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1):在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知識的人的尊稱,有時壹般稱為男人。《論語》中“子曰”指孔子。(2)學:孔子這裏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時期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3)時間習慣:“時間”指“在某個時間”或“在適當的時候”,也指“經常”,“習慣”指鍛煉儀式和樂趣;評論詩歌和書籍。也意味著復習,實習,實踐。(4)說:(yuè),同悅,意為快樂、幸福。(5)有朋友:有壹本書叫《朋友和朋友》。老紙條上說,“同校之友”,也就是在同壹個老師手下學習的朋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音樂:與說話不同。老紙條上說,歡喜在心裏,歡喜在外。(7)人不知道:這句話不完整,沒有說人不知道的事。缺少對象。壹般來說,知道就是了解。人不知道,就是別人不知道自己。(8)顏:憤怒,憤懣。(9)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之人,有時指人。這裏指孔子理想中人格高尚的人。
孔子說:“學完之後經常復習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反感也不生氣。不也是賢惠君子嗎?"
遊子(1)說,“他也孝順弟弟(2),而喜歡犯錯的人(3)臉皮厚(4);不容易犯錯誤,但是容易搞得壹塌糊塗,不在那裏(5)。君子商書(6)以道(7)為基礎。孝順也是壹個人的根本和(8)?”
註(1)遊子:孔子的學生,姓遊,名若,比孔子小13歲,小33歲。後者更可信。在《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稱為“子”,只有曾參和尤若才稱為“子”。所以很多人認為《論語》是曾參、尤若所寫。(2)孝:孝,奴隸社會時期子女對父母的正確態度;兄弟,讀音和意思都和“Ti”壹樣,就是弟弟對哥哥的正確態度。孝和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註說:父母行善是孝順,兄弟行善是兄弟。(3)進攻:進攻,進攻,進攻。Up,指處於上位的人。(4)鮮:音Xi m: n,意少。《論語》中的“鮮”字就是這麽用的。(5)無是也:這是“無是也”的倒裝句類型。古漢語的句法有壹個規律。如果否定句的賓語是代詞,通常放在動詞之前。(6)服務:服務、專註、承諾。本壹點也不。(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中,道有多種含義。這裏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簡單來說,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8)仁: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也是壹種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就是以孝為仁之本。還有壹種解釋,古代的“仁”字就是“人”字,仁的基礎就是做人的基礎。
壹個兒子說:“難得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喜歡得罪上層統治者。”。不喜歡得罪上層統治者,但也沒有喜歡造反的人。君子致力於根本之事,治國之道、做人之道就確立了。孝順兄長是仁的本質!"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任意。"
註(1):朱註:“善言,善色,秀貌,必談人。”喬和淩都是指美女。但這裏應該解釋為假裝愉快。(2)鮮:少的意思。
孔子說:“妳說得好聽,裝得討人喜歡,這種人就沒什麽善心。”
曾子(1)說,“我的三省②就是我的身體。為別人出軌(3)?交友無信(4)?學不會嗎?”註(1)曾子:曾子,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掉的虢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聞名。據說他寫了《孝經》。(2)三省:省(音xǐng)、檢、檢。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檢;二是從三個方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在古代,有動作的動詞前加數字表示動作多,不壹定要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忠。在這裏,我們應該盡力而為。(4)信:舊註曰:信者誠。相信誠實。人們被要求按照禮儀規則相互守信,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5)不學而傳:傳,舊註曰:“師傳。老師自學的。學習和“邊學邊學”這個詞壹樣,指的是復習、練習、鍛煉等等。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很多次。我有沒有盡力去服務別人?和朋友交往是誠實守信的嗎?老師教的妳復習了嗎?”
