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21世紀已經進入高速信息化時代,手機、互聯網等信息終端無時無刻不在幹擾著我們的生活。據統計,我國手機用戶規模已突破5億,網民規模達到21億,均居世界第壹。如此龐大的信息市場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不斷取得突破。信息化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人類社會推向新的歷史高度。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基礎的第三次浪潮幾乎沒有遇到地域限制,是壹次全球性的浪潮。新經濟不再以傳統產業和稀缺的自然資源為基礎,而是以高科技產業為基礎,而高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
信息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國外壹些發達國家對當前經濟的分類有這樣壹種看法:壹種是朝陽經濟,壹種是夕陽經濟。大多數傳統產業已經成為夕陽經濟,現代經濟的主要功能是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和分配,而不是物質的生產和分配。或許,對於某些國家或企業來說,未來生產的對象主要是“字節”,而不是原子制成的產品。
信息經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而出現的壹種新的經濟形態。數字革命、互聯網、電子商務和通信技術在這種新的經濟形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信息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信息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人類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器。
(1)信息技術使知識和信息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資源。信息技術,特別是微機革命和數字革命,使信息資源計算機化,把浩如煙海、雜亂無章的信息變成有序的、有用的、有經濟價值的信息。人們可以對其進行任何方式的加工,以任何方式根據用戶的要求進行搜索和使用,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自己需要的任何信息,從而將信息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和使用價值,進而成為現代國民經濟的主要經濟資源。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知識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明顯。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資源,企業中最關鍵的資產不是資本而是智力。隨著創意、信息和技術越來越成為產品的組成部分,產品和服務中的知識含量也在增加。壹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不會取決於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數量和價格,而是取決於其創造知識的能力和技術水平。
面對新經濟的客觀現實,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信息是獨立於資本和勞動的生產要素。壹般來說,經濟系統活動過程中有三流,即由生產資料和勞動資料組成的物流;勞動力和其他能源構成的能量流;以及為實現壹定目標而組成的組織、計劃、指導、協調、控制和管理的信息流。信息在這裏起著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作用,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信息流中的反饋信息來調整物流和能量流的數量、方向、速度和目標。信息流可以控制經濟系統中的人和物去做符合目的和規則的活動。在物質和能量投入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信息投入會造成不同的經濟效果,創造不同的價值,經濟系統中的信息可以轉化為價值增值的手段。
(2)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更新和改造,從而優化產業結構。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動力。它正在創造新的產業,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設計、制造和營銷管理已經或正在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計算機控制的機器和生產線取代或減少了工人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計算機虛擬技術的應用加速了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過程,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降低了成本。網絡技術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界的合作與融合,逐步走向全球化。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將導致國力的增長,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3)信息技術顯著提高了國民經濟的效率和效益。在信息時代,由於知識的大量生產、不斷創新、信息的快速傳遞和經濟生活節奏的加快,技術和產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在信息技術領先的美國,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連續30年位居世界第壹,但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者占總勞動力的比例卻從30年前的33%下降到17%。再過10年,就會降到12%。到2020年,只占不到2%。目前,壹些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幾乎不再使用手工工人。事實上,由於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連續實現了高增長、高就業和低通脹,減少了預算赤字,降低了利率,保持了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美國聯邦政府商務部發布的《信息技術革命及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年度報告指出,信息技術產業是當前美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在過去的五年中,雖然信息技術產業的規模只占整個經濟的8%,但美國65,438+0/3的經濟增長都歸功於這壹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的驚人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人的生產、消費、交流和娛樂方式。
第二,信息產業建設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點。
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頭戲,先進的IT產業將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這壹點已經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日本將信息化的成敗、IT產業的興衰和日本經濟競爭力的強弱緊密聯系在壹起,制定了信息化立國的目標,力爭在5年內成為世界最先進的IT國家。韓國認為21世紀是知識和信息決定國際競爭力的時代。信息化和網絡化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決定壹個國家興衰的根本大計。歐洲聯盟將信息社會的建立視為與統壹歐洲市場和促進歐元等重大項目齊名的歷史性事件。
雖然信息化已經成為各國的普遍需求,但各國的信息化戰略仍有各自鮮明的特點。事實證明,只有立足於國家或地區的歷史和實際,揚長避短,不隨波逐流,才能在滾滾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下面,我們來看看芬蘭,壹個信息化帶動經濟增長的例子:
芬蘭是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壹,信息技術已經融入整個芬蘭社會。近年來,芬蘭在國際競爭力評價中名列前茅。究其原因,除了芬蘭政府長期重視發展教育、建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技投入外,還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芬蘭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力投資信息技術,並取得了巨大的效益。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新技術的進壹步推廣,芬蘭的勞動生產率正以創紀錄的速度提高。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芬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得相當快,其工業勞動生產率在交通和信息產業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
