
⑤吃飯時要坐直,不要把胳膊跨在桌子上。
⑥使用刀叉時,左手用叉,右手用刀。切肉時,要避免刀在瓷盤上發出響聲。中途放下刀叉,呈八字形放在盤子上。如果刀叉放在壹起,就意味著這頓飯結束了。
⑦喝水時,要先把食物咽下去。用玻璃杯喝水時,應先擦掉嘴上的油漬,以免弄臟玻璃杯。
8如果妳打噴嚏或咳嗽,或者想去洗手間,妳應該向妳周圍的人道歉。
吃飯時壹直保持沈默是不禮貌的,但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咽下去再回答。
⑩當服務員依次為客人服務時,走到妳的左邊,輪到妳取菜了。
飯後,女主人起身離開。把餐巾放在桌子上,不要照原樣折疊。
(七)、西方文化禮儀“小費禮儀”:
小費在美國很受歡迎。壹般來說,當妳得到別人的服務時,妳應該給小費。然而,沒有必要在任何場合給服務人員小費。我應該給誰小費?我對它很挑剔。
小費應該用船或火車支付,而不是用長途汽車和飛機。
(2)給搬運工小費,但是在存放和拿行李的時候不用給服務員小費。
當妳在旅館時,妳應該給幫妳提行李或打掃房間的服務員小費,但不要給櫃臺的服務員小費。
(4)在餐館時,小費應該付給上菜的服務員,而不是領班。
(5)乘車時,小費應該付給出租車司機,而不是公共汽車司機。
對理發師和美容師來說,小費是應該付的,但對售貨員和洗衣店來說就不是了。
7.永遠不要給警察、海關檢查員、大使館工作人員、政府雇員和其他公務員小費。
8小費約占總費用的15%,表示對服務的滿意。
(8)、西方文化禮儀的“禁忌”:
第壹次和外國人交談時,不要談論生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
不要問女士的年齡,男方的收入,對方衣服的價格。
③不要在正式場合穿休閑裝或運動裝。
4吃飯或者娛樂,不要急著買單,他們喜歡AA制。
⑤不要太“謙虛”。
與日本人接觸:初次見面不宜談工作。接受禮物作為回報。
與法國人接觸:第壹次見面千萬不要送禮,有行賄嫌疑。
與英國人的接觸:不要穿得太隨便。不要隨便罵人,加“先生”之類的。
與美國人交往:不要在星期五或十三號約會,不要叫黑人“Negro”,要用“Black”。別忘了問候他們的孩子。
和韓國人打交道:不要食言。
與德國人接觸:非常註意禮節,不要直呼其名,不要談論二戰。不要誇大談話,他們喜歡壹個是壹個,兩個是兩個。
與泰國人接觸:不要摸別人的頭。
與印度人接觸:主客相見,表演“合十禮”。搖頭表示同意,點頭表示不同意。避免吃牛肉。喝茶的時候,把茶倒在盤子裏,伸出舌頭去舔。沒有牛,沒有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