子曰:“道(1)是千倍之國(2),尊物(3)而信,救而愛人(4),使人適時(5)。”
註(1):壹本書作為指南,作為動詞。這意味著治理。(2)千騎之國:騎,以shèng之聲,意為車。這是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乘壹輛四馬戰車,車上軍事人員3人,車旁人員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車國是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也就是諸侯國。春秋時期戰爭頻繁,所以壹個國家的強弱是以車輛的多少來計算的。孔子時代,千騎之國已經不是大國了。(3)對事物的尊重:尊重這個詞壹般用來表示個人的態度,特別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謹慎、專壹、盡責。(4)情人:在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是指所有的人;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階層人士。這裏的“人”和“人”是相對而言的,可見其用法是狹義的。(5)使人抓緊時間:時間是指耕作時間。在古代,農業是人民的支柱,這意味著人民應該根據農時強制耕種和收獲。
子曰:“治壹千載之國,必以嚴謹認真辦理國事,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關心官官,使民不誤農時。”。
子曰:“弟子(1)進則孝(2),出則幼(3)。他們真誠(4)和相信,他們愛別人(5),他們是善良的(6)。如果他們有余力(7),他們會學習文學(8)。”
註(1)弟子:壹般有兩層意思:壹個是弟弟,壹個是兒子;第二指學生。這裏是壹種“弟子”。(2)入:古代父子居異地,學在外。《禮記·內則》:“從男兒之序到之上,父子為異宮”。進就是進父宮,也就是進父宅,或者家裏。(3)走出去:與“進入”相對,指走出去跟老師學習。做弟弟就是用弟弟對待老師,也可以指比自己大的人。(4)真誠:很少有人稱之為真誠。(5)□:音fàn,意思相同,含義廣泛。(6)仁:仁即仁,有仁之人。(7)有余力:就是有閑暇時間。(8)文字:古代文學。主要有詩歌、書法、儀式、音樂等文化知識。
孔子說:“弟子在父母面前,是孝順父母的;出門在外,要服從師長,言行謹慎,誠實守信,安分守己,廣泛愛每壹個人,親近有仁之人。這樣練完,如果還有余力,再去學習文學知識。”
夏紫(1)說:“仙仙②變色;父母能做到最好;事君,能致其身④;交朋友,說話算數。雖然我沒有學過,但我會稱之為學習。”
註:孔子的學生,姓蔔,著名商人,名叫,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2)獻獻:第壹個字“獻”作動詞,表示尊重。有德就是尊重有德的人。(3)易:有兩種解釋;壹、變的意思,這句話是尊賢而變情欲;二是鄙視的意思,即重德輕女。(4)對身體:表示“付出”和“盡力而為”。這意味著把妳的生命交給君主。
夏紫說:“壹個人可以重視美德,而不是女人侍奉父母,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獻出生命;與朋友交流,誠實說話,守信用。這樣的人,雖然他自己說沒學過,但我必須說他學過。"
孔子說:“君子(1),不重(2)不強大;學習不紮實(3)。領主的忠誠(4)。沒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過了(7)就不要怕改(8)。”
註(1)先生:這個詞貫穿了這壹段的始終,所以這裏應該有斷句。(2)重量:莊重自持。(3)學的不紮實:有兩種解釋:壹種是做的紮實,和上面那句話是連在壹起的。沒有莊嚴,就沒有威嚴,所學不紮實;二是認識紮實,就是人的知識和經驗少,不紮實也能學。(4)忠:忠為主。(5)無:傳之,意為“不要”。(6)不如自己:壹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壹種解釋說:“不如自己的人,不像自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是如此。”將“如”解釋為“相似”。後壹種解釋更符合孔子的本意。(7)過錯過重,過失。(8)恐懼:聲丹、恐懼、恐懼。子曰:“君子,無莊嚴則無威嚴;學習可以讓人不閉塞;以忠厚為主,不要和與妳不同的人交朋友;如果妳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它。”
曾子曰:“慎(1)而追遠(2),人德歸厚。”
註(1):死就是終結。這裏指的是父母去世。舊紙條上寫著:小心翼翼到最後的人會悲傷。(2)追遠:遠指祖先。舊紙條上寫著:追到遠方的人,獻上敬意。
曾子說:“謹慎對待父母之死,緬懷他們的祖先,自然會使人們變得越來越誠實。"
秦子(1)問子貢(2)說:孔子(3)至於國家(4),他必須聞其政,求其和,制其和(5)。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6)得之。主人想要什麽?有什麽特別的要求?”