信息技術投資已成為芬蘭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目前,90%的芬蘭企業已經在互聯網上建立了網站。芬蘭企業普遍認為,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大量有關生產活動和市場營銷的信息,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技術改造、產品開發和銷售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依據,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目前,芬蘭所有工業企業都已廣泛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服務行業的大多數公司和企業也開始普及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員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8%,達到18%。
在過去的10年中,芬蘭大力發展信息通信業,同時也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其傳統的森林工業、金屬和機械制造業,實現了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20世紀90年代以來,芬蘭國家技術發展中心先後協調資助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實施了智能系統應用計劃、芬蘭中小企業信息化計劃等項目,極大地推動了芬蘭傳統產業的信息技術改造,提高了整體技術水平。通過信息技術的改造,芬蘭的森林工業、金屬和機械制造業的技術密集度得到加強,成為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綜合體,生產效率顯著提高。
在當前全球競爭進壹步加劇的情況下,芬蘭政府於2003年9月通過了壹項進壹步發展信息社會的計劃,力求通過全社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壹步增強芬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消除地區之間的差距,確保全民的福利和生活質量。
芬蘭政府力爭通過這壹計劃實現以下目標:所有公民都有機會享受信息社會提供的服務,都有機會學習和掌握使用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芬蘭的所有公司、企業、團體和組織都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服務,增強競爭力;各行各業的員工都能擁有高水平的信息技術,保證芬蘭能不斷獲得能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勞動力;進壹步加大對科學研究和產品研發的投入,確保芬蘭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繼續走在世界前列。
三、中國信息技術產業戰略
中國傳統信息產業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對傳統信息新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長而發展起來的。壹系列促進信息產業發展的國家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信息和信息產業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信息產業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了我國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信息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歷史階段,需求旺盛,發展迅速,競爭激烈,效率提高。其乘數效應和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已成為21世紀新經濟的戰略性產業。然而,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信息產業的許多領域在國際上並不具有競爭力。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國要在21世紀進入世界信息產業強國和強國的行列,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
(1)貫徹工業與信息化相結合的方針,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發展規律,處理好信息產業發展中統壹決策、多層次分級管理、多元化經營和多種經營的關系。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過渡的發展階段,也面臨著全球信息化的挑戰和機遇。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建設網絡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絕不能埋頭工業化而忽視信息化,也不能從工業化現狀出發盲目追求信息化。而是要實施“機遇戰略”,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引導新世紀的產業向高附加值、高競爭力、高信息含量方向發展,以工業化支撐信息化,為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物資、能源、資金、人才和市場。
(2)分析國內外環境,註重研發,做好大企業集團與放開中小企業相結合,市場機制與依靠政策法規相結合,加強協調,適時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和結構。
收集技術、市場等信息,分析影響國內外信息產業各部分發展的環境變化,抓住機遇,為宏觀決策和微觀管理提供參考。這方面的工作在我國相當薄弱,亟待加強。增加研發費用,加強研發實力,使企業逐步成為研發主體。
信息產業中既有競爭性產業,也有基礎性產業。對於前者,自然要引入競爭機制。對於後者,近年來的國際經驗表明,適度引入競爭機制也是提高服務質量、抑制價格上漲的有效手段。過去被認為是“自然壟斷”的行業,由於技術變革和市場變化,也開始不同程度地加入競爭。因此,利用市場機制發展信息產業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體現市場規律的政策法規也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因為政府在整個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沒有政府的幹預和協調,市場就不會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不產生消極的影響。當然,政府幹預必須合理,協調必須適當。同時,這種幹預和協調要及時、靈活、機動。任何盲目指揮的後果,不亞於市場失靈。政府幫助而不是代替企業解決企業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為行業指明發展方向,找準國內行業在全球生產鏈中的位置,積極拓展國內行業的營銷渠道,不失時機地根據世界市場調整國內行業的相應結構。
(3)從領導、規劃、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積極加強信息產業的薄弱環節,即信息服務業的發展,使之適應信息產業其他部分的發展,逐步發揮其對信息產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信息服務業包括數據庫服務、軟件服務、網絡服務、系統集成服務等行業。他們在整個信息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國內各界的充分認可。信息產業的其他部分都有相應的管理部門,但這部分處於分散管理甚至無人管理的狀態。由於信息產業各部分的相互滲透和融合,電子工業、郵電通信等部門開始將業務範圍延伸到信息應用服務或信息增值服務,出現了“電子信息產業”、“信息通信產業”等新名稱,這兩個部門在數據聯網服務領域相互重疊、相互競爭。事實上,信息服務業與電子工業和郵電通信業密切相關,但又有明顯的區別。為了遵循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規律,促進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應該有壹個單獨的管理部門。同時,要加強組織領導,統壹規劃。盡管國家計委長期規劃和產業政策司在規劃信息服務業發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國信息協會也多次呼籲並撰寫了關於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報告,但由於沒有相應的管理部門、國家業務協調和規範管理,以及在投資、稅收、信貸和關稅(價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壹直難以落實。滯後的信息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短期內似乎並不明顯,但時間越長,後果就會越嚴重。因此,必須盡快解決信息服務業的管理和發展問題。
(四),人才為本,教育為先,加強信息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
20世紀50年代工業化初期,中國大規模培養工業化所需人才,不斷從其他戰線向工業戰線輸送人才。當時的壹個口號是“打造產業軍”。那麽,在當前的信息化起步期,中國也需要高瞻遠矚,為信息化培養和造就壹大批需要發展信息產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在高校專業設置上,應適當增加信息技術、信息工程、信息經濟、信息管理等院系。信息產業各部門、各單位要大力加強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在企業實踐中,要發現和造就壹批信息企業家。同時,要創造條件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工作,使他們投身於信息產業的發展;合理調節信息產業各類人才的流動,使他們更好地發揮才能,為信息產業發展服務。
信息產業是21世紀的戰略性產業。它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利潤,還關系到壹個國家在世界經濟、政治甚至軍事上的能力和地位。我們要認清時代規律,加快培育自己的信息產業,發展信息經濟,使我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