註(1):陳,姓。鄭玄在《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列傳》中沒有這個人,所以說秦子不是孔子的學生。(2)子貢:姓端木明慈,字子貢,愛國人士,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口才好,孔子認為他可以當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經商,家財萬貫,成為有名的商人。(3)大師:這是壹個古老的尊稱,任何當過醫生的人都可以獲得。孔子曾經是魯國的統帥,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大師”。後來,它被用來稱呼老師。《論語》中提到的“孔子”,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4)國:指當時分離出來的諸侯國。(5)克制: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或”的意思。(6)溫柔、善良、禮貌、節儉、退讓:字面意思是溫順、善良、尊重、節儉、謙卑。這是孔子弟子的贊美。(7)語氣詞有“大概”或“或”的意思。
秦子問子貢:“老師到了壹個國家,總是聽到這個國家的政治事件。是他自己要的,還是君主給他的?”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得到了這個資格(這個資格也可以說是獲得了),但是他所尋求的方法可能和別人的不壹樣嗎?"
子曰:“父在,觀其(1)誌;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為②;三年(3)不改父(4)之道,可謂孝順。”
註(1)齊:他的是指兒子,不是指父親。(2)行:音xìng,表示行為等。(3)三年:古人提到的數字沒必要理解得太機械,只是說需要很長時間,不壹定只是三年。(4)道:有時是壹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善惡善惡,都可以稱之為道。但更多的時候,它是壹個陽性名詞,表示好的、美好的事物。這意味著“合理的內容”。
孔子說;“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沒有獨立行動的權利),我們要觀察他的野心;他父親死後,我們應該審視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合理部分,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了孝心。”
壹個孔子說:“禮(1)用,(2)貴。王之道(3)之前,斯裏蘭卡(4)很美。小的大的,都有問題。不禮而知和,不可行(5)。”
註(1)禮:春秋時期,“禮”泛指奴隸社會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是指“周禮”,禮儀和儀式,也指人的道德規範。(2)和諧:和諧與協調。(3)前王之道:堯、舜、禹、唐、文、吳、等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4)司:指這個和這個意思。這裏指儀式,也指和。
壹子曰:“禮之應用,以和為重。古代君主的治國之法在這裏彌足珍貴。但是,再大再小的事情,用和諧的方式去做,都是不可行的。(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以禮控和諧,是行不通的。”
壹個孔子說:“信(1)即義(2),言可答(3);禮近於禮,遠於(4)恥;因為(5)沒有失去親人,他也可以住在(6)。”
註(1)接近:表示接近且壹致。(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範疇。意味著思想和行為符合壹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3)復雜:實踐的意義。朱的《集註》說:繁,實用之言也。(4)遠:音yuàn,動詞,用來使其遠離,也可以翻譯為回避。(5)起因:依靠,依賴。都說寫作要以結婚為主題,但是從上下文來看好像有問題。(6)教派:主觀可靠,壹般解釋為“尊重”似乎不妥。
壹個兒子說:“信守諾言必須符合義,符合義的話才能實行;尊重要符合禮,這樣才能遠離羞恥;依靠可靠的人是值得尊重的。"
子曰:“君子不思食足,不思安生。他對事物很敏感,但對自己說的話很謹慎。至於(1)、(2)、(3),他好學。”
註意(1)是:接近並對齊。(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確:正確無誤。子曰:“君子,不愁吃不飽,不愁住不舒服,工作勤快,言語謹慎。他去找有門路的人,可以說是好學。”
子貢曰:“窮而不諂,富而不驕乎?”子曰:“是;不窮則樂,富而善禮者也。”子貢曰:“詩經曰:‘若精辟,若削,若磨’,其意何在?”子曰:“若贈我壹禮,可告《詩經》已矣。”
子貢曰:“窮而不諂,富而不驕,如何?”子曰:“不壞。但是,還不如壹個貧窮卻樂觀、富有而有禮貌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妳若如壹爻尖銳,如壹磨鋒利,就是這個意思吧?”子曰:“子貢,我可與妳談詩經。如果我告訴妳前面是什麽,妳就能知道後面是什麽。”
子曰:“不患人,不知人也。”
子曰:“不怕別人不懂我,只怕自己不懂別人。”